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个特级教师的《燕子》教学实录

(2013-11-28 20:37:28)
分类: 优质课案例

实录(一)

执教:薛法根(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

【过程勾勒】
  一、分组呈现课文中的生词,重点指导读准多音字“晕、杆”;分组出现“乌黑光亮的羽毛”等一连串结构相同的词组,重点指导读出词组的重音、节奏,感受课文语言的清新优美。
  二、课文围绕燕子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要求学生读完一个自然段就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一下内容。重点指导学生练习概括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先逐句朗读,确定主要意思,理解“赶集”;再归纳出两个方面的意思:春天的景物、燕子归来;最后概括出这段的主要意思:小燕子在春天从南方赶来了。
  三、作者是怎样把燕子各种不同的美(外形之美、飞行与停歇时的姿态之美)描写出来的?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细致地体会作者抓住燕子的特点,用了优美的词语来描写外形之美。然后引导学生自己阅读其他段落,要求“用心感觉到哪一个词、哪一个句子描写的美是很独特的。看看它是怎么写的?”
  【片段回放】
  师:谁能看着板书,用一句话连起来概括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生:先写了燕子的外形,然后写小燕子在春天从南方赶来了,它在赶来的路上飞行的样子和它飞倦了休息的姿态。
  师:如果老师就写了这样一句话作为一篇文章给你看,你喜欢看吗?
  生:不喜欢,因为太简单了。
  生:不喜欢,因为不生动。小燕子飞行很生动的。
  生:太单调了。
  师:这篇课文把燕子的外形,春天的景色,飞行及停歇时的姿态写得具体生动形象,很有情趣。下面我们自己轻声地读一读,感受一下。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你们感觉到燕子的外形怎么样?用一个词来概括。
  生:乌黑光亮。
  师:黑得光亮了,你觉得它黑得美吗?
  生:好像有点美。
  师:外形美!那春天的景色呢?
  生:迷人。
  生:美!
  师:飞行的姿态?
  生:美!
  师:停歇时的姿态?
  生:美!
  师:你心里的滋味?
  生:美!(众笑)
  师:你看,多美啊!外形美的,春光美的,飞行姿态美的,休息时的姿态也是美的。如果就用一个“美”来概括,你,满意吗?
  生:不满意!
  师:作者是怎样把燕子各种不同的美描写出来的,让我们感受到那么具体生动形象的呢?先看第一自然段的外形之美。
  生:(齐读)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师:我们平时只注意写了什么,很少注意它是怎么写的。现在你要用眼睛去发现他是怎么写的?
  生:用了“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还有“活泼机灵”这些词语概括小燕子的外形特点。
  师:他注意了这些描写小燕子外形特点的词语特别优美。
  生:他写燕子身上每一样东西都是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的,各不相同。
  师:燕子身上的每一个部位都写了吗?
  生:写了燕子的羽毛、翅膀,还写了尾巴,然后再是整体。
  师:一只燕子还有头,有眼睛,有爪子,为什么不把这些也写下来呢?
  生:他是抓住特点来写的,所以不是每样都写。
  师:对啦!这就是抓住特点。样样都写就显得很啰嗦。一啰嗦还美吗?
  生:不美了!
  师:所以我们说,写一个事物,一只鸟,一个人,都要抓住它的特点来写。比如说薛老师,你看看我的外貌,可以抓住哪些特点来写啊?有一个同学是这样写的,用了四个词,“瘦高个,骆驼背,小脑袋,大板牙”。
  生:(大笑)
  师:抓住了几个特点啊?
  生:四个。
  师:形象吗?
  生:形象。
  师:美吗?
  生:不美。(众大笑)
  师:怎么就不美呢?
  生:写得很有趣。
  师:不美但是很有趣。谢谢。(生笑)这叫抓住特点。作者写燕子不但抓住了特点,而且写出了它的美。美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那些形容的词语。我们来读读,怎么形容它的羽毛啊,翅膀啊,尾巴啊。(师出示词组,生跟读。)
  生:乌黑光亮的羽毛,俊俏轻快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师:你看,它的羽毛用了“乌黑光亮”来形容,如果写成“黑乎乎的羽毛”,还美吗?
  生:(摇头)不美了!
  师:同样写黑,“黑乎乎”用在这里就不美了。“剪刀似的尾巴”美的,“树杈似的尾巴”美吗?
  生:(笑)不美!
  师:所以你不但要抓住特点,还要用优美的词语来形容、来描写,词语有多美,你描写的形象就有多美!(板书:用词优美)读一下。
  生:用词优美。
  师:同样写薛老师,如果这样一改,你觉得美不美?“高高瘦瘦的个子,微微有点驼的后背,小小的脑袋,两颗兔牙总想出人头地。”
  生(大笑)
  师:形象吗?
  生:形象!
  师:所以,用优美的词语来形容、来描写非常重要。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它抓住特点,用优美的词语所描写的燕子。
  生:(齐读第一段。)
  师:你还要注意这些词语的结构,什么的什么,什么的什么,字数都是差不多相等,结构都是相同的,所以读起来很有节奏,你看!(师范读),琅琅上口,便于记忆,也便于背诵。你能背吗?
  生:能!
  师:好,自己练习背背看。(生练习背诵,师巡视。)
  师:能背的同学举举手看。(生举手,师面带微笑以赞许的目光环视。)
  师:老师也能背。听好,不多字,不漏字,不错字。看看老师能不能背下来,好吗?(师示范背诵,故意漏了“小”字。)
  生:是“小燕子”!
  师:漏了这个“小”,不要紧吧?
  生:要紧!
  师:谁说要紧的?
  生:因为漏了那个“小”就不可爱了。
  师:“小家伙”可爱吗?
  生:可爱!
  师:“家伙”可爱吗?
  生:(笑)不可爱!
  师:“小鬼”可爱吗?
  生:可爱!
  师:“鬼”可爱吗?
  生:(大笑)不可爱!
  师:“宝贝”可爱吗?
  生:可爱!
  师:“小宝贝”可爱吗?
  生:更可爱!
  师:这个“小”字表达了作者对燕子的什么感情啊?
  生:喜爱。
  师:好。现在我们带着这种感情一起来背一背可爱的小燕子。
  生:(很有感情地齐背。)
  师:你看,课文抓住燕子的特点,用了优美的词语来写燕子的外形之美的。课文中还有这样优美的词语,请你轻轻地读一读第二、三、四自然段。你感觉到哪一个词,哪一个句子,它描写的美是很独特的,看看它是怎么写的?用笔把它划下来,体会一下。

 

 

 

 

 

 

 

 

 

 

 

 

 

 

 

 

 

实录(二)

执教:祝禧(海门市东洲小学)

【过程勾勒】
  一、板书象形字“燕”,引导学生围绕燕子说说自己的见闻和感觉,唱《小燕子》;引导学生逐段读通课文,重点指导学生读正确读连贯。
  二、指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先逐句朗读,体会燕子羽毛、翅膀、尾巴的样子和特点,重点理解“翼尖、剪尾”;然后归纳燕子的外形特点,练习背诵。
  三、指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围绕“你仿佛看到什么?谁能从文字中读出画儿来?”,引导学生朗读交流,重点理解“赶集”;配乐朗读,转化成诗歌形式,要求读出诗情画意。
  四、指导阅读第三、四自然段。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浮现当时的情景,边读边用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
  五、配乐范读郑振铎《海燕》中的片段,感受乡愁。
  【片段回放】
  师:小时候,奶奶告诉我,这春天,是小燕子的尾巴剪出来的!小燕子来了,春天也就来了,儿歌不是这么说的吗?小燕子,穿新衣,——(师生共诵)小燕子从南方飞来,看到了怎样的美景呢?自己读第二自然段。
  师:谁能从文字中读出画儿来?
  生:我看见青的草,黄色的嫩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
  生:我看到花草生机勃勃。
  生:花儿、草儿的颜色很鲜艳,它们都长出来了,很漂亮!
  生: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
  师:柳枝在干什么?
  生:在伸懒腰!
  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逐渐点击出一幅水墨画)你们看,柳枝摇曳,鲜花盛开,细雨洒落,一派美好的景象!小朋友,你在脑海中是不是也浮现出美妙的画面?
  生:是。
  师:美是要仔细揣摩,细细品味的!春天究竟美在哪儿?就让我们去品味课文。请一位女生读第二自然段。
  ……
  师:文中有一个词“赶集”,赶集是什么意思?
  生:好像去超市。
  师:赶集中的集不是现代超市,是集市。知道为什么去赶集吗?
  生:要把东西拿去卖。
  师:拿什么去集市卖呢?
  生:青菜、白菜、萝卜。
  师:那用不着赶呀。
  生:如果不赶,会被人家抢去摊位的!
  师:去迟了会卖不掉!农村人带着农副产品去集市卖,就叫“赶集”。文中的景象就像“赶集”似的,谁去赶集了?
  生:小燕子还有花呀、草呀、柳树呀。
  师:它们是怎样来赶集的呢?为什么来赶集呢?我们就来做做这些花草树木。让我来问问桃花。桃花、桃花,看你那红扑扑的脸,你带什么来赶集啦?
  生:我带着红艳艳的色彩,甜甜的花香来了。
  师:柳树呀柳树,你是怎么样来赶集的?
  生:我飞快地奔来了。
  师:你带什么来了?
  生:我带来了动人的舞姿,还有动人的色彩。
  师:怎么动人的色彩呢?
  生:嫩绿嫩绿的色彩。
  师:为什么急急地赶来啦?
  生:因为这里很美呀!
  师:你的到来使这里的春天更美了。树儿、花儿、草儿都来了。真是“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呀!
  生:(有感情地读第二自然段。)
  师:小燕子看到这么美的春天,会说什么呢?
  生:哇,这么美的景色,我要赶快生孩子!(笑)
  生:哇,好美啊,我要在这里住下。
  生:哇,我们也要赶来,为春天增添一份生趣。
  师:小燕子赶来了,也加入到它们这个行列中,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你们瞧,(在水墨图上加上小燕子)在柳枝摇曳,细雨洒落,微风轻拂,桃花盛开的画面中,活泼机灵的小燕子飞来,好一幅烂漫无比的春光。让我们再读一读,读出这春光无限。
  生:(再读第二自然段,配乐。)
  师: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怎样的生趣?静心阅读第三、四自然段,边读边在脑中画画看到的情景,也可以用手势做做你看到的当时的情景!
  生:(边默读边思考。)
  师:(巡视)有些小朋友还在文字旁写下了自己的感想,这种习惯很好!咱们来看小燕子为春光增添了怎样的生趣?来看第三小节,谁来说?
  生: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的一声……荡漾开去。
  师:你是想告诉大家什么?
  生:燕子在飞行的时候很活泼!
  师:小燕子的飞不叫飞,作者叫它“掠”,怎样的飞叫“掠”?用手势做做看。(请一生上台演示。)
  师:飞和掠有什么不同?
  生:姿态不一样,(边说边做动作)斜着飞叫“斜掠”,横着飞叫“横掠”。
  师:哪个是说飞得更快?
  生:“掠”的速度快,而且姿态动人!眨眼间,就过去了。
  师:还从哪里读出“掠”不仅指飞得快,而且飞得美?
  生:唧——
  师:我来读文章,你们来演小燕子!(师读生演)
  师:你看到过谁有这样的本领?
  生:孙悟空。
  生:还有老鹰。
  师:它们的飞都不叫“掠”,孙悟空是腾云驾雾,老鹰是盘旋,只有小燕子飞得够轻盈。
  师:再读第三自然段,把燕子独特的美的飞行姿态表现出来!
  ………
  师:燕子一文就是一幅动人的画。如果我告诉你,文中所写的是一段由小燕子勾起的回忆,你相信吗?
  生:(点头)相信。
  师:本文的作者郑振铎先生是中国非常著名的学者。这篇文章选自郑振铎先生的《海燕》一文。他在原文中有这样一段,(配乐范读原文片段)你们听出什么来了吗?
  生:我听了好像要哭出来了。
  生:我听到了作者看到了故乡的小燕子,他很想念自己的家乡。
  师:作者独自一人,离开家乡,飘洋过海,当他看到了在海上飞行的小燕子时,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老朋友般的亲切。一起读——这小燕子,便是我们故乡的那一对,两对么?便是我们今春在故乡所见的那一对,两对么?
  师:此时此刻,他是多么地想家,想念亲人和朋友。这时的小燕子已经成了作者的亲人和朋友的化身了。再一起读——
  这小燕子,便是我们故乡的那一对,两对么?便是我们今春在故乡所见的那一对,两对么?
  师:古往今来,小燕子常常成为游子想家的寄托。当我们看着燕子,读着燕子,耳畔又响起那首熟悉的燕子儿歌。(师生齐说小燕子儿歌。)
  师:春天在《小燕子》的歌声中来,我们也在《小燕子》的歌声中长大。现在正是春天,小燕子又飞回来了。从小燕子的身上,我们读出了春光的浪漫,思乡的忧愁,双双飞来飞去的美好,还有珍惜春天大好时光的情感。小燕子不仅是大自然中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它已经成了咱们老百姓寄托感情的象征了。让这个大自然中的精灵一直陪伴我们成长吧。
  师生:(齐说)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实录(三)

执教:陈国安(苏州大学文学院)

【过程勾勒】
  一、选用《海燕》原文,讲解“郑振铎”名字的意思,“振铎” 就是摇铃铛。引导学生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二、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思考:写了怎样的燕子?这是一种怎样的乡愁?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伶俐、凑”等词语的意思,并通过与《海燕》中的原句比较等体会语句的情意及节奏特点。
  三、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乡的小燕子,作者把它放在什么背景下来写的?重点抓住“烂漫、千万条柔柳”体会春天的美丽;理解、体味“唧、闲散、痕”等词语的涵义,并指导朗读,体会语句的节奏之美。
  【片段回放】
  师:伶俐什么意思?我给你们注好了。
  生:聪明、灵活的意思。
  师:对,伶:聪明,俐:灵活。伶俐:聪明灵活的意思。还有吗?
  生:活泼、可爱的。
  师:这是怎样的一个小燕子?
  生:尾巴似剪刀的燕子。
  师:读,书上是哪一句话?
  生:“加上一双剪刀似的的尾巴”。
  师:(手势摆出剪刀形)“加上一双剪刀似的的尾巴”,看过吗?所以我们就叫这样的形状为燕尾。还有吗?
  生: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
  师:这句话写得多棒啊!语文书上怎么写的?
  生: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
  师:“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比较一下原文,“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哪句好?
  生: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
  师:这句话好,为什么?
  生:这句话写出了燕子的美丽。
  师:(再读两句话,引导学生比较。)有节奏吧?你们喜欢扯着嗓子“呜”地一下子?(做上扬的手势)还是喜欢有起伏、有节奏的歌?(做波浪高低起伏样)
  生:喜欢有节奏的。
  师:我们要体现出这样的节奏来,把这句话再读一下。(师示范读)
  生:(齐读。)
  师:后面还有个词叫什么?
  生:(齐声)积伶积俐。
  师:“积伶积俐”,读这两个词,节奏怎样啊?(师做手势,高低起伏)我们再来读,要像听音乐读一样。(着重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节奏。)
  师:读文章一定要读出文章这样的起伏节奏!故乡的小燕子,在作者如此起伏的描写中显得更加活泼,显得更加可爱,这就是故乡的小燕子。作者放在什么背景下写的?用作者的话说。
  生:海面上。
  生:二月、三月。
  师:二月、三月是春天的开始?还是结束的时候?
  生:(齐声)开始。
  师:开始的时候,叫什么春?
  生:初春。
  生:早春。
  师:春间二、三月间就是初春、早春的时候,这是一个怎样的时候呢?看看作者写了什么?注意下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告诉我,体会一下作者的节奏,自己读。大声读。
  生:(自读第一段中相关句子。)
  师:读后告诉我,这是一个怎样的春天?
  生:烂漫无比。
  师:烂漫无比什么意思?
  生:颜色鲜艳,明亮而美丽。
  师:颜色鲜艳,明亮而美丽,烂漫无比。无比什么意思?
  生:没有什么可比的。
  师:没有什么可比,如此的春天更加颜色艳丽,明亮而美丽。这是怎样的春天?
  生:美丽。
  师:怎样美丽的春天?有什么?
  生:有花,有草。
  师:作者怎么写的?读一读。
  生: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
  师:作者为什么不写“红的白的黄的花,各色的花,各色的草”,写在一起,不是更简洁吗?为什么这样写啊?
  生:这样写体现出春天的美丽。
  师:哦,体现出春天的美丽。你有什么感觉?春天好像在哪里?(师用手在眼前晃一圈。)
  生:春天好像就在眼前。
  师:这个春天还有什么?看,作者还写了什么?
  生: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
  师:(示范读这句话。)齐舒什么意思?
  生:一齐舒展。
  师:一齐舒展是什么意思?(师做舒展动作。)
  师:是很紧张地展开?还是很轻松地展开?
  生:轻松地展开。
  师:轻松地、放松地展开,一齐展开了。咦?柳树有眼睛吗?
  生:(齐声)没有。
  师:作者怎么说它有眼睛呢?
  生:这是它的嫩芽。
  师:哦,这是它的嫩芽,太棒了。作者把嫩芽比作?
  生:(齐声)眼睛。
  师:齐舒了,就像人睁开眼睛,这又是什么手法?
  生:(齐声)拟人句。
  师:既用了比喻,又用了拟人。千条万条的柔柳,为什么不说千万条柳?多简洁啊!为什么不这么说?你们听,千万条柳丝,千万条柳条,千条万条柔柳,感受到了什么?
  生:因为这样写说出了柳树的美丽。
  师:怎样美丽?
  生:非常地柔软。
  师:非常地柔软,对,非常地柔美。好,我们再来读,读出作者那种温柔的感觉来。
  生:(齐读)“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皆如赶赴市集者似的奔聚而来,形成了烂熳无比的春天。”
  师:在这样的春天,这样的燕子,这样的故乡的可爱的、活泼的燕子,它们怎样呢?把春天中故乡的小燕子的样子那些句子找出来,自己读,然后用自己的话说给我听,行吗?
  生:(自读课文。)
  师:读好了,想好了,就举手,我就知道哪些同学想好了。春天里的小燕子怎么样?它们都在干什么?
  生:小燕子在飞来飞去。
  师:飞来飞去,在哪儿?
  生:在天空中飞。
  师:它是怎么飞的?在哪儿飞的?读出来。
  生:小燕子带了它的双剪似的尾,在微风细雨中,或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卿的一声,已由这里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了。
  师:你们满意她这样读吗?能不能读得更好些呢?把小燕子这样轻快地、飞来飞去的感觉读出来,每个字啊,它都有节奏。
  生:(重读一遍。)
  师:满意吗?有点意思了哦!是吗?
  生:(齐声)是。
  师:阳光满地什么意思?
  生:阳光照在大地上。
  师:大地到处都是阳光,晴朗的春。好,微风中的细雨是什么意思?
  生:天空中吹着微风,下着毛毛雨。
  师:哦,那是春天吹着微风,不是刮风;下着毛毛雨,不是暴雨。明白了吗?
  生:(齐声)明白了。
  师:在这个时候,它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旷亮什么意思?
  生:宽阔,明亮。
  师:无比呢?
  生:没有再比这个宽阔了。
  师:哦,没有再比这个宽阔了,没有再比这个明亮了,在这样的天空中,作者用了一个什么字来写它的飞?
  生:唧的一声。
  师:唧的一声,写出了小燕子的什么?
  生:小燕子的叫声。
  师:飞的速度怎样?
  生:(齐声)很快。
  师:然后又停在了?
  生:(齐声)停在了高柳下了。
  师:对了,所以第一句话写得特别短,后面这句话写得特别长。前一句话,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得快一些。后一句话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得舒展一些,慢一些。读读看。
  生:(齐声)“唧的一声,已由这里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了”。
  师(示范读。做手势,飞出去了):飞出去了,这种声音飞出去了。再读一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