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校本小课题《高效课堂中引导学生有效生成的研究》立项申请书
(2012-05-17 22:32:00)
标签:
杂谈 |
|
编号 |
|
挥 公 实 验 中 学 校 本
课题申请·评审书
课
课 题 负 责 人
负责人所在部门
填
挥公实验中学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申请者的承诺:
我保证如实填写本《申请·评审书》各项内容。如果获准立项,我承诺以本《申请·评审书》为有约束力的协议,认真开展研究工作,取得预期研究成果。挥公实验中学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有权使用本《申请·评审书》所有数据和资料。
填
一、请用计算机或钢笔准确如实填写各项内容,书写要清晰、工整。
二、本《申请·评审书》报送一式2份,其中1份原件,1份复印件。请用A4复印纸,于左侧装订成册。
三、封面上方代码框,申请人不填,其他栏目由申请人用中文填写。各需签章处,不得用打印字代替。
四、个别栏目填写说明。
课题名称
所在科室(部门)
主要参加者
预期成果
五、本表须经课题负责人所在学科组或部门负责人审核,签署明确意见后方可上报。
六、如有其他不明事宜,请咨询学校发展中心(挥公实验中学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一、研究人员基本情况
|
课题名称 |
高效课堂中学生生成有效性的研究 |
||||||||||||||||||
|
负责人姓名 |
崔红英 |
性别 |
女 |
民族 |
汉 |
出生日期 |
1971年10 月 |
||||||||||||
|
职 |
中一 |
行政职务 |
|
研究专长 |
化学教学 |
||||||||||||||
|
最后学历 |
本科 |
最后学位 |
|
||||||||||||||||
|
工作单位 |
挥公实验中学 |
电子信箱 |
Chy1024@126.com |
||||||||||||||||
|
通讯地址 |
|
邮政编码 |
|
||||||||||||||||
|
联系电话 |
(单位) |
||||||||||||||||||
|
主 要 参 加 人 员 |
姓 名 |
出生年月 |
职 |
研究专长 |
学历 |
学位 |
工 |
||||||||||||
|
崔红英 |
1971.10. |
中一 |
化学教学 |
本科 |
|
挥公实验中学 |
|||||||||||||
|
李宏方 |
1983.10. |
中二 |
化学教学 |
本科 |
学士 |
挥公实验中学 |
|||||||||||||
|
崔凤云 |
1987.11. |
|
化学教学 |
本科 |
学士 |
挥公实验中学 |
|||||||||||||
|
刘林国 |
1984.03. |
|
生物教学 |
本科 |
学士 |
挥公实验中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近期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
成 |
著作者 |
成果形式 |
发表刊物或出版单位 |
发表出版时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任教以来承担的研究课题 |
|||||||
|
课题名称 |
课题类别 |
批准时间 |
立项单位 |
完成情况 |
|||
|
培养中学生化学创新实验能力的研究 |
一般课题 |
2002.9 |
邢台市教育科研规划办公室 |
已结题 |
|||
|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研究 |
一般课题 |
2004.9 |
邢台市教育科研规划办公室 |
已结题 |
|||
|
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
一般课题 |
2009.2. |
邢台市教育科研规划办公室 |
已结题 |
|||
四、预期研究成果
|
阶 段 性 成 果 |
|||
|
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研究阶段(起止时间) |
承担人 |
|
课堂学生生成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
课例分析 |
2012.5. |
崔凤云 |
|
导学案问题设计导向性研究 |
论文 |
2012.5.-2012.6 |
崔红英 |
|
如何引导学生有效质疑、对抗 |
课例分析 |
2012.5.-2012.6. |
崔红英 |
|
高效课堂中教师对学生有效生成的引导作用 |
论文 |
2012.5.-2012.6. |
刘林国 |
|
话语安全对学生有效生成的影响 |
论文 |
2012.5.-2012.6. |
李宏方 |
|
最 终 研 究 成 果 |
|||
|
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预期完成时间 |
承担人 |
|
高效课堂中学生生成有效性的研究 |
研究报告 |
2012.6.20 |
崔红英 |
—2—
|
1、选题的理论意义、应用价值、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现状述评、本课题的创新点与特色;2、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及思路;3、本课题的研究基础:课题组人员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或曾完成的研究课题;4、完成课题研究的保证条件:课题组人员学术背景和结构,时间、经费、设备、资料等条件。参考文献限填写15项。(请按以上四方面填写,限2500字以内) |
|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应用价值、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现状述评、本课题的创新点与特色 选题的理论意义:我们学校的教育理念就是“以人为本”。教育人本论的基本思想在于强调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个人。其内涵可概括“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但是,个性的发展不是自发的,它必须成为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应用价值:根据高效课堂的特点,以及将要进行的“一拖二”、“一拖三”甚至“一拖四”课堂,将以前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彻底的转变为“生生互动”,彻底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使课堂真正成为知识的超市、达到生命的狂欢。 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现状述评:在国内一些学校,有些老师对质疑有研究,可是大多是在老师的层面,即老师如何抓住机会创设情境质疑;而对于我们学校这样的课堂不适用。 本课题的创新点与特色: (1)由老师引导学生质疑,变为学生主动的质疑、对抗、补充、生成。(2)由师生互动变为生生互动,实现老师在课堂上“隐身”,完全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对象及思路 研究目标:1、本课题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研究水平。以助于“四代”课堂的实施。 研究内容:(1)导学案问题设计导向性研究; (2)如何引导学生有效质疑、对抗; (3)高效课堂中教师对学生有效生成的引导作用; (4)话语安全对学生有效生成的影响。 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法:通过课堂学生生成现状调查,归纳分析问题原因,为下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2、文献法:学习课题研究相关理论。 3、行动研究法:在教学实践中,从四个方面对高效课堂中学生生成有效性进行研究。 4、总结法:整理课题研究材料,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 研究对象:我校高一四个班学生,共计153人。 研究思路:在研究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依托,以问题解决为基本形式,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具体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2年4月 教科研相关理论学习,确定课题的方向,组建课题组,申报课题,进行问卷调查,研究撰写课题实施方案,制定研究计划。制定调查问卷,负责人崔凤云。 2、实施阶段:2012年5月 (1)根据调查分析,修正研究方案,进行人员分工。 (2)进一步学习课题研究相关理论。定期与专家对话,请专家指导。 |
|
(3)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研究,主要是进行课例研究。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① 导学案设计方面,课题组集智备课,通过导学案问题设计导向性研究,总结课堂生成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出阶段性成果《导学案问题设计导向性研究》,负责人崔红英。 ② 引导学生有效质疑、对抗,通过在预习引导学生主动质疑,以及在组内小展示、班内大展示、当堂检测等各个环节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对抗的研究,让每一位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问题的发现者,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总结引导的方法和策略。出阶段性成果《如何引导学生有效质疑、对抗》,负责人崔红英。 ③ 教师对学生有效生成的引导,通过课堂案例的研究,分析哪些是有效生成、哪些是无效生成,总结引导使学生的生成更加有效方法和策略。出阶段性成果《高效课堂中教师对学生有效生成的引导作用》,负责人刘林国。 ④ 话语安全对学生有效生成的影响,通过课堂中成功案例和对比案例的研究,总结出对学生生成有效性产生积极影响的安全性话语。出阶段性成果《话语安全对学生有效生成的影响》,负责人李宏方。 3、总结阶段:2012年6月 继续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调试、直至成熟,产生更高水平的导学案、典型课例及研究论文。完成研究报告。 三、本课题的研究基础:课题组人员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或曾完成的研究课题 四、完成课题研究的保证条件:课题组人员学术背景和结构,时间、经费、设备、资料等条件 课题负责人:崔红英,中学一级教师,在主持学校研究性课程开发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参与县教研室的《中学生化学创新实验能力的培养》市级课题组,已于2006年结题,本人主持的《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市级课题,已于2011年结题。课题组其他成员均系我校骨干教师,均具有本科学历,且均具有极强的进取心和研究热情。 学校及其重视课题的研究,本着节约的原则,能够做到我们的坚强后盾。课题组成员全部是一线教学人员,组内教研气氛浓厚,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能保证研究的时间。 提出本课题的主要参考文献: [1] 张海晨 [3]于春祥.发现高效课堂密码〔M〕.山东文艺出版社,2011.4. [4]李炳亭.我为传统课堂打零分〔M〕. 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3. |
六、课题负责人所在部门意见
|
申请书所填写的内容是否属实;该课题负责人和参加者的政治业务素质是否适合承担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本单位能否提供完成本课题所需的时间和条件;本单位是否同意承担本课题的管理职责和信誉保证。 |
|
|
七、学校评审组评审意见
|
主审专家意见 |
|
|
评审未通过原因 |
1、选题不当; 2、课题论证不充分; 3、不符合立项条件; 4、课题组研究力量不足; 5、最终成果不明确; 6、研究所需基本条件不具备 7、其他原因
|
八、学校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批意见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