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S选择器优先级

标签:
杂谈 |
CSS样式选择器分为4个等级,a、b、c、d,可以以这四种等级为依据确定CSS选择器的优先级。
1.如果样式是行内样式(通过Style=””定义),那么a=1
2.b为ID选择器的总数
3.c为Class类选择器的数量。
4.d为类型选择器的数量
5.属性选择器,伪类选择器和class类选择器优先级一样,伪元素选择器和类型选择器一样
6.!important 权重最高,比 inline style 还要高
例如:
选择器 |
特殊性 |
Style= |
1,0,0,0 |
#wrapper #content {} |
0,2,0,0 |
#content .datePosted {} |
0,1,1,0 |
div#content {} |
0,1,0,1 |
#content p {} |
0,1,0,1 |
#content {} |
0,1,0,0 |
p.comment .dateposted {} |
0,0,2,1 |
div.comment p {} |
0,0,1,2 |
.comment p {} |
0,0,1,1 |
p.comment {} |
0,0,1,1 |
.comment {} |
0,0,1,0 |
div p {} |
0,0,0,2 |
p {} |
0,0,0,1 |
CSS优先级的读法
这里先更正一些错误的读法。通过百度搜索到的内容中,通常出现这样的写法:(1,0,0,0),但有部分文章对它的解释不全面,有的甚至有误。
其中最大的一个错误就是把结果加:(1,0,0,0)=1000,(0,0,2,2)=22,更有甚者:(0,1,0,1)=0+1+0+1=2!虽然这些理解在很简单的情况下看上去是正确的,但本质上却是个重大的错误。
另外有部分文章把它理解为4个级别,也相近,但不能把条理分清楚,理解起来也难。
这句话总结得很好,但对初学者来说,在理解方面就有点难度了,“四个级别”,太容易混淆,其实应该是“四组级别”。
我认为,对优先级的读法,应该是以“组”来分,这个组之间相互独立,从左到右进行对比。它们成组出现,以逗号分隔。
正如w3c.org中原文所示,分为a,b,c,d四组,全为正整娄,默认为0,对应于不同的选择器结构和组成形式。在选择器之间的优先级进行对比时,从左到右1对1对比,当比出有大者时即可停止比较。
li.red.level
(上表中,↑表示还要进行比较,√表示从此处已得到了结果)
其实这里就像个奥运金牌榜,到我修改文章为止(2008-08-12),我国以13金领先,详细如下:
1
2
3
4
.
再有,只要正确书写,仅从优先级中大概知道选择器结构形式了,如:
1,0,0,0表示是元素内的style;
0,2,1,1表示是一个由两个ID选择器,1个类或伪类或属性选择器,以及一个元素选择器组成的选择器。
CSS优先级规则的细节:
在纠正读法后,才能开始讲详细的规则:
注意,这四组数值分别对应于不同类型的选择器,互不影响,根据读法法则进行比较。
最近在写css的时候,由于经常使用到很长的多级选择器,而碰到一些样式被覆盖或者覆盖不了的情况是相当的郁闷,所以专门花了一些时间对一些选择器做了对比测试。这里先说明一下,由于ie6不支持css2.0选择器,所以这些测试忽略了一些2.0的选择器和连接符,如伪类(:hover),属性
([type=”text”]),子选择符(>)等,仅对#id,.class,tag和空格连接符测试。
定义:
测试用dom:
-
<html id="html" class="html">
<body id="body" class="body">
<div id="div">
<div id="test1" class="test test1">1第一行<br>第二行<br>自身</div>
<div id="test2" class="test test2">2第一行<br>第二行<br>自身</div>
<div id="test3" class="test test3">3第一行<br>第二行<br>自身</div>
<div id="test4" class="test test4">4第一行<br>第二行<br>自身</div>
<div id="test5" class="test test5">5第一行<br>第二行<br>自身</div>
<div id="test6" class="test test6">6第一行<br>第二行<br>自身</div>
<div id="test7" class="test test7">7第一行<br>第二行<br>自身</div>
<div id="test8" class="test test8">8第一行<br>第二行<br>自身</div>
</div>
</body>
</html>
这里先给出8组选择器,每组两个,各位同学可以先想一想每组里面哪个选择器的优先级高:
-
<style>
#test1{height:2em;}
.test1{height:1em;}
.body #test2{height:1em;}
#test2{height:2em;}
div .test3{height:2em;}
#test3{height:1em;}
.body #test4{height:2em;}
body #test4{height:1em;}
html #test5{height:2em;}
body #test5{height:1em;}
#body #test6{height:1em;}
.html #test6{height:2em;}
html #body #test7{height:1em;}
.html .body #test7{height:2em;}
#html.html .body #test8{height:1em;}
.html #body.body #test8{height:2em;}
</style>
现在公布答案:
其实越到后面,应该越是能看出一种模糊的规则来。经过我反复的分析,最终从模糊的感觉中发现了其中的奥秘,或者说是一种说得通的解释:
把css句子的单词组成定义为“数位”,像个十百位的数字一样,css中不同的单词代表不同的权重数位,分别是#id,.class,tag三个数位依次从高到低排列,组成了相当于十进制数字的百位,十位,个位。再把每个css句子中个各种单词的个数代入到刚刚划分的数位里,就可以得到一个类似于十进制数字的三位数,只是在css的优先级数位里,没有进位的概念,无数个低位单词也还是低于一个高位的单词。从而结论就是,按#id,.class,tag的数位统计了css的单词个数并代入各个数位后,只要比较两个css数字的大小(从高位到低位依次比较),就能得出两个css的优先级。
用这个规则重新比较一遍前面的例子:
用这个方法很容易就能比较出最后两组例子的优先级,对于前述的一些情况也可以做出合理的解释,所以在没有更好的css选择器解释方法之前,这个数位计算法是非常方便且容易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