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漫谈当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2011-06-12 15:44:15)
标签:

杂谈

进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九个年头了,小学语文教学一直是“革命军中马前卒”。改革指向的“少、慢、差、费”真的解决了吗?是否有新问题出现并亟待解决?这是人们关心的问题,更是我们这些工作在这条战线几十年,对语文教学有着深厚情感的“老语文”十分关注和思考的问题。适逢《黑龙江教育》开展语文教学大讨论,有幸得机会在这里谈谈对当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实在是一件好事,所以,欣然接受并一吐为快。

一、学科定位有偏差

所谓“学科定位”,其实就是关于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的认识问题。这里涉及三个问题必须明确,一是什么是语文,二是语文教学教什么,三是怎么教语文。这三个问题并不是割裂开的,而是相辅相承的,有时也可以当作一个问题来处理。尽管现行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并且指出了学习方式、教学方法上应遵循的原则,但执行过程中仍然是问题不断,而且大有漫延之势。

1.语文课的“变性”现象

当下,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变性”现象很常见。语文课既不读书,也不写字,更没有咬文嚼字,怎么也看不出是语文课,可谓不伦不类。也许是要着力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同时突出“人文性” 特征,而努力挖掘“人文”因素?导致涌入眼帘的语文课常常疑似思品课,又似科学课,还似活动课,再细看却又什么课都不是了。

例如一次听《蝙蝠与雷达》一课,授课教师并没有从学语言、发展语言、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角度去引领学生学习,而是用大量时间让学生研究蝙蝠飞行的特点,探讨飞机获得的启示,尽管课堂上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做实验,教师忙忙碌碌地分组指导,俨然是一节成功的科学课,唯独寻不见语文味儿来。

2.语文课的“放映”现象

很多语文课堂教学,虽然在形式上日益活泼,在教学手段上不断更新,特别是一些公开课,亮点多、容量大、节奏明快、追求创新,可是透过表面的浮华,看其本质,真正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有实效的课堂并不多见。很多时候,展示给我们的公开课,总是凝聚多人智慧,精雕细琢过的,且经过无数次演练的“动态胶片”,教师只需换一个场景按预定程序“放映”就可以了,如果能有较好的经验和表演才能,这课就更“精彩”了。很想看到本色的语文教学,当推门进入听到的常态课,也让人乐观不起来。这里仍有“放映”现象,不同的是,课前没有那样充分的准备,而是把旧教案冠上新策略,真可谓“老片子”和“新片子”剪接到一起来个“混合放映”。场面热烈、气氛活跃、方法多样,就是效果不佳。

3.语文课的“浮肿”现象

语文课程的负重越来越大,兼职也越来越多,造成了语文教学的复杂化,几乎到了“浮肿”状态。语文教师更是苦不堪言,怎么努力去做了也无法达到课标的要求,指责声不绝于耳。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过于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教师为完成那么强大的政治任务和神圣使命,把语文课的内容无限扩大,思想教育的、科普知识的、人文常识的等等,从外显上看不出学科特征,从内涵上没有实现学科教学目标。

二、师生关系显得混乱

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忽视,抑制了学生主动学习和个性化发展。为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主体地位得到实现,变被动为主动,师生关系要发生变化,理论层面的问题解决了,但实际教学中这个度教师往往把握不好,导致教师忽视自己不可推卸的引导和规约功能,出现了矫枉过正的师生关系显得混乱的现象。

1.教师该讲的不敢讲。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自己感悟和体验,提倡教师应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因此,有些人甚至认为课堂上教师“讲”的多,就是理念滞后,方法陈旧,导致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该讲的不敢讲,一味地被学生牵着走。

2.学生的误论无限制地讲

小学生有一个通病,那就是人云亦云,他们还没形成足够的主观判断能力。针对某一问题,当一个学生发表错误观点后,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如果不能及时点拨,学生会顺着这个思路无限制地漫延下去。而偏偏这时候的教师面着需要指导的学生既不敢说“不”,又不能及时因势利导,唯恐打断了学生就是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致使学生随意展开话题,既浪费了有限的教学时间,又容易给学生造成储存错误信息的隐患。

3.放手自主成了放任自流

说到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便有一些教师主动放弃了自己应有的主导作用,课堂上教师演变的很象两种人:一种是“节目主持人”,不用点拨、不用指导、也不用纠正,教师只负责说“串连词”,让“演员”逐一上场,间或几句“真棒!”“太好了!”之类的评价,至于“棒”在哪里,“好”在何处都不得而知;另一种人是“牧羊人”,赶着羊群在辽阔的草原上信马由缰,放任自流,顺其自然,任羊自己去找,去啃,吃到多少算多少。

三、学习方式的转变流于形式

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并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寻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教材的有效结合点。在这方面,各层级的骨干教师,也就是“成熟期”的教师是比较成功的,基本按课标的要求,合理把握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可以说,这部分教师的成绩,代表着课改取得突出成绩的一面。而进入“稳定期”的老教师则因教学观念僵化,教师方法行为固化,本质上是抵触新理念、新方式的,他们的课堂仍然保持着过多的陈旧原素,是新课程尚未融解透的死角。问题较多、具有普遍特征的是处于“成长期”的青年教师,他们的教师风格尚未形成,能很快接受新理念,但不够深刻,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能合理把握,只关注形式上的变化,表现为自主学习缺少必要的指导、合作学习缺少有效的组织、探究学习缺少应有的深度,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的改变取代教学目标的落实,导致语文教学流于形式,教学低效,主要问题可用“五个没有”来概括:

1.没有合作探究的必要

有的教师对合作探究的问题拿捏不准,本可以让学生经过认真深入的思考,就可以独立解决的问题,为了造成合作探究的声势而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其不知,有些问题只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必要的条件,学生是可以独立解决的,无需进行讨论,这样的合作无疑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权利,同时也耽误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根本就无需大家共同解决,也没有合作探究的必要。

2.没有合作探究的时间

有的教师把问题提出后,还没有让学生经过认真独立的思考,更没有进行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碰撞,就直接进入合作讨论的汇报阶段,明显是急功近利的表现,似乎这样的合作学习只是给别人展示一下过程,至于效果不必多虑,自在其中了。

3.没有合作探究的机会

有的教师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只关注学习主动、表现欲强的学生,而忽视了班级中的学习弱势群体。这种情况下,有发言权的大多是那些学习好的学生,其他人常常是处于被动的听从、旁观状态,充其量是与他人对对答案,根本谈不上合作、交流、碰撞,换言之,合作探究不属于他们。

4.没有合作探究的深度

关于合作探究的深度不足,是比较普遍的问题。表现在一是合作探究的问题本身深度不够;二是对问题探究的深度和宽度都不够,处理草草。究其原因既有教师自己能力、水平的问题,也有观念上的问题。

5.没有合作探究的指导

有的教师,对合作探究学习缺少足够的驾驭能力。表现在学习过程中的引领、点拨、提升不到位,对突发的问题应对不及时,处理不得当,或根本不给予妥善处理。也有的教师对合作探究学习采取放任的态度,背手观战,俨然成了旁观者。

这些课堂操作层面的实际问题,关系到新课程能否有效实施,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多媒体使用泛化

随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普遍运用,相应的问题也随之产生。

1.对多媒体的地位、作用认识不清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明显的优势,这是早被公认的。问题在于一些地区和教师片面地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的甚至试图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模式,这很显然是错误的。多媒体在教学中应该起到的作用是“辅助”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不是使用了就实现了教学的目标。语文学科的特点就决定了必须进行足够的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咀嚼,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语言文字能力。如果一昧地用多媒体取代,学生的语文素养怎么能培养起来呢?

2.多媒体的使用不能恰到好处

在广泛运用多媒体的同时,使用上的不恰当,为用而用,为用所困也成了比较普遍的问题。

1)为和而用

有的教师为了上课,课前不是把主要精力用在研究课标、教材和学生上,而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追求新颖高难课件制作上,尽管出发点是好的,但不能不说劲儿用的有些偏了。课件固然好,但应该是当用则用,能不用的完全可以不用,绝不能为用而用。

例:《哈尔威船长》一课,文中描写沉船场面的文字是非常精彩的。一位教师在公开课上为了让学生感受宏大的场面,在课件中选择了电影《泰坦尼克号》中船撞到冰山后的片断,音乐加上画面,形成了强大多感官的冲击,很震憾!可细看发现,泰坦尼克号上有千百人在奔跑、呼救,而课文中说诺曼底号上算上船长也只有62人,大到十倍之多的差距,怎么跟学生解释?再者,这段文字中场面描写及后面的人物对话的文字都很精典,不让学生充分地读、悟、品,却用课件代替品析,这样的多媒体运用实在不可取。

2)为用所困

有的课堂,明显看出教师在跟着课件走环节。细想这一点不难理解,课件是根据教案预设好的程序,课堂的教学节奏也是由课件控制的,显然课件成了决定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可是学生是鲜活的个体,又有很大的不可预测性,他们不会考虑教师设计好的程序和课件的制约,想到什么会呈现什么,所以,出现超出教师预设的情况是很正常的。可这恰恰给教师使用课件带来了挑战,经验不足的教师只好抛开已经呈现出来的新问题,顺着课件指引的方向继续前进。既便是经验丰富的教师,当面对“挑战”时,也会纠缠一会,排除“干扰”后,再去执行程序。

这种多媒体使用的泛化,其原因有二:一是多媒体所承载的任务过大了,超出了它的功能范围;二是教师对多媒体课件期望值太高,过于依赖了。无论哪种原因,教师只要冷静些、实际些、多考虑一下学生是不难解决的。

五、“双基”训练明显弱化

与同行交谈时,教师们感慨很多,把现在的语文教学概括为“四多四少”:准备好的太多,碰撞生成的太少;别人指导的太多,自己研究的太少;形式上的东西太多,有实效的东西太少,新模式太多,传统的太少。课堂中主要表现为对基础知识教学的弱化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弱化。如传统的写字教学被边缘化了;显示教师教学风格和底蕴的阅读教学被“虚伪化”了;本应十分关注的习作教学被“隐蔽化”了,只看到学生的习作在艰难地前行,却很难看到常态的习作教学的真面目……

尽管以上的观点尖锐了些,却是真话,试图呼唤语文教学回归本位,回归本色,回归文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