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抄书:秦家懿教授之《王阳明》(台北大东图书公司版)

(2012-10-26 10:21:51)
标签:

杂谈

近来诸多琐事,尤其是要完成公私应酬之文,无暇读书。这几天稍事休闲,读 秦家懿教授《王阳明》(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87年版),受益甚多。我之读书,自觉天资愚钝,常有抄书之习,以为记忆之资。今抄书于此,以为保存。

秦家懿(JuliaChing1934-2001),江苏无锡人,加拿大著名华裔汉学家。1972年毕业于澳洲国立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导师为著名汉学家柳存仁先生。后应哥伦比亚的狄百瑞(William T. de Bary)和耶鲁的芮沃寿(Arthur Wright)两教授的邀请,先后在两所大学执教。1978年任教多伦多大学,由于业绩卓著,三年之间便晋升为正教授。又同时兼任宗教、哲学和东亚研究三系的教授,并且是《慎思录》、《王阳明》等三部专论和三部译著的作者。

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重要条件之一,按照黄宗羲《明儒学案》的说法,是“良知感应神速,无有等待,本心之明即知,不欺本心之明即行,不得不言知行合一。”

我对《明儒学案》这句话不很明白:“先生点出心之所以为心,不在明觉而在天理。”以后当思之。

理学的最深层面,是成圣的肯定。一方面,给魏晋以来的“圣人可学不可学”问题,作最后的答复;另方面,也表现大乘佛教对于众生慈悲的影响。“圣人可学”既是宋儒一致的意思,“如何成圣”便成为研讨问题。朱熹与陆九渊的分歧,在于进学或修身的先后重要性。(页1

宋儒所辟之佛老,“老”兼指道家哲学与道教。

僧肇,据《高僧传》载:家贫,以佣书为业,遂因缮写,乃历观经史,备尽坟籍。志好玄微,每以《庄》、《老》为心要……后见旧《维摩经》,欢喜顶受,披寻玩味,乃言:“始知所归矣。”因此出家,师从鸠摩罗什。鸠摩罗什叹为奇才,称为解空第一。僧肇著作多种,尤以《肇论》著名。该书主要有《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涅槃无名论》等四篇论文组成,最早见于南朝宋明帝(465~471)时陆澄所编选《法集》目录;至南朝陈时,又收入了《宗本义》而成今本《肇论》。

秦家懿教授云:佛教自从僧肇以老庄思想解释“空论”以来,与中国思想,发生了密切联系。根据唐朝的华严宗,形而上的“本体世界”亦称“理法界”,形而下的“现象世界”即“事法界”。“本体”亦称“真心”。真心只一,现象为多。其关系二层:本体不离现象,真心包罗万物,所谓“一即多,多即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理事无碍法界”;现象各具真心,以尘一毫,亦无欠缺,诸法互摄,不相妨碍,即“事事无碍法界”。(页2-3

北宋时紫阳真人张伯端撰《悟真篇》,发明内丹之道,认丹药在人自身,不需炉火炼之,“人人本有长生药,自是迷途枉摆抛。”其书后序云:“原其道本无名,圣人强名;道本无言,圣人强言耳。然则名言若寂,则时流无以识其体而归其真。是以圣人设教立言以显其道,故道因言而后显,言因道而返忘。”

:《临海县志》记载着这样一段文字,说张伯端“……性嗜鱼,在官办事,家送膳至,众以其所嗜鱼戏匿之梁间……疑其婢所窃,归扑其婢,婢自经死。一日,虫自梁间下;验之,鱼烂虫出也……乃喟然叹曰:积牍盈箱,其中类窃鱼事不知凡几。因赋诗曰:刀笔随身四十年,是非非是万千千。一家温饱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衍。紫绶金章今已矣,芒鞋竹杖经悠然。有人问我蓬莱路,云在青山月在天。赋毕,纵火将所署案卷悉梵之,因按火烧文书律遣戍。

韩愈《原道》云: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朱子述《书经》“大禹谟”十六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讲人心道心之义。此十六字实并合《荀子·解蔽》与《论语·尧曰》所述,朱子认为“允执厥中”乃尧传舜之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则是荀子述古佚书《道经》之言,朱子认为是舜传禹之言。这十六字,因字简而义泛,人皆能取之而以己义别作阐说,成为宋明理学近千年来之简明教条。

陆九渊十三岁所悟之宇宙与心相通之理,牟宗三先生称之为“原初之洞悟”(《从陆象山到刘蕺山》,吉林版,页17)《年谱》载弟子杨慈湖不悟本心,时任富阳主簿,断扇讼,象山云:“闻适来断扇讼,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此即敬仲本心。”敬仲忽大觉,始北面纳弟子礼。(《陆九渊集》,中华书局版,页488。)

象山应朱子之邀,至白鹿洞书院讲学,取《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语,叫人“切己观省”,以“辨志”,(喻→习→志)听者感动于心,竟至泪下,朱子遂刻“讲义”于石,以志不忘。千古高义,于斯可见一斑。象山曾讲:“”科举取士久矣,名儒巨公皆由此出。今为士者固不能免此,然场屋之得失,顾其技与有司好恶如何耳,非所以为君子小人之辨也。而今世以此相尚,使汨没于此而不能自拔,则终日从事者,虽曰圣贤之书,而要其志之所乡,则有与圣贤背而驰者矣。推而上之,则又惟官资崇卑、禄廪厚薄是计,岂能悉心力于国事民隐,以无负于任使之者哉?从事其间,更历之多,讲习之熟,安得不有所喻?顾恐不在于义耳。诚能深思是身,不可使之为小人之归,其于利欲之习,怛焉为之痛心疾首,专志乎义,而日勉焉,慱学审问,谨思明辨而笃行之,由是而进于场屋,其文必皆道其平日之学、胸中之藴,而不诡于圣人。由是而仕,必皆共其职,勤其事,心乎国,心乎民,而不为身计。其得不谓之君子乎?(“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象山全集》,卷二十三,《陆九渊集》,中华书局版,页275-276。)

秦家懿教授以为:中国思想史上若是没有朱熹,也不会有王阳明。阳明思想,是他给程颐、朱熹所建立的宋朝理学体系的反应。(页23)又云:陈献章的学说,以“自然”为宗,有所得于庄子。(页24)又云:朱熹与王阳明的思想方法,都以直觉为主,推理为辅。他们间的区别,在这方面,是份量问题。朱比王重“理”,王比朱重“觉”。(页26

《论语》提及四种人:中行、狂、狷、乡愿。《论语·公冶长》云:“吾党之小子狂简”,牟润孙曾撰文谓此处之“狂简”,实指妄著简牍,与“狂狷”不同,孟子之解释、朱子之注释皆误。(牟润孙:“释论语狂简章”,《新亚学报》,卷二,19572月,页79-86

李太白之《庐山谣》: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冯梦龙之《王阳明出身靖难录》中的记载虽非全部可信,亦有参考价值。

秦家懿教授以为:阳明的格竹,固是天真,但也显出程朱“格物说”并无“方法”。(页31

阳明先生赴谪途中,在舟山遇异人,其人以阳明有亲在,不宜牵累;因为卜,得明夷卦,遂决策返。当时阳明先生曾题诗:“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案:“飞锡”佛教语,谓僧人等执锡杖飞空。

阳明先生在龙场驿作诗云:“投荒万里入炎州,却喜官卑得自由。心在夷居何有陋?身虽吏隐未忘忧。”

秦家懿先生这一论断极其准确:阳明一生,不以事功为大事,而勤于成圣之业。这是阳明学者不可忘却的。(页35

阳明先生1519年平定宁王之乱后有“归与”诗,露归隐之意:一丝无补圣明朝,两鬓徒看长二毛。自识淮阴非国士,由来康节是人豪。时方多难容安枕?事已无能欲善刀。越水东头寻旧隐,白云茅屋数峰高。

黄绾撰《阳明先生行状》中有云:虽处富贵,常有烟霞物表之思,视弃千金犹如土芥。

《瘗旅文》乃阳明先生谪居龙场驿所写著名散文:维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云自京来者,不知其名氏。携一子一仆,将之任,过龙场,投宿土苗家。予从篱落间望见之,阴雨昏黑,欲就问讯北来事,不果。明早,遣人觇之,已行矣。薄午,有人自蜈蚣坡来云:“一老人死坡下,傍两人哭之哀。”予曰:“此必吏目死矣。伤哉!”薄暮,复有人来云:“坡下死者二人,傍一人坐叹。”询其状,则其子又死矣。明日,复有人来云:“见坡下积尸三焉。”则其仆又死矣。呜呼伤哉!念其暴骨无主,将二童子,持畚锸往瘗之,二童子有难色然。予曰:“嘻!吾与尔犹彼也!”二童悯然涕下,请往。就其傍山麓为三坎,埋之。又以只鸡、饭三盂,嗟吁涕洟而告之曰:呜呼伤哉!翳何人?翳何人?吾龙场驿丞、余姚王守仁也。吾与尔皆中土之产,吾不知尔郡邑,尔乌为乎来为兹山之鬼乎?古者重去其乡,游宦不逾千里。吾以窜逐而来此,宜也。尔亦何辜乎?闻尔官,吏目耳,俸不能五斗,尔率妻子躬耕可有也。乌为乎以五斗而易尔七尺之躯?又不足,而益以尔子与仆乎?呜呼伤哉!尔诚恋兹五斗而来,则宜欣然就道,乌为乎吾昨望见尔容蹙然,盖不任其忧者?夫冲冒雾露,扳援崖壁,行万峰之顶,饥渴劳顿,筋骨疲惫,而又瘴疬侵其外,忧郁攻其中,其能无死乎?吾固知尔之必死,然不谓若是其速,又不谓尔子尔仆亦遽然奄忽也!皆尔自取,谓之何哉?吾念尔三骨之无依而来瘗耳,乃使吾有无穷之怆也。呜呼痛哉!纵不尔瘗,幽崖之狐成群,阴壑之虺(huǐ)如车轮,亦必能葬尔于腹,不致久暴露尔。尔既已无知,然吾何能为心乎?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今悲伤若此,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吾不宜复为尔悲矣。吾为尔歌,尔听之。歌曰: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莫知西东兮,维天则同。异域殊方兮,环海之中。达观随寓兮,奚必予宫?魂兮魂兮,无悲以恫。又歌以慰之曰:与尔皆乡土之离兮,蛮之人言语不相知兮。性命不可期!吾苟死于兹兮,率尔子仆来从余兮,吾与尔遨以嬉兮。骖紫彪而乘文螭兮,登望故乡而嘘唏兮。吾苟获生归兮,尔子尔仆尚尔随兮,无以无侣为悲兮!道旁之冢累累兮,多中土之流离兮,相与呼啸而徘徊兮。餐风饮露,无尔饥兮。朝友麋鹿,暮猿与栖兮。尔安尔居兮,无为厉于兹墟兮!

秦家懿教授这分析很有道理:(按照程朱说法),修德之前,若必先求理,能修德的人,定属少数,而“人人皆可成圣”即成废话。为解决此项难题,阳明并不否认“知”之价值,反而为此字加上新义:知既是行,而行即是德行。成圣之道,惟在修德,而修德亦是求知之路。阳明谪居龙场时,悟到此种“知行合一”的学说。(页44-45)盖阳明在龙场,与夷人处,必须思考圣人如何居夷、化夷。

朱子的“调息箴”:予作调息箴,亦是养心一法。盖人心不定者,其鼻息嘘气常长,吸气常短,故须有以调之。鼻数停匀,则心亦渐定。所谓持其志,无暴其气也。箴曰:鼻端有白,我其观之,随时随处,容与猗移。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已而翕,如百虫蛰。氤氲开阖,其妙无穷。谁其尸之?不宰之功。

秦家懿教授认为,阳明先生“致良知”说的发明,并不推翻“知行合一”说,与“静坐”之教,而是前二说的综合,与其实践上的简化。“致”固是“行”,“致良知”即是“知行合一”的证实。并有“尊德性”与“动中求静”的含义。(页47

阳明先生有诗云:“人人有路透长安,坦坦平平一直看。尽道圣贤须有秘,翻嫌简易却求难。只从孝弟为尧舜,莫把辞章学柳韩。不信自家原具足,诸君随时反身观。”

自孔子以后,尤其自朱熹以后,“圣学”已变为儒家的“士林哲学”。(页48

此段材料可见阳明先生之志业:曾有称阳明先生者,对先生言:“古之名世,或以文章,或以政事,或以气节,或以勋烈,而公克兼之,独除却讲学一节,即全人矣。”先生笑答:“某愿从事讲学一节,尽除却四者,亦无愧全人。”(邹守益:“阳明先生文录序”)

阳明先生认为,读书与人生,都应是由内而外的行动;“字”与“言”,若有其重要性,不只因为它们出自经书,而且因为人心的反证,给予它们意义。(页54

阳明先生曾著《五经臆说》,后焚毁,仅余十三条。自述撰述经过云:“龙场居南夷万山中,书卷不可携。日座石穴,点记旧所读书而录之,意有所得,辄为之训释。期有七月,而五经之旨略遍。名之曰‘臆说’,盖不必尽合于先贤,聊寄其胸臆之见,而因之娱情养性焉耳。”(“五经臆说十三条序”)

阳明先生认为,心与自然一体,是众善之源,也是知觉与道德的根,并拥有使人成圣的能力。这不是说,心无不善,而是说,心有治不善的本事。阳明将心与太阳相比,就如太阳自然会发光,只有受遮蔽才变暗。人心也一样,只有受私情所障才失亮。(页57

“心”字本从火,所以主“动”。一般用法,除指人身器官外,也泛指人的“知觉心”,但是儒家坚持心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即“道德心”,是理智与意志的主宰。而“心”的发动,即是“意念”,也泛指知觉之动与道德之敏。(页58

秦家懿教授这个用词很有意思:程朱皆以“理”代表人性与物性的内在结构之所以然。(页58

理的“外求”与“内求”,代表两种修养法。程朱较重理知性与科学性的“外求”,故被称为“道问学”。陆王则较偏于意志性与直觉性的内省,故被称为“尊德性”。

阳明先生将静体的“理”,与“动”体的“心”相认同,使道德生活,更为内在化。(页62

所谓义内说,最简单的说法是孝、悌、悯,不是来自父、兄、孺子,而来自人心。

我特别赞同秦家懿教授对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阐述:“知”尤其是指道德方面的知识,也是人生智慧。而“行”是如何循知行事。所以真的“知”即是有关道德行为的“知”,而真的“行”则是道德行为本身。换句话说,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也就是他的道德理想。(页65

佛家的静坐,是为了追求内心的安静,兼以求得真觉。道者的静坐,实是“导引”,尤其是为了求长生。阳明的静坐,只是以静坐补学,使身心集中,以完成德性人格为主要目标。(页70-72

阳明先生这个提点应该对我等教学有启发:你们拿一个圣人去与人讲学,人见圣人来,都怕走了,如何讲学行?须做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传习录》下)

按照朱子的说法,格物是物物上穷其至理;致知是吾心无所不知。格物是零细说,致知是全体说。(《朱子语类》卷十五)

秦家懿教授的这个比喻我现在拿不准,以后当留意:朱熹的格物说,如同一条直线,令人穷究物理。阳明的格物说,却倡言“在事上正心”,即是要求人心自善,似是圆线型的活动。他的“事”字,实指生活上的磨练。(页82

阳明将儒家典籍纳入心的考量中,是思想上的大解放,这段话尤其重要:六经非他,吾心之常道也。故《易》也者,志吾心之阴阳消息也。《书》也者,志吾心之纪纲政事也。《诗》也者,志吾心之歌咏性情者也。《礼》也者,志吾心之条理节文者也。《乐》也者,志吾心之欣喜和平者也。《春秋》也者,志吾心之诚伪邪正者也。(《传习录》上)

阳明先生对大礼仪之争的批评似乎于此诗有所见:一雨秋凉入夜新,池边孤月倍精神。潜鱼水底传心诀,棲鸟枝头说道真。莫谓天机非嗜欲,须知万物是吾身。无端礼乐纷纷议,谁与青天扫宿尘?(“碧霞池夜坐”)

阳明先生将权威归之于心,大有助于独立思考,云:“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传习录》中)

唐甄曾这样批评阳明,足见其不及阳明处:“阳明子有圣人之学,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德者……以其小仲尼也。”(《潜书》,卷上)

“致良知”是引《孟子》之言以解《大学》的“致知”言。(页106

良知虽非生而“知”之,也至少是生而“有”之,长而“知”之的“是非之心”。(页107)阳明先生称之为“胸中圣人”。(页109)它既包括孟子所言的良知,也包括“良能”,既是“不虑而知”,又是“不学而能”的。(页110

阳明行政,除兴学校、建乡约以移风易俗外,亦有赏罚之事,但存仁者之心。曾有降寇不能化而受刑者,阳明深为叹息,《年谱》载:先生自惜终不能化,日已过;未刻,不食。大眩晕,呕吐。

阳明以“仁”来解释万物一体的道德面,以“气”来解释万物一体的事理面。(页125

在阳明看来,出乎人性自然的恻隐之心,虽在紧急关头,会舍己以救人孺子。但在普通场合上,必得承认定于自然环境的等差与来自社会法令的责任。(页132

阳明先生述良知有诗云:绵绵圣学已千年,两字良知是口传。欲识混沦无斧凿,须从规矩出方圆。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1526:“寄邹谦之”)

秦家懿教授讲的这一点对理解阳明先生的四句教很有启发:无善恶与超善恶,都不是与善恶脱节,阳明分辨了超善恶的本体界与别善恶的实践界。他并不鼓励人们遗弃实践,单讲本体。相反地,他坚持修身的重要性:指出“悟”与“修”的不可分离性。(页160-161

阳明的论辩结构,得自禅宗,又有禅宗的辩证色彩。他用的譬喻与字句,也多得自禅。但是他的基本“意向”,却与禅不同。阳明的根本精神,是入世精神;他要“拔本塞源”,使人除去功利之心,也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这与禅宗的“以心求心,以心使心”(朱子:《观心说》中的话)全然不同。(页175

阳明先生认为,“道”是无所不在的,不属于任何人或任何学派,寓于人心,又寓于天地万物。(页179

我很认同秦家懿教授所讲:王阳明的思想伟大处,即是以二化一的“辩证”法所树立的有机体性的哲学。这哲学内的每一概念,都与其他概念相通,但是又不吞并其他概念。我不是说,朱熹的哲学没有阳明的可取。我只是说,阳明将朱学留下的关于如何成圣的问题,作了澈底的答复。这答复并没有将朱学变成过时,可是这答复本身有其值得研究、体认与欣赏的地方。(页186

在阳明那里,“内”与“外”,可说是见不到的“隐”与逐渐见到的“显”,也可说是“本体”与“功夫”的简称。(页187

在阳明先生那里,对成圣来说,“顿悟”是有用的,但不是必须有的。可是“渐修”则是必不可少的……“悟”不一定要“顿”,也可以通过“渐修”而来:所谓“渐修渐悟”,不是不承认“顿悟”,而是融会“悟”与“修”。(页191

这一点特别重要:王阳明与朱熹一般,被人斥为“伪学”。通过这类学术纠纷,阳明便提出有关学问与真理的凭据问题。这不只是“修”与“悟”的成份问题,“尊德性”与“道问学”的方向问题,读经书,或在事上磨练的选择问题。这是真理后面的“权威”问题。这包括各种权威:圣人之言,经书之文,政府之明令。他怀疑的是权威本身,若会有错,它又由何凭据,维护它的说法?人又为何,要继续尊重这权威,并遵行它所定下的法例?阳明与湛若水的相互讨论,也涉及真理的“凭据”问题。湛氏故重自得,但是不愿否认经书的权威。阳明则认为整个人生(包括读书,但不以读书为主)即是一本经书。所以,不读书的愚夫愚妇也可以从生活学习而进入圣学之途。推理至极,他认为真理来自事上的磨练,而不依靠知识。不过这真理的凭据,是他的人格本身。这样说,阳明学说的凭据,是阳明本人。可是阳明也在人的性格之源的“心”中,发现了超然的“本体”。这本体即是天地万物的汇源处,又是入圣的动力与成圣之目的。所以阳明以此“心之本体”或“良知本体”为代表圣学的凭据与权威。这是“四句教”的第一句的含义。因此,“心之本体”,是超然的真理凭据,有绝对性的权威。因此,人应信得过心之本体,信得过良知本能。换句话说,阳明所提出的是非准则与真理标准,就是他思想的中心:心,或良知。这心或良知的至深一面,称作本体,也成为本身的凭据……他指的,不只是他个人的“心”而是古今圣人共有的“道心”。“传心”要人信得;所以阳明传心,也可称为“传信”。(页192-193

“体”、“用”二字与其观念,出自王弼注释的《老子》本,再经五世纪之僧肇,以所撰《肇论》融会《庄子》与大乘中论,“体”、“用”,“有”、“无”,“感”、“应”等概念,即入主哲学思想。(页194

陆九渊与王阳明都以“心”解释宇宙与人生的意义。阳明比陆氏更进一步,深入心“体”,发现其内在的超然性的良知本能……心体是善恶之源,但是本身并不属于形而下的道德领域。(页194

王艮固无王畿之玄。他是盐商出身,无甚书香风气,主张“即事是学,即事是道”的极端实践论,又到处宣教。入《明儒学案》的有其门人樵夫朱恕,再传弟子陶匠韩贞等。阳明学说因而深入民间,风行天下。(页212

黄宗羲评颜山农、何心隐、李卓吾等云:“诸公掀翻天地,前不见有古人,后不见有来者。释氏一棒一喝,当机横行;放下拄杖,便如愚人一般。诸公赤身担当,无有放下时节,故其害如是。”(“泰州学案”)

阳明学在日本展开,并受到改造,其宗教性大发特发。后起之兴,又倡“复古”、“维新”,对于明治天皇之亲征与西化,都有其贡献。日儒多出身武士,特别尊崇王阳明的事功。而且阳明学在日本,与当地之程朱学,也无所争论。这都是日本的性理学与中国不同之处。(页218

日本阳明学者久佐间象山(1811-1864)的救国名言“东洋道德,西洋艺术”,与张南皮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说法,实在相同。(页219-220

所谓“王学亡明”的说法,顾炎武是其中之一,不无偏颇之处。顾云:“以一人而易天下,其流风至于百有余年之久者,古有之矣。王夷甫之清谈,王介甫之新说。其在于今,则王伯安之良知是也。孟子曰: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拨乱世,反诸正,岂不在后贤乎?”(《日知录》,卷十八)

按照戴震的观点,程朱陆王皆受二氏影响,但有别:“程子朱子就老庄释氏所指者,转其说以言乎理,非援儒而入禅,误以释氏之言杂入儒耳。陆子静、王文成诸人,就老庄释氏所指者,即以理资之,是乃援儒以入于释者也。”(《孟子字义疏证》,卷上)

我很佩服秦家懿教授本书结论之精到与中肯:阳明其人,既已成古;他的思想的作用,已不在他,而在他人。这是阳明早已知道的事。所以他说良知本体是无善无恶的,“恶”是背弃良知的作为……归根究柢,阳明学是澈底的“心学”。它的发挥,全看其学的后从,与他们的“治心”之攻。这是阳明学的活力所在,也是他的“主观性”的潜在危机。但是“心学”实不可废,它也有永恒的价值;若是人们忘了心,而去“逐外物”,则会发现另一个危机。这是我们在处于繁荣世界的今日,不应忽视的。(页239-240

阳明先生生平事迹简表:

年龄

年份

事迹

1

宪宗成化年间

1472

1031(九月三十日)生于浙江余姚

5

1476

五岁不言,有神僧云:“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改其名守仁。

10

1481

父王华进士及第,中状元

11

1482

随祖父王伦进京过金山,赋诗,深有意境。

12

1483

就塾师,豪迈不羁。认为人生第一等事不是及第,而是为学圣贤。

13

1484

亲母丧,甚哀。

15

1486

出游居庸三关,经月始返,有经略四方之志。

17

 

 

 

 

 

孝宗弘治年间

1488

迎娶诸氏,成婚之日,偶入道教铁柱宫,与道士对谈养生,忘归,次日始返。居官署中,练书法,尽用数篋纸。

18

1489

于广信谒娄一斋,同语格物之学。

19

1490

甚疼爱阳明的祖父过世。

21

1492

举浙江乡试;遍读朱子遗书,在其父官署“格竹”成病,乃废弃之,学辞章。

22

1493

会试下第。

25

1496

再次会试下第,归余姚结诗社。

26

1497

在京师学兵法。

27

1498

学朱子书,得疾,乃学养生之道。

28

1499

三次会试,中二甲第七,官政工部;因边事急,上边务八事。

29

1500

改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

30

1501

奉命审录江北,多所平反;游九华作赋,与道士论仙。

31

1502

归乡,筑室阳明洞中,行导引术,能先知,又悟其为玩弄精神,非道,念祖母与父而归。

33

1504

主考山东乡试,改任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

34

1505

教身心之学,门人始进;与湛甘泉交友,同倡圣学。

35

 

 

 

 

 

 

 

武宗正德年间

1506

因宦官刘瑾专政,谏臣戴銑等下诏狱,抗疏救之,亦下诏狱,廷杖四十,绝而复苏,谪为龙场驿丞。

36

1507

赴谪途中屡遇险。临行,徐爱纳贽。

37

1508

在龙场,作石棺,日夜端居默坐,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并默记五经之言以证之。

38

1509

受提学副使席元山聘,主贵阳书院,论“知行合一”。

39

1510

升庐陵知县,以开导人心为政;从龙场经常德辰州,与门人在僧寺静坐。

40

1511

与徐成之论朱陆异同;方献夫入门;调任吏部主事,升员外郎。

42

1513

门人大进;与徐爱等论《大学》宗旨;升吏部郎中,年底升南京太仆寺少卿。

43

1514

门人多至数百人;论静坐中不可强禁思虑;去滁州督马政,升南京鸿胪寺卿。

44

1515

教学者存天理去人欲;戒门人,二氏不及圣学。

45

1516

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

47

1518

在南赣平寇,立社学、乡约;刻《古本大学》、《朱子晚年定论》;门人薛侃刻《传习录》;门人徐爱卒;修濂溪书院以居学者;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48

1519

平定宁王之乱;与北军较射,三发三中,北军敬服。

49

1520

王艮称弟子;门人冀元亨冤死于狱,阳明请归乡,不允;江西大水,上书自劾;太监张忠许泰欲害阳明。

50

1521

始揭“致良知”之教;撰《象山文集序》,刊刻《象山文集》;集门人于白鹿洞。

51

 

 

 

 

 

世宗嘉靖年间

1522

父王华卒,阳明卧病;升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

52

1523

在家守父丧;与门人论狂、狷、乡愿事。

53

1524

在乡,中秋宴门人于天泉桥,在者百余人;门人南大吉续刻《传习录》;朝上大礼仪之争,阳明不答朋友问。

54

1525

在乡,每月数会门人;门人立阳明书院于越城;作《答顾东桥书》、《亲民堂记》等文;诸氏夫人卒。

55

1526

在乡,多次致书门人邹守益、聂豹等,作《惜阴说》等文,答祠堂祔位之制;继室张氏生子正亿。

56

1527

邹守益刻《文录》;九月初八日,与钱德洪、王畿在天泉证道,揭出“四句教”;过吉安,大会诸友三百余人;受命征思田,辞不允,抱病出征;上谢恩疏,为田州边民请命。

57

1528

在广西平思田;剧疾上疏请告,疏入未报;兴归,卒于南安(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19日)

 

1529

二月丧至越;翰林桂萼上疏责阳明擅自离职、教异端;朝廷下令革阳明新建伯爵,并禁“伪学”;十一月十一日,阳明葬于洪溪,与葬者千余人。

穆宗隆庆

1567

阳明赠新建侯,谥文成。

神宗万历

1584

阳明从祀孔庙,称先儒王子,时距阳明离世56年矣。

案:根据阳明门人所编《年谱》及秦家懿教授之《王阳明年表》编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