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诵读之魅力
诵读之魅力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32,681
  • 关注人气:53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从宫商角徵羽的乐律说起·诗词声律(转)

(2018-04-07 09:56:46)
标签:

转载

http://www.blog.sina.com.cn/qsingweitian

宫、商、角、徵、羽是我国五声音阶中五个不同音的名称,类似现在简谱中的12356。即宫等于1(Do),商等于2(Re),角等于3(Mi),徵等于5(Sol),羽等于6(La)

  最早的宫商角徵羽的名称见于距今2600余年的春秋时期,在《管子·地员篇》中,有采用数学运算方法获得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的科学办法,这就是中国音乐史上著名的三分损益法
  那么,宫商角徵羽这五个名称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就有多种说法了。有的研究者说:它来自古代的天文学,即是从二十八个星宿的名称而来的,如来自二十八星宿环绕的中心——中宫,其他四音来自不同的星宿名称,这是天文说;而有的研究者说:它来自古人驯养的畜禽,说牛、马、雉、猪、羊五个字在古代的读音和宫、商、角、徵、羽近似,这是畜禽说;有的研究者说:它们来源于古代氏族的图腾,这是图腾说;而在古代的音乐著作《乐记》中的说法则为: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说宫音代表国君,商音代表万民……这是君臣说。不论是天文说畜禽说图腾说君臣说,各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都给音乐涂上了一层或神秘、或朴素、或带有封建主义伦理观念的色彩,表达了中国先民的不同的音乐观念。
  民族七声调式
  清乐:
  宫,商,角,清角,徵,羽,变宫,分别对应1234567,这与西方的自然大小调相似,清角是角音上方的小二度。变宫是宫音下方的小二度。
  雅乐:
  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分别对应123,升4567
  变徵是徵音下方的小二度。
  燕乐
  宫,商,角,清角,徵,羽,闰,分别对应123456,降7
  闰是宫音下方的大二度。
  关于五度相生律:
  以1为起点,连续向上作五度音:
  15263,然后将它们放在一个八度内,就是12356推荐:黎英海《移宫变奏曲》 

  这首变奏曲的主题旋律为D宫五声调式。其后四个变奏均以清角为宫,依次连续不断地进行同主音调式的转换,且各个变奏的调式都不相同,即D——D——D——D——D角。移宫自然与此同步进行,每次下行五度(上行四度),即D——G——C——F——bB宫。主题与四个变奏因移宫为其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并串成一首内在联系十分紧密的变奏曲,可谓移宫成曲
  中国风的歌曲多采用宫调式的主旋律。(五音调式是我国特有的民族调式。五音的名称分别是:宫、徵、商、羽、角。以宫音为主音的调式称为宫调式。)

读到此,所有的解释都完了,于是我们可以来看看这里边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第一个就是三分损益法。要了解三分损益法,我又搜集了一些资料。

那么,中国古代关于乐律的理论究竟如何呢?

有关乐律方面的理论知识,早在先秦时期的《国语》,《管子》,《吕氏春秋》等典籍中,就有了详细的记载,《史记·律书》和《汉书·律历志》以及《晋志》《隋志》不过是把这些知识,更加系统化理论化而已。
       今天的人们都知道,乐音的音高,是由发声乐器震动的频率所决定的。如果一个声音的震动频率为;另一个声音的震动频率是2a 的话,那么,后一个声音就是前一个声音的纯八度高音。同理,如果一个声音的频率为,另一个声音的频率为a的一半(a/2),那么,后一个声音就是前一个声音的纯八度低音。
       中国古人虽然不懂得震动发音的物理学理论,但是他们却总结出了跟现代发声理论完全一致的道理。一件圆径固定,长度固定的发声器所发出的声音是一个定值,如果另一件圆径相同发声器的长度是这件发声器长度的一半的话,那么,另一件发声器所发出的声音,就是一个纯八度的高音。同理,如果另一件发声器的长度是原来发声器长度的二倍,那么,另一件发声器所发出的声音,就是一个纯八度的低音。
       中国古人所使用的音阶是五声音阶,即宫商角征羽五个音。其中,宫相当于西洋音阶的1dou),商相当于2re),角相当于3mi),征相当于5sou),羽相当于6la)。当然,除了这五个基本音阶之外,后来也出现变征等其他的几个音阶,但这已经是秦汉以后的事情了。

       在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中,宫商角征羽这五个音阶,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换言之,它们又都是怎样先后产生的呢?中国古代关于这个内容的律学理论,叫做三分损益法三分损益法认为,是基本音,有了基本音之后,经过几次的三分损益,其它的四个音阶也就产生了。最迟到春秋中期,古代音乐理论三分损益法就已经形成了。在《国语》中,在《管子·地员篇》里,在《吕氏春秋·音律篇》中,分别记述了三分损益法的一些内容。《史记·律书》和《汉书·律历志》中的理论,基本上是抄录《管子》、《吕氏春秋》以及《淮南子》中的相关内容。
     三分损益法的基本原理是:
以一段圆径绝对均匀的发声管为基数——宫(1);然后,将此发声管均分成三段,舍弃其中的一段保留二段,这就是三分损一,余下来的三分之二长度的发声管所发出的声音,就是的纯五度高音——征(5);将征管均分成三份,再加上一份,即征管长度的三分之四,这就是三分益一,于是就产生了征的纯四度低音——商(2);商管保留三分之二,三分损一,于是得出商的纯五度高音——羽(6);羽管三分益一,即羽管的三分之四的长度,就是角管,角管发出羽的纯四度低音——角(3)。
        这样,在有了基本音之后,经过两次三分损一和两次三分益一宫、商、角、征、羽五个音阶就生成了。宫生征,征生商,商生羽,羽生角,由于是五五相生,因此,乐律家们说起五个音阶来,他们不说宫、商、角、征、羽,而是说成宫、征、商、羽、角
        古人使用三分损益法,在生成宫、征、商、羽、角五个音阶之后,并没有停止下来,而是继续损益下去。三分损一三分益一”……在连续进行了各六次之后,共得出十二个音,就是我们现在音乐上所使用的一个八度之内的十二个半音。中国古人将这十二个半音音阶称为十二律,它们的名称分别是:
黄钟(C),林钟(G),太簇(D),南吕(A),姑冼(E),应钟(B),蕤宾(#F),大吕(#C),夷则(#G),夹钟(#D),无射(#A),仲吕(F)
        对这十二律再加以区分,分出了六个阳律和六个阴律,六个阳律称为,六个阴律称为。黄钟与三分益一产生的为阳,六阳律即包括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亡射;用三分损一法产生的六阴律为六吕包括林钟、南吕、应钟、大吕、夹钟、中吕
       明白了以上的这些道理,再读起典籍来就容易了。我们先读《管子》,《管子·地员篇》中有关乐律的一段话是这样说的:
凡听如负猪豕,觉而骇;凡听如鸣马在野;凡听如牛鸣窌中;凡听如离群羊;凡听如雉登木以鸣,音疾以清。凡将起五音,凡首,先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以是生黄钟小素之首以成;有三分而益之以一,为百有八,为,不无有三分而去其乘,适足,以是生;三分而复于其所,以是成;有三分去其乘,适足,以是成”……
        在这里,完全是我的理解:3,它说雉登木以鸣,音疾以清,那是有道理的,在我的记忆里,《欢乐颂》《青藏高原》这类曲子的起手音都是3,感觉3这个音,确是起调虽低,但她为一曲之首,有了她,总能带出一片山河,一片不可估量的景象,起到牵引导向的作用,但同时,我又感觉3这个音是最彬彬有礼的,她有一种不卑不亢的精神,所以才有疾以清的效果;6,如鸣马在野,好像旷野上的骏马仰天长嘶,这里自有一种雄浑和苍劲,最典型的,以我吹横笛的经验来看,电视剧《雪花神剑》的主题曲的起手音便是6,而且66重合,这首曲子听来便有一种英雄无奈,藐睨天下的悲情;1,它说是牛鸣窌(jiào)中,即牛在地窖里嗷嚎,1这个音掷地有声,毫不拖泥带水,以她起手的歌曲当真很少,个人感觉这个音有点鼻音的嫌疑,这一点和它说的牛在地窖里嗷叫很像,似乎是某个激越的音调被什么东西给蒙住了,我们的国歌起来相对应的曲调便是“51”,然后结束的前进进又是“511”,可见这个因是庄重型的,和牛的沉稳是相搭配的;2,说一群羊的低咩相似,倒也贴切,这个音也确实属于低缓,柔软风格的,很多抒情的音乐里都少不了这个2,她和31搭配往往能产生一种典型的中国风音乐,如果说1是儒家,3为释家,那么2就是道家了,她并不低调,但却是人人向往,喜爱,我一直很喜欢的电视剧《还珠格格》的主题曲《当》之所以能成为一首好听的音乐,我个人意为23这两个音的不断交替出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为她给了我山盟海誓的缠绵;5,说它如负猪豕,觉而骇,一点也不错,很多曲子里都有从35和从53的滑行(我的意思是两个音相邻),这个时候5的本来面目就表现的很真切,她绝对可以让人骇然的,但这个音总是给人一种低沉之感,这种低沉并不是内心的低沉,而是所处位置过低,使得声音无法上达,就好像等高而呼,臂非加长也,反之亦然,也因此这个低音每次从地底下冒出都让人禁不住诧异或者大骇,有当头棒喝之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国歌要以5起手,因为她确实可以令人惊骇。我用一个音盲的身份来看完了这五个音节,下面再看其它的记载。

        再读《吕氏春秋》,《吕氏春秋·仲夏纪第五·古乐》中关于乐律的话是如此说的:
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阴,取竹于嶰溪之谷,以生空窍厚钧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吹曰舍少。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钟之宫,适合。黄钟之宫,皆可以生之,故曰黄钟之宫,律吕之本。黄帝又命伶伦与荣将铸十二钟,以和五音,以施英韶……
        再读《史记·律书》:

律数:九九八十一以为宫。三分去一,五十四以为徵。三分益一,七十二以为商。三分去一,四十八以为羽。三分益一,六十四以为角。

        生锺分:子一分。丑三分二。寅九分八。卯二十七分十六。辰八十一分六十四。巳二百四十三分一百二十八。午七百二十九分五百一十二。未二千一百八十七分一千二十四。申六千五百六十一分四千九十六。酉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八千一百九十二。戌五万九千四十九分三万二千七百六十八。亥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分六万五千五百三十六。
       再读《汉书·律历志》。《汉书·律历志》是对前代乐律知识最完备的总结。

       五声为本,生于黄种之律。九寸为宫,或损或益,以定商、角、徵、羽。九六相生,阴阳之应也。律十有二,阳六为律,阴六为吕。律以统气类物,一曰黄钟,二曰太族,三曰姑洗,四曰蕤宾,五曰夷则,六曰亡射。吕以旅阳宣气,一曰林钟,二曰南吕,三曰应钟,四曰大吕,五曰夹钟,六曰中吕。有三统之义焉。其传曰,黄帝之所作也。黄帝使泠纶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解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筒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比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至治之世,天地之气合以生风;天地之风气正,十二律定。

 

        五度相生律根据复合音的第二分音和第三分音的纯五度关系,即由某一音开始向上推一纯五度,产生次一律,再由次一律向上推一纯五度,产生再次一律,如此继续相生年定出的音律叫做五度,产生再次一律,如此继续相生所定出的音律叫做五度相生律。例如五度相生律所订出的七个基本音级间的音高关系,和十二平均律中七个基本音级的音高关系是不同的。每产生一个五度音就产生了一律,这样十二次之后的产生的所有音放在同一个八度里就形成了十二个半音,但是有一个问题是:再第十三次产生的五度音不能回到先前的那个音(古代音差)。
  虽然EFBC之间亦为半音,但比十二平均律中的半音要小。其余相邻两音级之间虽然亦为全音,但比十二平均律中的全音要大。这种音高的差异就是由于定律方法的不同而产生的。

看了这段资料,其实看的并不明白,于是我们可以自己来研究研究。它说五度音是从开始往后依次推演的,按照民族七声调来的话,应是如此

5

6

3

于是如上面所说,我们就用民族声调根据五度音推出了五个音阶15263,然后再将她们放在一个八度内,如下:

2

3

5

6

这样,经过两轮转换,我们终于得到了宫商角徵羽的音阶“1 6”。

         这一组音的距离分成十二个等分,每一个等分叫一个半音。两个音之间的距离有两个半音的 ,就叫全音” 。在钢琴、电子琴等键盘乐器上,C-D,D-E,F-G,G-A,A-B,两音之间隔着一个黑键,它们之间的距离就是全音;EFBC,两音之间没有黑键相隔,它们之间的距离就是半音。

        且不管什么钢琴电子琴,我们看看五音十二律里的半音是如何产生的?从定义上看,半音就是半个音阶,就是把音一分为二,其中的一半就是半音,从上面的第二个推演图和所查资料中的叙述,没产生一律,就会产生一个半音,推演十二律,就有十二个半音,之所以有这些半音的产生,我们只要看看图中的每两行的首尾相接粘的音调就可以了。我们发现每一行首尾相粘的音调都是相同的,这就使得她们和行内的音调之间的距离不等,且恰为行内音调间距离的一半,这样,行内

的是全音,行间的自然而然就是半音了。

        乐律即音律。指音乐上的律吕、宫调等。《新唐书·王珪传》:帝使太常少卿 祖孝孙 以乐律授宫中音家,伎不进,数被让。” 元 吴莱《张氏大乐玄机赋论后题》:今 大晟(shèng)之乐律太高,乐声急矣。” 罗敦曧 róng)《文学源流·论诗》:然 史公明云弦歌之以合韶武雅颂之音,则三百五篇,皆可入乐。其删焉者,必其舛於乐律者也。
  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声或五音,大致相当于现代音乐简谱上的1do2re3mi5sol6la)(一再强调)。从宫到羽,按照音的高低排列起来,形成一个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就是五声音阶上的五个音级:宫商角徵羽12356后来再加上变宫、变徵,称为七音。变宫、变徵大致和现代简谱上的7ti)和#4fis)相当〔1〕,这样就形成一个七声音阶:
  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
    

       作为音级,宫商角徵羽等音只有相对音高,没有绝对音高。这就是说它们的音高是随着调子转移的。但是相邻两音的距离却固定不变,只要第一级音的音高确定了,其他各级的音高也就都确定了。古人通常以宫作为音阶的起点,《淮南子·原道训》说:"故音者,宫立而五音形矣。"宫的音高确定了,全部五声音阶各级的音高也就都确定了。七声音阶的情况也是这样。
  古书上常常把五声或五音和六律并举。《吕氏春秋·察传》说:"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2〕《孟子·离娄上》说:"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可见律和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律,本来指用来定音的竹管〔3〕,旧说古人用十二个长度不同的律管,吹出十二个高度不同的标准音,以确定乐音的高低,因此这十二个标准音也就叫做十二律。十二律各有固定的音高和特定的名称,和现代西乐对照,大致相当于#D E F G #G A #A B等十二个固定的音。从低到高排列起来,依次为: 
  1.黄钟2.大吕3.太簇4.夹钟5.姑洗6.中吕
   C #C D #D E 
  7.蕤宾8.林钟9.夷则10.南吕11.无射12.应钟〔4
   #F G #G A #A 
  十二律分为阴阳两类:奇数六律为阳律,叫做六律;偶数六律为阴律,叫做六吕,合称为律吕。古书上所说的"六律",通常是包举阴阳各六的十二律说的。
  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为六阳律,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为六阴律。阳律为律,阴律为吕。黄钟为元声,余声则依十二律的次序循环计算,每隔八位,照黄钟管之长或加或减三分之一以得之。如自黄钟算到第八位为林钟,黄钟管长九寸,三分损一,得六寸,即为林钟管之长;自林钟算到第八位为太簇,林钟管长六寸,三分益一得八寸,即为太簇管之长;自太簇算到第八位为南吕,太簇管长八寸,三分损一得五寸三分点三强,即为南吕管之长,如此类推。这就叫隔八相生法(又来了问题?)。
  律管的长度是固定的。长管发音低,短管发音高。蔡邕《月令章句》说:"黄钟之管长九寸〔5〕,孔径三分,围九分。其余皆稍短(渐短),唯大小无增减。"十二律管的长度有一定的数的比例:以黄钟为准,将黄钟管长三分减一,得六寸,

就是林钟的管长;林钟管长三分增一,得八寸,就是太簇的管长;太簇管长三分减一,得5寸,就是南吕的管长;南吕管长三分增一,得7寸,就是姑洗的管长〔6〕;以下的次序是应钟、蕤宾、大吕、夷则、夹钟、无射、中吕。除由应钟到蕤宾,由蕤宾到大吕都是三分增一外〔7〕,其余都是先三分减一,后三分增一。这就是十二律相生的三分损益法。十二个律管的长度有一定的比例,这意味着十二个标准音的音高有一定的比例。
  现在说到乐调。
  上文说过,古人通常以宫作为音阶的第一级音。其实商角徵羽也都可以作为第一级音。《管子·地员》篇有一段描写五声的文字,其中所列的五声顺序是徵羽宫商角,这就是以徵为第一级音的五声音阶:
  徵羽宫商角
  56123
  音阶的第一级音不同,意味着调式的不同:以宫为音阶起点的是宫调式,意思是以宫作为乐曲旋律中最重要的居于核心地位的主音;以徵为音阶起点的是徵调式,意思是以徵作为乐曲旋律中最重要的居于核心地位的主音;其余由此类推。这样,五声音阶就可以有五种主音不同的调式。
  《管子·地员》里的那段话是:
   凡听徵,如负豕,觉而骇;凡听羽,如马鸣在野;凡听宫,如牛鸣中;凡听商,如离群羊;凡听角,如雉登木以鸣。
  凡将起五音之首,先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以是生黄钟小素之首,以成宫。三分而益之以一,为百有八,为徵。不无有三分而去其乘,适足,以是生商。有三分而复于其所,以是生羽。有三分去其乘,适足,以是成角。
  用算式可以表示如下:
  1×3×3×3×39×981(宫)
  81×4/3108(徵)
  108×2/372(商)
  72×4/396(羽)
  96×2/364(角)(看到这个,我只能惊叹中国古人的智慧之超绝了!)
  五音生克的次序是:宫生徵、徵生商、商生羽、羽生角、角生宫;徵克羽、羽克宫、宫克商、商克角、角克徵。
  根据同样的道理,七声音阶可以有七种主音不同的调式。《孟子·梁惠王下》:"'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徵招、角招是也。"招就是韶(舞乐),徵招、角招就是徵调式舞乐和角调式舞乐。《史记·刺客列传》载:"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

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目,发尽上指冠。"这里所说的变徵之声就是变徵调式,羽声就是羽调式。以上的记载表明,不同的调式有不同的色彩,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
  但是上文说过,宫商角徵羽等音只有相对音高,没有绝对音高。在实际音乐中,它们的音高要用律来确定。试以宫调式为例,用黄钟所定的宫音(黄钟为宫),就比用大吕所定的宫音(大吕为宫)要低。前者叫做黄钟宫,后者叫做大吕宫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