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的教育精神1:因材施教
(2012-01-08 09:46:15)
标签:
《学记》余孟子教育经典教师培训素质教育教育 |
分类: 教师培训 |
余孟子
提起教育类的成语或名言,人们往往会脱口而出四个字——因材施教。由此可见,“因材施教”这一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领域的知名度。
一般而言,人们都将“因材施教”这一教育原则作为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因材施教”这一命题,朱熹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遂有“因材施教”的名言。然而,孔子的教育实践和教学行为却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学生同样问政、问仁、问孝,孔子的回答往往是难易、繁简各不相同。子路和冉求都问“闻斯行诸?”孔子的答复竟然相反,就是根据两人特点不一,“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学记》是儒家思孟学派的作品,是对战国及以前官学、私学教育教学经验和智慧的总结,它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因材施教”,但却体现了这一重要的教育精神,这从《学记》原文中的几句话可以看出来。
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同特点,《学记》中讲“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又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就是说,那些青年学生在学习中,有的贪多嚼不烂,有的懒惰不求广博,有的浅尝辄止,有的半途而废。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教学反应,对于“失之多者”要采取“约而达”的方式,尽量以简单明了为原则;对于“失之寡者”要采取“微而臧”的方式,显示简短知识蕴含的丰富意义;对于“失之易者”要采取“罕譬而喻”的方式,不做泛泛的举例;对于“失之止者”要采取激励其继续努力、坚持学习的动力,即“继其志”。
对于学生的不同层次的提问,《学记》中也提倡要“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就是说教师解答学生的问题要根据问题的难度大小来确定解答深度和力度。对于简单的问题只做简单的回答,对于复杂的问题则要做出系统深入的解答。
可见,“因材施教”的确是《学记》所要倡导的教育精神之一。“因材施教”的重大意义是使教育真正做到了“目中有人”,看到了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这正符合“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发展的宗旨。一味提“全面发展”,往往会陷入“平均发展”的误区,导致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所以,今天人们便格外怀念当年能使梁漱溟、钱钟书、吴晗等奇才脱颖而出的教育体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