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 |
分类: 游记 |
武汉晴川阁景区位于汉阳长江北岸的龟山,与黄鹤楼隔江相望。由铁门关、禹稽行宫、晴川阁及十几个附属建筑组成。
晴川阁,始建于嘉靖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公元1547—1549年),是当时的汉阳知府范之箴在修葺禹稷行宫时为勒记大禹治水之功德而倡议兴建的,命名中的“晴川”二字取唐朝大诗人崔颢《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诗句之意。晴川阁自始建以来,与禹稷行宫几经兴废,从嘉靖到现在的400多年中,先后进行过五次大的维修增建,两次重建。现阁系按清光绪年间式样于1985年重建。
晴川阁景区整个占地约一万平方米,平面呈三角形,由晴川阁、禹稷行宫、铁门关三大主体建筑和禹碑亭、朝宗亭、楚波亭、荆楚雄风碑、敦本堂碑以及牌楼、临江驳岸、曲径回廊等十几处附属建筑组成。
图1、晴川阁牌坊
图2、晴川阁牌坊
图3、晴川阁牌坊内侧
图4、三楚胜境
图5、三楚胜境
图6、晴川阁
图7、晴川阁
图8、晴川阁上俯瞰长江大桥
图9、晴川阁上俯瞰长江大桥
图10、晴川阁上俯瞰长江大桥
图11、晴川阁上俯瞰长江
图12、晴川阁上俯瞰长江
图13、建筑群
图14、
图15、
图16、禹碑亭
图17、禹碑亭
图18、禹碑亭
禹碑亭内碑,相传为大禹治水成功后刻石纪念。碑文77字,奇特难识。意为禹治水,使百姓安居乐业。碑亭东面的禹碑为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所刻。
图19、禹柏轩和古晴川阁牌坊
图20、荆楚雄风碑
图21、古晴川阁牌坊
图22、古晴川阁牌坊
图23、古晴川阁牌坊
图24、禹稷行宫(禹王宫)
禹稷行宫(禹王宫),本名大禹庙,是武汉地区现存不多的具有代表性的清代木构建筑。由司农少卿张体仁于南宋绍兴(1131——1162年)年间创建,后成为武汉历代祭祀大禹之地。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重修;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改大禹庙为“禹稷行宫”,在原祭祀大禹的基础上,又加祀后稷、伯益、八元、八恺等先贤。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重建,1984年按“保持现状,恢复原状”的原则进行修缮。
经修缮的禹稷行宫占地面积为380平方米,由大殿、前殿、左右廊庑、天井等构成院落式建筑。正立面为砖体牌楼式(四柱三楼三门)面墙,其他三面为青砖半砌风墙。大殿为硬山顶式厅堂,正立面前檐用如意半拱装饰并承托出檐,正脊两端升山较大,但屋面无折水。天井两厢如廊式,均为单坡屋面。行宫屋面盖青小瓦,檐头屋脊装饰沟头、滴水、鸱吻、坐兽等。
图25、《禹稷行宫》保护碑,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26、禹稷行宫(禹王宫)
图27、禹稷行宫(禹王宫)
图28、禹稷行宫(禹王宫)
图29、禹王坐像
图30、
图31、九州禹踪之四川
图32、九州禹踪之重庆
图33、九州禹踪之陕西
图34、九州禹踪之山西
图35、九州禹踪之山东
图36、九州禹踪之湖南、河南
图37、九州禹踪之安徽、江苏、宁夏、浙江
图38、九州禹踪之台湾、日本、朝鲜
图39、九州禹踪之湖北
图40、大禹治水塑像
图41、龟山界桩——捌号界桩
图42、铁门关
图43、铁门关
图44、铁门关
铁门关,始建于东汉,唐代以前是军事要塞,唐代以后成为商贸通道。明代末年,铁门关被毁,仅剩土基墙座,清初在残存的土基上建关帝庙,祭祀关公。民国初年因战乱,铁门关遗迹连同庙宇一起成为废墟。1993年,铁门关重建。复建后的铁门关,占地面积为800平方米,通高为26米。关体墙面由红沙石砌成,城墙内部结构为钢筋水泥,关上城楼翘戗飞檐,翼角升腾,表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
图45、铁门关
图46、铁门关
图47、铁门关
图48、铁门关
图49、铁门关
图50、铁门关
拍于2017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