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用户2358374521
用户2358374521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02,913
  • 关注人气:3,56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聊银行股

(2012-02-20 09:38:24)
标签:

杂谈

分类: 银行股

    想写点关于银行股的东西的念头由来已久了。只是一直没有实施。没有实施的主要原因是“不敢写”。a股市场上银行股的盈利、市值、权重为世人所瞩目,故而研究银行的高手众多,比如熊熊、老股民。前面既然已经有许多高手,超越他们有一些困难,我辈何不就此给自己找个理由顺坡下驴对此封笔呢?跟着当读者不是也挺好?我这么想着,就当了很长时间的看客。不知道别人当看客的感觉是否良好,我出现了一些不良反应:有初步了解以后,对a股的10多家银行的认知总是在原地踏步,或者说只有一鳞半爪的了解。这才意识到当看客和自己动手去做有很大的不同。

    决定自己动手做吧,特别是把自己的东西写出来。做分析研究的基础尚好:这些银行股的历史报表数据已经整理好,各种银行指标数据基本完备,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也进行过总结。这些都是平时积累下来的,小小得意一下。但还必须克服“怕丢人”的心理障碍。银行业相对普通工商企业要复杂一些,而且自己是小半桶水,万一写错了会很丢人的。有句笑话这么说:长得丑不是你的错,但出来吓人就是你的错了。会不会有人说:搞不懂不是你的错,但写出来丢人就是你的错了?还好,俺不是什么名人,丢点人也不怕。俺写博客的目的不是为了说教而是为了丢人,写出东西让人批驳,纠正自己认识上的偏差。丢点人如果能换来少赔点钱,甚至能换来多赚一点,我愿意丢人。里子比面子重要。当然里子面子都有更好。

    计划写一个系列,大题目为《银行股实证》。具体几篇没有事先规划,写到哪算哪。在对银行的各种量化指标进行实证分析之前,先需要回答一些博友们可能也很关心的问题。回答主要基于博主过去的一些经历、观察,甚至是道听途说。算是一点感性认识吧,有不对的地方请博友们批评指正。我正坐在电脑前回忆总共接触过几家银行。我说的接触不是指进分理处办个存取款、交个水电煤气费之类的。共接触过四家,按时间顺序:中行,工行,兴业,建行,下文会提到其中三家。

    首要的问题是现在的银行与过去有些什么不一样?同样是这样一拨人,过去曾把银行搞得“技术性”破产,现在则利润好得不好意思说,甚至“暴利说”都甚嚣尘上。银行是不是真的脱胎换骨、凤凰涅槃成功了呢?

    若干年前,我曾在刘明康先生(称前主席、前行长、前副省长?还是以先生称之吧)手下干过,当时他任中行行长。俺算是他的虾兵蟹将、徒子徒孙。说自己是徒子徒孙是高抬了自己,因为他的徒子徒孙有几十万之多,我辈只有很少的机会才能在他老人家跟前露一面。不过我们老大倒是常有机会向他汇报工作,因此也就有机会听到刘先生的一些故事。其中一个故事是这样的。刘先生去南方某发达省份的某县公干,他拿着中行的卡,但无论是ATM机还是柜台,都无法取出钱来,因为当时中行还没有全国联网。传说中行当时的IT系统是国内最先进的,只是各省是诸侯分治,各搞各的系统。要把各省的系统统到一起耗时耗力耗钱,而且有些小系统会被废掉将发生不少“沉没”成本。刘先生当时就说不但储户不方便,而且可能会有系统风险,必须花大力气解决这个问题。后来中行出了开平案,4.85亿美刀被卷跑,具体说是被支行的几任行长转移到了海外。有人说是人行广东分行(当时好像还没有银监会?记不清了~)检查发现的问题,实际情况是中行在做IT系统整合、数据集成时发现数据无法轧平,主动选择了报案。《财经》杂志写过几篇开平案的文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一看。现在银行网络的方便程度相信所有人都能体会到,这些都是在过去不足十年的时间里实现的。我们甚至可以说开平支行这类恶性案件在现有系统中几乎没有发生的可能。

    “若干年前”之后的第三年,我又有了一次和建设银行亲密接触的机会,这次是西南某省的省级分行。我们的合作伙伴是一家特大型央企当地分公司的“干儿子”,这个干儿子比亲儿子更亲(各方关系很复杂,我也是这时候才懂得中国的事情复杂的)。俺和“干儿子”的一位副总经常一起跑建行搞项目建设贷款,因此认识了支行、分行的一些朋友。我也见识了一些够狠的风险控制手段。比如,建行会派人在建设工地上盯着,花的每一块钱都要这位“出纳”盖章才能划出去(这种做法好像有专门名词的)。不过俺更多的时候是听这位副总仁兄倒苦水,抱怨每天喝得七荤八素,喝坏了身体,但贷款往往还是搞不下来,特别是年底压力更是超大。不怨建行的弟兄们不帮忙,而是审批越来越严。现在屁大的贷款都得拿到分行来批,原来不是这样的。原来有些项目直接在地区支行批就行,那时候搞贷款容易得多。我说这些不是强调把贷款审批权限集中到省分行如何完美(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效果确实好很多),而是强调一家准国有企业搞贷款都如此艰难,可以想象银行的风险控制要比先前强得多。我曾经问过该分行的朋友,如果省里为某个项目的贷款打招呼还管不管用?他想了想,说,用途不大,除非是省长这个级别以上的领导可能有用,副的不算。这也算比较大的变化么?

    以上只是我观察到的过去十年银行的一些变化,希望朋友们不要认为我在为银行取得的成绩欢呼,在为其“暴利”辩护。前天晚上和朋友吃饭聊起银行的又一个大问题。许多银行分析的砖家觉得银行在得到许多国家给予的“父爱”的同时,肩上扛了许多理应属于政府的责任,将来银行怕是要还债的。这一点无可否认。比如97年国际游资狙击港币时,战斗的最后一个小时只有中银香港这支孤军。但从这个角度考虑问题,需要还债的上市公司就太多了,比如说两桶油、高速公路之类的。我暂时把这个问题搁置。

    报告一下自己投资的银行股,这也是一些博友关心的问题。我目前以7倍市盈率持有601398(鄙人也当过一段时间工行姜行长的徒子徒孙)。说明一下,我只是碰巧没有在10倍市盈率时买入。如果我说自己没有在10倍时买入是基于深刻独到的分析,或者是出于“安全边际”的考虑,那纯粹是骗人。一位哲人说过,说真话的好处就在于不用记住那么多谎话。所以我选择说真话。再强调一遍,7倍PE买入而不是10倍PE买入只是碰巧而已。

    就以此作为银行股分析的开篇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