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文小化
文小化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1,436
  • 关注人气:3,13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访灵泉寺

(2011-08-07 14:48:16)
标签:

焦作

高新区

灵泉寺

灵泉湖

新河

分类: 游走怀川┈┈游记

去年去灵泉寺只见到了寺,没有见到泉。今次再访灵泉寺,一为修改旧稿,二为到灵泉看看。


下午两点多,到了灵泉寺,只果蓝师太一人在寺中。见她正忙着做饭,不便打扰,就去各殿堂转了一圈,实地纠正补充旧稿中的错讹疏漏。


待果蓝师太饭后,向她请教了几个问题。一是日光菩萨与月光菩萨为何分殿供奉,师太言:日月能一起出来吗?二是大殿84幅画像,师太言:这是观音菩萨随缘教化的84化身。


然后与师太闲聊,知她今年已70多岁了,1991年即以居士身份来灵泉寺常住,发心修复灵泉古刹,1993年修复大殿后到五台山殊像寺剃度出家,1997年回到灵泉寺,转眼间20年过去了,昔日千疮百痍的寺院,现已初具规模,只是尚未正式开放。师太言谈举止间,流露出笃定的信念和非凡的见解,令我等俗人受教匪浅。闲谈中师太提到一事引起我的注意,她说人们都说灵泉寺创建于西晋,可她曾看到《温县县志》载灵泉寺是司马氏于曹魏末年建造的。由此计算,灵泉寺当有1750年的历史了。


告别师太,出寺往西北方向行约二里路,即见一方塘,10亩大小,水深米余,这就是灵泉了。

 

再访灵泉寺

灵泉,古称苟泉,有《水经注·卷九·清水》数处提及为证。为何叫苟泉呢,说是有苟姓择泉而居,生息繁衍,故泉以姓得名。《修武县志》记载:“苟泉北半里许有南苟村、北苟村。”又《中站区志》记载:“苟村乃晋代苟晞故乡之地,因其苟姓取其苟村。……‘苟’与‘狗’读音难辨,易被误解,让改村名。……将‘苟’字右边加了个‘文’,成了‘敬’字,语意双关,含义非浅,此后,‘苟村’易名‘敬村’。”回来后查地图,此处果有南敬村、北敬村,就在水塘北里许处。此为辅证。


该泉为何称做“苟泉”,似已明白,可当地村民百姓更津津乐道的是另一个离奇的传说:

       昔有杨生者嗜酒如命,常领一犬游走于怀庆一带。一日复醉于野,时天火飞至,燃于生

     周而知。随犬狂吠不止,欲使生醒均无效,急用爪刨地,见一清泉喷出。犬喜,用口噙

     以灭天火得安之。日久生犬离去,不知所踪,然事迹永存。渐成村落,曰灵犬村。后人觉

    “犬”字不雅,更名灵泉村,将“犬”更“泉”耳,然不失义犬救主之矣。

                                           —录自灵泉畔龙王庙西壁


这说的是为何叫“灵泉”。灵泉东南之村现在就叫灵泉陂村,“陂”者,水边、水岸之意。


另,当地也有村民称其为“龙泉”。灵泉方塘东岸正中,有近年新建的龙王庙。村民说龙王座下即是龙泉,龙泉涌出,便流入了方塘。灵泉寺元代《温公新甃龙泉池记》碑,说的就是这龙泉滋润良田、物茂粮丰的景象。

 

依鄙人拙见,苟泉、灵泉、龙泉在古时可能并不是指一个泉眼。此地地下水丰盛,千百年来,泉眼无数,汩汩外溢,凡其大者,当各有其名。叫苟泉者,是借名人之声望;叫灵泉者,是因传说之离奇;叫龙泉者,是托龙王之护佑。哪种叫法都有道理,哪种称呼都对。这么多泉眼出露,汇在一起,便形成了这一泓方塘。之所以叫灵泉的人多,大概是这塘水主要的来源是灵泉,即灵泉是主泉眼,苟泉、龙泉及其它泉眼相对来说是较小一些的泉眼罢了,因为北敬村、南敬村与灵泉陂村的距离有二里之遥(参见上面的地图),南北敬村的苟泉与灵泉陂村的灵泉应该是不同的两个泉眼,断不会是两泉同叫一个名字的,后来地下水逐渐枯竭,有些泉眼(比如苟泉)消失了,唯灵泉或龙泉还在,这一塘泉水还在,人们遂把这方塘叫做灵泉了。

 

来到龙王庙,只三间大殿,并无附属建筑及围墙。殿前廊下有碑,上刻: 

    焦作市文物古迹点

 

龙 王 庙 旧 址 及 碑 


进到殿中,拜过龙王爷、龙王奶奶,询问看庙人碑刻在哪里。看庙人答,昨天才刚把大殿内壁粉刷完,原来立着的碑都堆到墙角了。到墙角一看,确有几通残碑,还有柱础等物,但都相互叠压,上面覆盖着锅碗瓢盆并衣被等杂物。不便让看庙人清理,只得蹲下身去,从缝隙间隐约看见几行残缺的碑文“修王庙拜殿山门……”,看来旧时此地确有座像模像样的龙王庙了。

 

从龙王庙出来,踏小路北去,至方塘东北角,见草丛中隐隐露一碑顶,拨开草棵一看,是二尺见方一石碑,上刻:

 国家地表水监测点位

城市环境考核监测点位

   

    (新河)

 

恍然想起在什么文章中看到,说灵泉涌量之大、形态之美、水质之优为焦作市之冠,还有专家的鉴定云云。可如今一塘浑水,少绿非蓝,靠近塘沿处,水中垃圾塑料袋随处可见,水只一米多深,天旱时更浅,几可见底。村民刚才说,泉眼早已堵塞了,也无人去疏浚。这与田野中所见其它水塘、鱼塘看不出什么差异来,只是塘那边有几只不知名的白色水鸟在起起伏伏,很是悠闲自得,倒增添了不少让人留恋的唏嘘。

 

碑上提及的新河,这是一条唐代就有的人工河,灵泉正是其源头。方塘东北角有一条东向三、四米宽的沟渠,这就是新河。现在看来,沟渠底部比方塘水面高十余米,这不象是往外流水,倒像是往里引水了。曾几何时,诸多泉眼喷涌出水,涓涓细流汇入方塘,灵泉盈满外溢,新河从此地起步,一路东北向流去入小丹河,小丹河入大沙河,大沙河入卫河,卫河入南运河,南运河入海河,海河最后涌入渤海。

 

百多年来,人们不知保护环境,眼见得一条条河流干涸了,一眼眼清泉枯竭了,毋须抱怨什么,这是不珍惜大自然而咎由自取的惩罚。人们,警醒啊。

 

等到那时,诸多泉眼喷涌出水,涓涓细流汇入方塘,灵泉盈满外溢,新河从此地起步,一路东北向流去入小丹河,小丹河入大沙河,大沙河入卫河,卫河入南运河,南运河入海河,海河最后涌入渤海。


灵泉,一路走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难忘灵泉寺
后一篇:那次去孔庄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