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元黄公望山水风格与笔法特点分析

(2011-07-05 22:04:05)
标签:

文化

 

 

 元黄公望山水风格与笔法特点分析

作者:华凯

  

   中国山水画自五代唐宋以来皆有秩序的发展,至元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高峰。元代山水画多以写南方山水为主在对古人继承的前提下加以创新改革,对后世山水画发展的影响十分久远。这其中元四家之冠的黄公望的山水画更是在继承南宗董源、巨然二人的基础上将水墨山水画发展到极致并且首创浅绛山水成为元代山水画达到巅峰的典范之一,他的山水画艺术可以说是在中国绘画史上起到的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对后世的影响亦是十分久远。


    关键词黄公望;山水画; 笔墨技法; 艺术风格; 影响

 

 

 

 

 

 

 

 

 

 

 

 

 

 

 

 

 

 

 

 

 

 


 

 

 

绪  

  

   中国山水画萌芽于魏晋时期以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为代表,而至唐宋五代时达到高峰,这一时期名家辈出如李思训、范宽、李成、王维、董源、巨然、荆浩、关仝等等。到了元代更具写意抒情的山水画改变了唐宋五代工整严谨的画风。这种变法始于赵孟頫但却成于他的弟子黄公望。黄公望的山水画承董源、巨然之风骨,汲取董、巨之精华化为己有却又变法董、巨首创了浅绛山水而且黄公望的山水画更抒情更写意。黄公望并把董、巨式山水风格推向当时画坛主流地位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  

一、黄公望所处时代背景概况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到:“元季诸君子画惟两派,一为董源,一为李成,成画有郭河阳为之佐,亦犹源有僧巨然副之也,然黄(黄公望)、倪(倪瓒)、吴(吴镇)、王(王蒙)四大家,皆以董巨起家成名,至今行海内。至如学李(李成)、郭(郭熙)者,朱泽民、唐子华、姚彦卿俱为前人畦径所压,不能自立堂户。”1说明元代山水画多以写南方山水为主并且南方山水已为主导地位,其中黄公望的山水更是以诗、书融入画中,用笔简练且极具神韵,画之气势秀丽雄壮。

(一)黄公望个人简介

黄公望(公元1269年—1354),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又号一峰道人,江苏常熟人。黄公望原姓陆名坚,因其父母早逝而被同里的黄氏收养之后改名为黄公望。黄公望出生时南宋政权已到了腐朽不堪的境地,北方的蒙古族人在铁木真、忽必烈的领导下发展十分壮大。南宋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忽必烈即改国号为元。“元朝的大一统,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三百多年的分裂状态,由分裂而统一的历史变迁和政权变化也造成了一些列新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推动了地区性文化艺术的发展更在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中促成了艺术成就与经验的融合”。2

(二)历史背景简介 

  “特别从元代开始,文人画成为主流,唐宋时代的写实风格逐渐消失,重在抒发个人情感的写意作品占据上风。诗、书、画、印形成了中国画的特定格局。”3 黄公望的艺术成就形成之时已经到了元后期世局动荡不安,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归隐于南方的山水画家们则逐渐形成了以南宗(南方山水画派)董源、巨然画法为主并且广泛继承和吸收五代北宋时期大师们遗留下的优点加以创新,以写江南之景抒发感怀之情的新风貌,顺利的完成了自南宋院体以来的山水画之变。其中以元四家之首的黄公望为代表。黄公望独擅山水画,兼工诗文、精通音律。

黄公望当时处在元代绘画材料逐渐转变发展的一个阶段,纸的应用在当时的日常生活中已经被广泛应用。因为材料的改革出新也就出现了在元代起主导地位的写意山水画的产生,而黄公望更是使元代山水画在前人呆板的基础之上继承与革新并行发展,使山水画在笔墨技法上和意境表现上双重提升的最具代表性画家。

二、形成黄公望山水作品艺术风格和特点的原因

   山水画不仅是对客观现实中的自然之景加以描绘,更是通过这种描绘将画家的思想情感融入画中得到寄托抒发。“在历代为生存而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人们寄情山水之间陶冶身心得到休养,而最直接、简便、深入的精神方式就是描绘和欣赏山水画。”4宋代郭熙、郭思父子在《林泉高致》中详细的阐述了文人雅士都喜爱山水画的原因“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5黄公望也就顺道通过山水画来抒发自己对世道对自然对艺术的各种喜怒哀乐。

(一)特点与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黄公望山水画作品特点的形成有诸多因素:一是因仕途不得志而醉心于山水之间且在后期入了全真教,思想上先是受到打击再后来放下一切研究儒道之精髓,游历山水之间潜心作画。二是在元代后期世局的影响下“文人雅士对社会大退避,开始了回归人之本体的觉醒及元代的士人“辱于夷狄之变”。”6 在这种大环境下黄公望也同其他士人一样选择归隐通过艺术的来抒发胸中逸气。三是黄公望早年师从赵孟頫,黄公望在题赵孟頫的《千字文》诗卷中写到“当年亲见公挥洒,松雪斋中小学生。”7在赵孟頫的教诲中开始潜心研究董源、巨然这样的南宗山水画大家在师法传统的基础之上又亲身感悟自然,继承与创新并行。

黄公望的山水画特点表现手法种类繁多且变化极为丰富,他的山水画融汇了传统精华的许多方面可谓开宗立派的真正代表者,其作品虽然尝试过不同的画法特点但始终保持这一统一基调,也就是从董源、巨然两位大家而不断演变出来的高逸格调。另外黄公望的山水画潜在的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道的本性就是自然。根据自然之理,有寄物而通也的思想,把有形的山和水作为可寄之物,用来表达与无形的玄理相通的精神世界。”8这中道家思想激发了黄公望对山水的热爱进而亲身往来于深山密林中发现艺术的源头并以此为毕生之追求。

    至今黄公望所遗留下的作品为数不多,但每幅作品都是其画风特点的典型代表之作。黄公望作画重视继承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也是感悟自然切身体会由外而内。这些流传下来的作品主要有《富春山居图》、《天池石壁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 、《富春大岭图》等等。黄公望山水画多以浅绛山水为主,而浅绛画法则是黄公望的首创。“所谓浅绛也是水墨淡色之一,不过除去以水墨为主外,又辅以赭黄色与墨青墨绿的冷暖互补,适足以强化表现山色的青葱与光照的温煦,正所谓“赭色微黄画里春,墨青墨绿染精神”。”9

    元代绘画一直是以“师古人与师造化”的思想为主,宋代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说到:“画若不求古法,不写真山,堆务俗变,采合虚浮,自为超越古今,心以自蔽,变是为非,此乃懵然不知山水格要之士,难可与言之。”10此句论道就是在说师承古人与对景写生的重要性。关于“师古人与师造化”现代山水画大师陆俨少也有论述“从前人说:“师古人,不如师造化。”这样看上去好像师古人和师造化是互相矛盾的,实则两者相辅相成,一点也不矛盾。因为古人一切技法,不是关了门凭空想出,也都是从造化中不断实践提炼而来。师古人可以省去很多力气,这个借鉴的有无,差异极大。但是停留在古人的技法上,也不对,必须有所发展创新,这就需要师造化。”11黄公望广涉古人之法去暇存精,其深知“师古人与师造化”的重要,所以广涉古人之法更亲临自然中感悟真实自然的                 5美。我们通过对黄公望所遗留的一些代表作品的分析不难看出黄公望山水画作品特点形成的因素有哪些,通过这些作品也能看出黄公望画风及笔墨技法和艺术风格的精华所在。

(二)代表作品分析其特点同风格形成的原因

黄公望的代表作之一《天池石壁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为他七十三岁时所画的绢本,此画宽39.4cm57.3 cm,这幅画堪称其代表作品中浅降山水的经典。此画中的景色以虞山绍兴一带的名胜为作为载体,树石的笔法来源于董、巨。但又不同于董、巨的是,这幅画虽然景物众多但用笔上极为简练,且虚实结合更是气韵贯通,在构图上黄公望在《写山水诀》中也有自己的个人见解既“山论三远:从下相连不断,谓之平远;从近隔开相对,谓之阔远;从山外远景,谓之高远。”12这幅画主峰如层峦叠嶂直入九天云霄中,两旁的烟云远山遥相呼应。此画构图繁琐,但在皴法上却很简单,皴的线条流畅宛如瀑布一泻千里,这气势就是古人常说的“以诗入画”,而这句诗正是应了李白的诗句“遥看瀑布挂前川,疑是银河落九天。”在设色上黄公望用墨青墨绿揉和在一块皴染并进,“这一技法就是以螺青,藤黄和墨色合用,再加上赭石,目的在于“使墨有士气。”13这样的画法形成了黄公望山水画的独特特点同时也改变了宋代画风重笔墨而不重青绿与设色的风格。而《九峰雪霁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长116cm54.8cm。这幅作品在今人看来极具现代感且构图大胆。这幅画所写的景象是上海松江县西九峰一带冬日雪后的美景。在设色上以淡墨渲染天空之色与水色,远景处的雪峰迎面矗立,左右两边都是河水,河水从前延伸至深处与天空的深远呼应,加上黄公望用深远的表现手法画树林和村落直接体现出了一种文人雅士归隐山林间的神秘高尚气息。因为表现的是雪景所以画面皴擦不多主要以勾染为主,勾勒的线条运用十分突出,这种线条运笔沉着扎实,在重笔墨的情况下而不重山的形状,但看似形态诡异的山形却暗藏着黄公望画风所独有的鲜明特点。这幅画山石形象方折嶙峋,不难看出是对北宗荆浩、关仝画风的一种传承写照但又不同于荆、关。且黄公望以沉着的用笔使其看似怪异的山形有所收敛又不放之任之,在墨色的对比上与笔法运用上也很是讲究背景的天空流水与主体的山石村落显得十分和谐与生动,这正是山水画中所讲究的气与势的完美结合。

黄公望最重要的作品就是被称之与王羲之的《兰亭序》并重的《富春山居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这幅作品堪称中国山水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最大最广的。这幅画是黄公望七十二岁时为无用师和尚所画,耗时三、四年时间才完成这幅被后世成为旷世奇作的长卷。整幅画长636.9cm33cm为纸本水墨作品,另有一小部分为《剩山卷》 (浙江省博物馆藏)。黄公望在画中自题到:“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亶亶。布置如许,逐旋填答,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着笔。无用过虑有巧取豪夺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通过这个题拔我们对此幅作品也就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此画表现的是以浙江富春江一带初秋的景色。这幅画“境界阔大,气势恢宏,山峰多用长披麻皴,显其苍莽之态;平沙淡淡钩出,深山浓墨重涂。显得参差错落,别有韵致。”14 画中山峰起伏错落有序,树林郁郁葱葱而显得生机勃勃,富春江水绵绵不绝,整幅画的气势雄奇而不乏秀丽。在笔墨技法上这幅画在山和水上以枯笔为主,无大笔墨色,只有画树时多存在些墨色变化。在具体用笔上黄公望应用了书法用笔的些许特点疏密结合节奏忽快忽慢,简洁中交融着浑厚之感,无论是中锋行笔还是侧锋转折亦或尖笔的细节刻画和干笔、湿笔、秃笔这些技法融汇相交,表现出画家运笔的丰富老练并且非常柔和。在整幅画的构图上也极为讲究,其中融入了不少道家的思想,推陈出新的改变古人的构图方式,“积树成林,垒石为山,并把送人的“深远”以“阔远”代之。实际上,这个“阔”字,使宋画成为元画。”15黄公望在此画中以真情实感而造此景,又以情感带动手中画笔描绘出如此妙品。此画的出现把元画又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也是抒情写意的水墨山水画的典型。真是“山因水而活,水得山而动”。

简言之黄公望的山水画风格特点就是“一为笔势雄伟,作浅绛色者,一为意境简远,作水墨者。”16其虽承董、巨、赵孟頫之风但又跳出董、巨、赵孟頫之框自创浅绛山水而后自成一派。笔法上多为干笔皴擦、水墨设色加之渲染、逸笔草草、抒情写意。艺术风格上以诗、书入画,更是以心造境、以笔运心。从而达到“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妙品飘逸境界。

三、元代美学观点对黄公望山水画的促进作用

   山水画由魏晋萌芽至五代唐宋日趋成熟,至元代山水画更具写意性与抒情性。主观的情感因素更多的融入到绘画中,这也是由于元代特有的美学观点同社会因素所造成的。

 元代的绘画思想和美学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黄公望山水画的产生及其绘画思想朝着抒情写意的方向发展。元代山水美学观点“一是注重表现文人的主观意兴心绪,二是注重开拓和创造足以表现画家思想意绪的画意。”17这种观点说明元代山水画就是把思想感情带到画中,由情感带动笔墨,来达到自身精神需求。黄公望的山水画亦是情感由笔墨入画,思想由画面而生。他在《写山水诀》中也曾提出这种观点就是“画,不过意思而已。”再者元初画坛巨擘赵孟頫的美学观点对黄公望的影响与促进也是极大地。赵孟頫一直推崇“师古人”、“师造化”和“方知书画本来同”的观点。“从师于“人”到师于“物”,复从师于“物”到师于“心”,它的内涵是从师法“知识”到师法自然,最终从个人的精神世界回复到吾人与自然的内在本性,棣通于道。”18黄公望在山水画的创造上也是严格按照这几点来完善自己的山水世界,他师承董、巨广涉诸家,亲临自然游历于名山秀水之间,师法古人的优点,再师法自然切身体会,之后将情感带入画面。

    “唐画,神品也;宋元之画,逸品也。神品居多,而逸品者少,后世学者千般各投所识。”19逸品往往高于神品,而元代的山水画被世人评为逸品是因为元画中所独具的主观思想情感,是画由心生、心由画现的。

四、黄公望山水对中国山水画发展的意义

    中国山水画的产生并不只是为了具象的再现真实的自然景象,随着山水画不断发展而日趋成熟,人文思想的融入已达到情由画而入,情由画而出的高尚境地。黄公望在他的山水中将包含着种种哲理与思想的情绪通过作品分享于大众,并且影响着世人也引导着世人。

   黄公望师从赵孟頫,“虽受其影响但他只专心于山水画,且更多着意于董源、巨然(并创立了“浅绛山水”),水墨披纷、苍率潇洒、境界高旷,皆超出赵孟頫之上。他并把董源、巨然一派山水画推上画坛主流地位。”20 通过黄公望的努力开创出了一个学董源、巨然为自己画风的时代,也彻底改变了南宋以来院体拘谨的画风,这正是黄公望对中国山水画发展所产生的最积极的影响。

    形成黄公望山水画的特点因素是多方面促成的有历史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及天赋爱好、师承、学习、勤奋、对艺术的志向,这些因素都对黄公望山水画艺术特点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黄公望山水画的笔法与艺术特点给后世也留下了研究和学习山水的榜样。

    后世对黄公望的各种评价也十分之高,如“明清两代的山水画家不遗余力的“仿”“摹”,就是最真实的考证,以至于最终出现“家家子久”“人人大痴”的局面。事实是:“尽管人们知道披麻皴为董,巨肇始,在具体确认上则多以黄公望为标准。”21

    总之,山水画发展自元代以后无论是南方山水的平淡高雅或是北方山水中气势巍峨,都存在着黄公望山水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后人对学习与研究浅绛山水和水墨山水因为有了黄公望的出现就有了更好的依据与参照。黄公望山水画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始终起到重要的意义。

 

 

 

 

 

 

 

 

 

 

 

结  

 

   我的这篇论文是通过对黄公望的经典代表作品进行详细的分析为核心重点,以此来论述黄公望山水画风格形成的原因及其笔法特点。整篇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黄公望所处时代的背景概况,其中简单介绍了黄公望的个人概况和当时元代的历史背景及文化背景的情况,以此展开论文的论述。第二部分为形成黄公望山水作品特点的原因,这一部分为整篇论文的重点,此部分通过对黄公望三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分析来说明黄公望的用笔的特点及其画风的特色从而形成其独具南方山水的艺术风格。第三部分为元代美学观点对黄公望山水的促进作用,这一部分主要以元代绘画当中讲究抒情及写意的观点和赵孟頫的美学观点来谈黄公望受到这些观点影响后所出现在其画面中的写照。还有黄公望对于山水的态度师古人与师造化。第四部分为本篇论文的结尾,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黄公望山水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作为总结,其中引用了一些历史上的名家对黄公望的评价加上自己对黄公望的研究简单论述了其山水对后人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本篇论文主要通过对黄公望的山水画艺术风格和其笔法特点的分析论述来说明黄公望的山水的历史地位与价值,及其艺术风格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和学习的模板。

 

 

 

 

 

 

 

 

 

 

 

 

 

 

 

 

参考文献

[1]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屠友详校注)[J].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0 第161页

[2] [9] 薛永年、赵力、尚刚,中国美术五代至宋元[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6 第4页 第133页

[3] 李长民,当代艺术——构建当代美术教育新语境[J]: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2010 10 第127页

[4]陈浩,新编水墨山水画[J]: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3.12 第3页

[5][10]潘运告,宋人画论[J]: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0.4 第6页 第68页

[6] [20] 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J]: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1 第235页 第274页

[7]黄廷海,中国画派研究丛书—南方山水画派[J]: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3.1 第134页

[8][17]张启亚,中国画的灵魂-哲理性[J]: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12 第87页 第158页

[11]陆俨少,山水画绉议[J]: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12 第38页

[12]陈洙龙,山水画语录类选[J]: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8.6 第32页

[13][14] [15] 洪再新,中国美术史[T]: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12 第273 页 第274页

[16]刘万鸣,中国画论[J]: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6.9 第68页

[18]刘墨,中国美学与中国画论[J]: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9 第25页

[19]杨成寅,石涛画学[J]: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第235页

[21] 卢辅圣、邵琦,中国山水画通鉴——胸中逸气 [J]: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5 第86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渭南华凯简介
后一篇:山水小品系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