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曲知识--2
(2011-10-04 16:50:59)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 |
牌子头/排子头:
1. 锣鼓点名称,用於牌子的起板,今也用作小曲的起板。「牌」也作「排」。
2. 牌子的散板引子。
3. 以牌子头一句作为板腔的上句。因板腔句式结构有上、下句,若撰曲家为演员写下句作开始,便须以音乐的牌子头,作为上句的替代。有关上句、下句,请参阅「上句、下句」。
开边锣鼓点属散板,其口诀为:
角 角 冷 冷 冷 冷 冷 (冷即敲锣边)
【一槌/一锤/一才】 锣鼓点名称,是指在该锣鼓点中,敲锣一下;现在有些一槌的打法并不只是敲锣一下,是加了花式的打法。各种一槌锣鼓点的使用情况如下:
1. 「查得撑」:用於划分及承接板腔的上、下句,如用於首板和滚花,亦用於收掘。
2. 唱口一槌:多用作二黄慢板、小曲的引子,以下是最原始的一槌打法:
ˋ
ㄨ
ˋ
ˋ └
局 的 的
局 查
查 得
撑
以下是花式一槌的打法:
ˋ
ㄨ
ˋ
ˋ └
局 的 的
局 撑
查 得
撑
3. 齐槌:是为突出某一个「介口」(说白、唱腔或动作)中的某一个字、一组字或一刹那,令观众特别注意。
4. 重一槌:是用於衬托演员的特别动作或反应。
【大花】 是锣鼓点,全名「大滚花」。大多用於演员上场。
【小锣相思】 常用於演唱小曲前的锣鼓点,用来衬托身段,亦可配合演员上场。这锣鼓点是配合一个不断重复的旋律片段的,而这个旋律片段可视作随後唱段的引子。
【叻叻鼓 】锣鼓点之一。这锣鼓点的特点是连绵不断的鼓声,用作连接或牵引不同情节(如涉及剧中人物思索或怒目的情节)的进行;亦可在上场、过位、走边时使用。锣鼓点口诀为:
帖子相关图片:
【先锋查
】锣鼓点之一。多配合急速的动作,例如冲前取刀杀人、闯死、被拦截或手执敌人来质问等等。先锋查的特点是锣起锣收,即一槌起一槌收;口诀如下:
撑 查 查 查 查 查 查 撑 的 撑
【慢长槌】 源自京锣鼓的锣鼓点。在现今的粤剧中亦属京锣鼓。是演员上场时所用,其节奏及速度均较慢。若戏剧情绪紧凑,则用「快长槌」。
※※※
【工尺谱 】在整个中国戏曲体系裏,很多地方剧种都用工尺谱为记谱方式。粤剧所用的工尺谱与其他地方剧种所用的大同小异,原理是共通的:利用谱字如合、士、乙、上、尺、工、反、六等代表唱腔裏的乐音,以叮板的符号显示节奏。这些乐音,在粤剧传统中也称为「腔」。
【广东音乐】 即泛指流行於珠江三角洲一带的丝竹合奏音乐。广东音乐的乐器组合虽然与江南丝竹一致,但广东音乐一般以高胡为主奏乐器,有别於江南丝竹以笛子为主奏。高胡的领奏常加上滑音及加花,呈现浓厚广东地方特色。1920-30年代开始,广东音乐开始加入西方乐器如小提琴。广东音乐音阶的第四个音,是较西方音阶的 'fa' 略高,第七个音则较 'ti' 略低。著名的广东音乐曲目有《平湖秋月》、《汉宫秋月》、《旱天雷》、《赛龙夺锦》和《连环扣》等。
【小曲】 原本为有固定旋律的歌曲或器乐曲,包括各地民间合奏曲、新创作的乐曲、广东音乐及外国歌曲。1920 年代起,撰曲者把它们填上文字,以至兼用各地民歌填上新词,应用於粤剧及粤曲中。另一方面,亦有些小曲的产生过程是先写歌词然後创作旋律,如王粤生作的《红烛泪》,朱毅刚作的《胡地蛮歌》。今天的小曲,还包括一类是来自大调,是源自其他地方剧种的剧目,均有其原本的名称,如《恋檀》(原名《恋檀郎》)、《骂玉郎》、《贵妃醉酒》、《思贤调》(原名是《释怨调》)及《秋江别》,是为了新作剧目而借用於粤剧中。
【南音】 属广东民间说唱体系裏一种形式。南音也可以说是由龙舟、木鱼衍生出来。南音有敲击,有叮板节奏及用弹拨乐器伴奏,句法结构属说唱体系,即与龙舟、木鱼和板眼等相同,有起式、正文、收式。除起式及收式(或煞尾)外,大多数是七字句,两个七字句为一联句。理论上正文是分四节,每节分四句:每句收音依次是,仄声、阴平、仄声、阳平。收句一定要在阳平声,不可在阴平声。粤剧的说唱体系是生旦同腔。根据节拍,南音可分为「慢板」和「流水南音」,两者只是速度不同,结构是一样的。南音调式有正线和乙反。
【木鱼】 属广东民间说唱体系中的一种唱腔形式。句法结构与南音、木鱼和板眼等相同,有起式、正文、收式(即「煞尾」)。除起式及收式外,大多数是七字句,两个七字句组成一联句。理论上正文是分四节,每节分四句:每句收音依次是仄声、阴平、仄声、阳平。收句一定要在阳平声,不可在阴平声。粤剧的说唱体系是生旦同腔。木鱼唱腔节奏自由不带节拍,没有拍和(即没有敲击及弦管),一般亦没有起板。在粤剧演出木鱼时,亦无锣鼓引子。木鱼也是一种敲击乐器。
【曲牌】 从广义来说,传统粤剧行内人士也以曲牌泛指曲牌体系以外的说唱及板式的曲调名称,例如「南音」、「二黄慢板」。此外,曲牌原本单纯指「曲牌体」的意义。
【曲牌体】 粤剧唱腔分两大体系,一是板腔体系,另一是曲牌体系。曲牌体系裏的曲调有固定的旋律,包括:
牌子,如:《阴告》、《银台上》
大调,如:《贵妃醉酒》、《骂玉郎》、《秋江哭别》、《恋檀郎》
小调,即小曲,如:《平湖秋月》
【唱腔】 在戏曲中,说白以外,所有的歌唱部分均称唱腔。唱腔常用来表达人物的感情和思想、刻划人物的性格和开展故事的情节。粤剧唱腔主要分板腔、曲牌及说唱三大体系。
【梆黄】 梆子和二黄的统称。明末清初雍正年间,西秦戏入粤,梆子乃成为早期粤剧之重要声腔;及後,二黄入粤,粤剧遂成为以梆、黄结合为主要声腔的剧种,属板腔体。今以梆黄统称粤剧板腔类唱腔。请参阅「梆子」及「二黄」。
【板式】 有以下意思:
1. 是指叮板组合,如一板三叮、一板一叮及流水板。
2. 「板腔形式」的简称,如士工慢板及二黄慢板。
【板面】 即板腔及曲牌的旋律引子或器乐前奏;曲牌类中的「大调」也有板面。每一种板式各有其独特的板面。板面的功用是带领演员及观众一起进入该板式的感情。1930年代开始,有些撰曲者有时更为板面填上唱词作为唱腔,称「唱板面」。
【板眼】1. 属广东民间说唱体系中的一种形式,句法结构与南音、木鱼和龙舟等一样,有起式、正文、收式。除起式及收式外,大多数是七字句,两个七字句为一联句。理论上正文是分四节,每节分四句:每句收音依次是仄声、阴平、仄声、阳平。每节收句一定要在阳平声,不可在阴平声。板眼只用一板一叮(或称一板一眼),不用一板三叮,故可说是南音的浓缩。
【板腔 】「板」指速度及节奏,「腔」指旋律。粤剧唱腔分两大体系,一是板腔体,另一是曲牌体。板腔体是没有固定的旋律,唱者可按唱词的声调高低及个人嗓音条件、当时情绪自行创作唱腔旋律,即所谓「依字行腔」的演出习惯,但其创作必须乎合各板式的规格(如结束音、字数、顿数、叮板等)。粤剧所用的板腔有「梆子」及「二黄」两大系统。
【板腔体】 粤剧唱腔分两大体系,一是板腔体,另一是曲牌体。板腔体是没有固定的旋律,唱者可按唱词的声调高低及个人嗓音条件、当时情绪自行创作唱腔旋律,即所谓「依字行腔」的演出习惯,但须依照一定的板式、结束音及固定的分句。粤剧所用的板腔体有「梆子」及「二黄」。
【二黄】 中国戏曲传统声腔之一。关於二黄的来源有两种说法。说法一指最早期的二黄是源自湖北省黄坡及黄冈两地的声腔,後来被徽调吸纳,故称二黄。早期粤剧文献也有写作「二簧」及「二王」。另一说则认为二黄是「宜黄腔」,宜黄在江西省弋阳之南。对此两说,至今仍没有定论。二黄曲调较委婉,经汉剧传入粤剧戏班。二黄系统的板式有首板、倒板(套用自京剧)、慢板、四平(即一般误称的西皮)、流水板、滚花和煞板板式,传统并没有中板。
二黄尚有以下意思:
1.
2.
3. 亦是粤剧板腔体其中一大类别,二黄体系有首板、慢板、二黄流水板(简称二流)、滚花和煞板等。
【二黄慢板】 简称为「二黄」。二黄慢板中的慢板指一板三叮的叮板组合,非指速度。从句式上分有十字句、八字句及长句,从调式上分有正线、乙反及反线,速度及节奏可快可慢。
上六线/反线 上六两音相当於音阶裏1, 5 两个音。「反线二黄慢板」及「反线梆子中板」乃用上六线定调。反线二黄慢板有悲哀凄凉的味道。反线士工中板有两种唱法,第一种唱法是比霸腔中板约低五度,因为反线接近霸腔的唱法,但用声不如霸腔那麼高亢,而带悲壮的感觉;第二种是接近平喉唱出,则感觉较低沉。
上句、下句 粤曲的梆黄,基本上是由偶句组成的。第一句叫上句,尾字为仄声,第二句叫下句,尾字为平声,一句上句接一句下句,周而复始。自唐涤生开始,有些撰曲者喜欢以下句作为一场戏或一首粤曲的开始。
梆黄中各板式有其个别的分句方式,但上、下句均是指音乐结构上的分句,而不是语意上的分句。此外,每句由两顿或以上构成。
【梆子】 是中国戏曲传统声腔之一。梆子腔又称秦腔或西秦腔,发源於陕西、山西及甘肃一带,最早期的梆子是没有管弦伴奏,只以击乐器梆子为主要伴奏,音调粗犷激越。明末清初流传至广东,成为早期粤剧的主要声腔。梆子体系有首板、慢板、中板、滚花、叹板和煞板等板式。由於早期伴奏乐器二弦是以士工调弦,所以班中人称梆子为「士工」。今天除用於古腔粤曲外,为士工或梆子系统板式作伴奏乐器的调弦与二黄相同。
【梆子中板】 即「士工中板」,简称中板,有七字句的七字清中板、快中板及十字句中板等板式及句式。请参阅「士工」。
【花腔】 指粤曲唱腔的一种风格。特点是旋律上有较大的变化和灵活性,一字配多音,可用作表达特别的情感,如红线女唱的《昭君出塞》裏的「乙反二黄慢板」及马师曾唱的《苦凤莺怜》裏的中板《余侠魂诉情》。
【正线】
粤剧音乐的定调之一,指合尺线。
【乙反 】粤剧音乐调式,属正线体系的一种,伴奏乐器以合尺调弦(合为 G ,尺为 D )。若 C= 上,乙反调式的音阶是:合乙上尺反六。这种调式又称「苦喉」,适宜表达悲凉的情绪。
【西皮】 粤曲和粤剧的唱腔音乐中的西皮,是由京剧的四平调吸收过来的。粤剧中的西皮本是京剧的四平调,可能因为「四平」与「西皮」两词的粤音相近,而北方的京剧中又有二黄、西皮等板腔,流传入广东後,广东人遂把「四平」误称为「西皮」。
★原指安徽的「四平调」,传至广东,因口音相近而误称为西皮,至於原来的西皮,其实源自梆子,故粤剧称之为「梆子」,列入二黄类。在京剧《游龙戏凤》中有一整折是用四平调唱出的,而唐涤生所撰粤剧《白兔会》中〈逼写休书〉一折,亦有大段李大嫂唱的西皮。西皮原属於板腔体,但今天撰曲家多按谱写词,遂变成接近曲牌的体裁。
【七字清】 即「七字句中板」。顾名思义,每句七字,但亦偶带有「衬字」(即仔字)。现时统称的七字清,通常是唱中速或较「爽速」(介乎中速与快速之间)。
【合尺线】 有以下意思:
1.
2.
【线 】在粤剧音乐中,线的意思很复杂,有以下意思:
1.
2. 定弦:是指头架乐器两根弦线演奏工尺谱代表的唱音。不同的定弦,表示演奏不同的调。
合尺线:内弦定为「合」(即简谱的
)、外弦定为「尺」(即简谱的 2 ),又称「正线」;
3. 调式 (Mode) :是西方音乐的名词,套用於粤剧音乐,常见的有四种调式,即是四种不同的「线」。例如「士工慢板」:「士工」是指示所用的调式、「慢板」是指示所用的板式。四种调式强调的乐音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