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东西,大故事———说“盐”
(2011-10-03 15:57:34)
标签:
杂谈 |
分类: 论文 |
小东西,大故事———说“盐”
○
( 青岛大学 公共外语教学部,山东 青岛 266071)
[摘 要] 盐在西方人的生活和文化观念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在众多与盐有关的英语习语中可见一斑。盐在中国人民的生活与文化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普通而又特殊的物质。然而,盐在东西方所蕴含的巨大文化意义却不为大多数中国人所知,因此,本文拟对盐与东西方语言文化的关系做较为系统的探索。
[关键词] 盐; 英语语言; 西方文化; 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8610( 2011) 07 -0103 -02
2011 年邻国日本发生了 9 级地震,引起了大规模的核泄漏,对这次灾难的恐慌波及中国,有谣言传说碘盐可以预防核辐射,于是随之而来的是全国的抢盐风潮,库存告罄,盐价疯长。当然所谓碘盐可以防辐射的说法只是谣言惑众,但是却真的不可小瞧老百姓生活中最普通的这种调味品,从下面这个小故事,盐的重要地位便可见一斑。
一位国王有三个女儿,一天他问女儿们: 你们有多爱我? 大女儿说,我爱您就像爱面包。国王很高兴。二女儿说,我爱您就像爱美酒。国王也很高兴。小女儿说,我爱您就像爱盐。国王很生气,怎么能用这么低贱的东西跟国王作比呢,于是他把小女儿赶出了王宫。一个仆人想帮助小女儿,也想让国王明白一件事情,于是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宴席,菜品个个色香诱人,国王龙颜大悦,放到嘴里却味同嚼蜡———当然,菜里都没有盐。于是国王明白了为什么小女儿爱父亲就像爱盐一样。
这虽然是个西方的故事,但盐在东西方文明发展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盐与西方语言文化
盐在当代生活中司空见惯,然而古代由于技术所限,盐的开采并不容易,因此古人认为盐是很珍贵的,由此也衍生了一直流传至今的好多习语。古罗马士兵的军饷就包括盐,合格的士兵被认为是“worth his salt”,因此“to earn one’s salt”意思是“to earn one’s living”; 后来,在罗马军队中发盐券代替了实物盐,由此出现了英语中的 salary 一词( salarium—money used to buy salt ) 。现在“worth one ’s salt”一词已经走出军队,走向各行各业,指一个人工作称职。“salt”作及物动词用意为“to make ( a mine) seem rich by putting ore into it,usually so as to trick somebody who wants to buy it”,而“salt something away”意为“save ( money,etc) secretly and usually dishonestly”,由此盐的珍贵可见一斑。
中世纪的英国,贵族餐桌的中央总会放着一个盐罐,主人坐在主位上,客人分列两侧,坐在盐罐上手( above the salt) 的客人离主人近,因此是贵客,相反坐在盐罐下手( below the salt) 的客人就不那么重要了,与此相关的词语还有“to eat salt with somebody”“to eat one’s salt”,意思是“be the guest of,be entertained by someone”。可见看似普通的盐在日常生活中是多么重要。
盐是很好的防腐剂,具有杀菌的功用,埃及人在几千年前就懂得用盐制作木乃伊。在很多地方,盐也被认为代表了永生,是神圣的,在古希腊,罗马和希伯来,盐是最常用的祭祀品; 在英国中西部,人们过去是对盐而不是对圣经发誓( vow by salt) ,人们认为在盐旁祈祷会成真。盐是神圣的,能够抵御邪恶,所以“spill salt”是不祥的,会冒犯神灵,释放邪恶,在最后的晚餐里,犹大在桌上撒了盐,预示着耶稣不久就会遭到背叛,尽管此事在圣经里未被提及,但作者的创作也说明了盐在西方文化中这种特殊的象征意义; 在英国约克郡,人们相信每撒一粒盐,就要掉一滴泪,如果“salt is spilt towards somebody”,这个人或其家人就会有麻烦缠身; 盐具有清洁的功效,因此也可以解毒,短语“with a grain /pinch of salt”源
于拉丁语“cum grano salis”,原意是有些解毒剂需要跟盐一起服用,后来该短语就引申为“to be cautious with something”,“to take something with doubt,not to completely believe”。
盐又是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在英语中,salt of life则指任何可以给生活增添趣味的东西,同理,add salt to sth. 则指活跃气氛,增添趣味。
盐来源于生活,也代表着生活的智慧。拉丁语Sal ( salt) 就有智慧的意思,在英语中,“salt”也指“experienced sailor”,当然是大风大浪中积攒的生存智慧。
由此可见,盐在生活中不可或缺,在文化传统中更是意味深长,仅《圣经》一本书中提到盐的地方就有数处,比如: 耶稣把他的信徒们称作“the salt of the earth ( Matthew 5: 13) ”,意思是精英,典范; 在圣经中,salt 还指上帝与他的子民之间的约定,“season all your grain offerings with salt. Do not leave the salt of the covenant of your God out of your grain offerings:
add salt to all your offerings ( Leviticus 2: 13) ”; 先知Elisha 把盐放入水中使其多产,有益健康 ( 2 Kings 2: 20—23) ; 耶稣本人也被称为“the salt that saved all the people”; 在 Abimelech 征服 Shechem 之后,他“destroyed the city and scattered salt over it( Judges 9:45) ”; 在 Lot 和家人离开 Sodom 和 Gomorrah 之后,两个城市被摧毁,他的妻子违背了上帝的意旨回头
看了一眼,结果变成了“a pillar of salt( Genesis 19:26) ”。圣经是西方文化和语言最主要的来源之一,由此不难看出盐这种意象在语言文化传承中所起到的特殊作用。
其他跟 salt 有关的习语还有 like a dose of salt意思是 very fast; rub salt into the wound。虽然这两个短语都没有特殊的文化含义,但是既然用 salt 而不是用 sugar 表示迅速,我们还是可以看到 salt 是多么的被“小材大用”的了。
二、盐与中国语言文化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盐文化同样源远流长,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了盐的杀菌消毒作用,秦代以前黄河流域的中国人就开始用盐保存食物,在作者的家乡,当体表某部分感染发炎,人们会用融入盐的热水洗发炎部位,具有相当不错的效果。中国谚语就有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居家过日子,缺了哪个都不可; 中国汉文化中有“咸食罐”的说法,在葬礼上,亲人要为死者摔碎一个瓦罐,称为“咸食罐”,意为逝者再也不能吃到盐了; 同理,一个人如果作恶,也要当心他的“咸食罐”。
盐不仅在中国俗文化中俯拾皆是,也可以登得大雅之堂,在古代,“盐梅”意象昭示君臣协力,在被《全唐诗》收录的唐代诗歌中,“盐梅”是使用度最高的一个含盐词汇。按照《汉语大辞典》的解释,它有这样的意义: 盐和梅子。盐味咸,梅味酸,均为调味所需。亦喻指国家所需的贤才。因此小小的盐不仅可以调节老百姓的餐桌,更可以担当国家重任。伯
乐看到千里马吃力地运盐上山而为之嚎哭,因此“盐车”的意象,又暗含文人的辛酸与夙愿。
盐在西方文化中的特殊含义似乎比中国文化多,但无独有偶,虽然中国汉语言文化中涉及盐的意象相对少一些,但维吾尔族语言文化中盐的某些意象却与西方文化惊人地相似:
维吾尔人推崇盐,多数维吾尔人认为,食物是神赐的,食物中有盐,糟蹋粮食和盐就是亵渎神的旨意会遭报应的。在维吾尔人中间流传着“无盐的饭没有味道,无知的人没有智谋”的谚语,这与西方文化中盐代表智慧不谋而合;在西方文化中盐是神圣、永生、珍贵的东西,维吾尔族也把盐作为正直、正义的象征,如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庸俗单调的人被叫做“tuzsiz
如同西方人 vow by salt,日常生活中为某种事需要发誓或关键的时刻做证人的时候,维吾尔族人总要以盐为物证; 当某种事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或需要辩解时,当事人一般以踩盐的方式来发誓,以此证明所说的真实。除此之外,在维吾尔人中流传着“不愉快的事,好比无盐的粥”,“人靠言谈,饭靠盐”等谚语,所以盐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远远超出了一种调味品所起到的作用。
由以上可见,盐在西方和中国都有着丰富而深远的文化含义,尤其是维吾尔族文化中对盐的认识和理解与西方有着惊人的相似,或许这与二者信奉的宗教不无关系,伊斯兰教与基督教虽然是不同的宗教,但是却都以《圣经旧约》为基础,有着共同的渊源,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他们的人民对盐这种物质有着相似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考 文 献 】
[1]李树德. 珍贵而神秘的 salt[J]. 英语天地,1998( 5) .
[2]汉斯·比德曼. 世界文化象征辞典[M]. 刘玉江,等,译.漓江出版社,2000.
[3]克里斯蒂娜·霍莉. 西方民俗传说辞典[M]. 徐广联,胡泓,等,译. 黄山书社,1990.
[4]何清,曾凡英,罗小兵. 从“盐梅”、“盐车”意象看唐诗中的盐文化[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 2) .
[5]阿布拉江·默罕穆德. 维吾尔族有关盐风俗的文化阐释[J].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8( 7) .
[6]朱荣艳. 维吾尔族盐文化浅析[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