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南佛国,人间天堂”——杭州之行(七)三天竺(法镜寺、法净寺、法喜寺)

(2011-08-09 15:01:23)
标签:

弥勒

法净寺

法镜寺

佛学院

上天竺寺

旅游

分类: 参学足迹

http://s3/middle/8071b0fagaa0d535e4462&690

(图为通往法净寺与杭州佛学院新校区之前七星潭月)

        参观完杭州佛学院新校区后,走上天竺路,沿着古道上参访杭州市天竺山有著名三寺,时称“天竺三寺”(通称上天竺寺、中天竺寺、下天竺寺),均系杭州古代名刹。下天竺创建最早,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六十馀年,创建最晚的上天竺寺也有千年历史。清高宗乾隆命名上、中、下三竺为“法喜寺”、“法净寺”、“法镜寺”,并亲题寺额。

    天竺三寺深藏林间山谷,由下而上,寺宇壮丽,景色清幽,高僧辈出,佛学与诗文并茂。据《湖山胜概称》“由月桂峰迤西入佛国山,自下竺,过中竺,至上竺而止,上竺则观音灵感。下竺则古迹为胜,三竺之间,云影天光,泉声松籁,岑寂岛空,香凝钟静,耳目心神之会,觉其迷极其光者,岂不超三界外乎。 从上天竺可东至龙井,南至琅铛岭,左通五云山,下止梅家坞。南宋时中天竺寺曾被评定为“禅院十刹之首”,上、下天竺寺同被列为“教院五山前茅”。

       首先从杭州佛学院新校区出发,通过幽静的竹林大道后,就来中天竺法净寺。法净寺现在还是杭州佛学院校区之一,也是佛学院原址。

http://s10/middle/8071b0fag7767b7fa91d9&690

(图为禅永师与护法居士在法净寺前合影)

http://s11/middle/8071b0fag7767b7c393fa&690

(图为法净寺天王殿内弥勒菩萨)

       法净寺又名中天竺寺,距法镜寺不到半公里,位稽留峰下。隋开皇十七年(597年)宝掌禅师创建。宝掌系印度人,因来自中部印度,故中天竺又称中印峰。仁寿中期(602—603年),命慧诞法师携神尼舍利在飞来峰造神尼塔,为杭城第一塔。吴越王钱弘俶在中天竺建寺,名崇寿院,香火兴盛,香客甚多,成为游览名胜。宋政和四年(1114年)改称,天宁万寿永祚禅寺。元天历年间(1328~1329年)改称天历永祚禅寺。明洪武元年(1368年)赐号中天竺寺。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僧惠镛、法琦、清琳等募建殿刹圣像及白衣观音堂。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春,清帝弘历南巡时,为中天竺寺御题寺额为法净寺。光绪十八年(1892年)重修,当时寺内有天王殿、正殿、后殿、地藏殿、摩利支天殿、神御殿、白衣观音堂,并建有桂子堂、天香阁、诸天阁、御书阁以及供寺僧退院养老的六房。

http://s10/middle/8071b0fag7767b7ae2e29&690

 (图为禅永师与大悲愿行的佛友们在弥勒菩萨前供灯祈福)

http://s13/middle/8071b0fag7767b831822c&690

 (法净寺摩利支天像)

http://s12/middle/8071b0fag7767b79efbcb&690

(图为法净寺十一面观音菩萨像)

http://s11/middle/8071b0fagaa0d5470911a&690

(图为法净寺大悲殿外的莲花)

http://s2/middle/8071b0fag7767b7ce3f11&690

 

 (图为法喜寺大雄宝殿)

http://s14/middle/8071b0fag7767b7bc038d&690

 (图为法净寺大雄宝殿内释迦佛,药师佛,阿弥陀佛,迦叶,阿难尊者铜像)

http://s6/middle/8071b0fagaa0d50be8d35&690

 (图为禅永师与居士们讲解寺院常识)

http://s7/middle/8071b0fagaa0d529fc846&690

 (图为大悲愿行的佛友们在杭州佛学院老校区合影)

           杭州佛学院的前身是居赞法师于1947年所创立的杭州武林佛学院.因当时国内战火连绵,到1948年底,杭州佛学院因经费来源断绝,学院被迫停课。1998年杭州市佛教协会重新创办“杭州佛教僧伽培训班”。2005年获得国家宗教局批准正式更名为“杭州佛学院”。2010年设立佛教艺术院。 学院旨在培养爱国爱教,学修并重,有高度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佛教寺院管理人才和有志从事佛学理论、艺术研究与创作的僧才。经过十余年的办学,现已明确了“学修为根本,学术为核心,艺术为特色”的办学理念。经过探索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培养了一批批爱国爱教,学修并重,有高度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并能适应全球化和多元化发展潮流的管理,教学和研究的现代化僧才。到目前为止,已毕业学僧200余名,其中研究生30余名,留学生5名,这些毕业生成为了佛教界的新生力量,有不少已在地方佛教界担任领导职务,也有很多担任重要职事,成为了所在寺院的中坚力量。

http://s8/middle/8071b0fag7767b7e6b727&690

(图为法净寺杭州佛学院旧址的学僧宿舍)


        杭州佛学院目前下设教理院、艺术院两个二级学院和研究所,实行本科与研究生二级教学,本科生学制四年、研究生三年。在校学僧和教职员工两百多人,是一所名符其实的现代化综合性佛学院。我院法师15人,其中大多数拥有多年的执教经验,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居士老师4人,各科室工作人员9人。外聘教师20余人,主要来自浙江大学、中国美院、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及科研单位。

http://s7/bmiddle/8071b0fagaa0d539d83d6&690 教理院课程设置系统全面,学僧通过四年的学习能够对佛学基础及各宗派理论有一个框架性的认识。现开设有中国佛教史、印度佛教史、戒律、中观、唯识、天台、华严、禅宗、净土、因明、政治等课程。同时为了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素质,还开设了古代汉语、中西方哲学史、普通心理、宗教社会学、形式逻辑、科技史、英语等辅助课程。
       艺术院是以佛教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创作为主攻专业方向,同时配合佛教理论、传统文化等课程。以分科教学为特色,构建起一套完备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学体系。设有中国人物绘画,中国山水绘画,中国花鸟绘画三个专业方向。师资力量雄厚,学科设置合理,教学环境与设施完备。其教学、创作、研究方向和探究成果,在我国佛教界具有前瞻性和示范性。
        研究所负责我院的研究生教学及学术科研任务,目前下设唯识学研究室与日本佛教研究室。在学术领域,我院从2002年开始每年承办一次“吴越佛教研讨会”,至今已经出版了五期《吴越佛教》论文集,另外还举办了“国际因明学术会议”、“唯识学研讨会”。我院还主办有《唯识研究》、《因明》学术刊物。同时每年我院教师与学生都有一定数量的著作及论文出版及发表。
        在对外交流方面,我院多次对日本、韩国、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国家进行友好访问、交流,并保持着深厚友谊。长期以来,杭州佛学院为维护世界和谐,促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为祖国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发挥了自身的优势,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硬件方面,在杭州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高度重视下,由市佛教协会出资兴建了新校区,新校区四面环山,风景秀丽。从2007年开始规划筹建,于2010年完成一期工程,并已投入使用。新校区占地面积约200余亩,建筑面积9300多平米,共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整体设计为“卍”字形, “卍”字是佛教的吉祥图案,称为吉祥海云,又称吉祥喜旋,表徵佛以无限的智慧与慈悲,尽未来际地救济十方无量众生。新校区设计以其特殊的内涵与魅力给师生们以精神和品格上的熏陶。
         与时俱进是学院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杭州佛学院将充分利用良好的办学条件,在社会各界同仁的支持与帮助下,面向全球化与多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将杭州佛学院办成一所集僧伽教育、艺术教育、讲经说法、学术研究、短期培训、对外交流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佛学院,为我国佛教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http://s16/middle/8071b0fagaa0d512fac9f&690

(图为天竺古道)

        沿着天竺古道,大悲愿行的佛友们来到了位于白云峰下上天竺寺,从白云峰上由下眺望峰顶,常有白云笼罩,犹如幢盖覆顶。山上产茶,名为“宝云”与下竺,“香林“并称佳品。故苏轼的《和茶诗》中有“白云峰下两枪新”之句。白云峰右下双桧婆娑,寺僧常在树下盘膝养神。峰称“双桧峰”,岩称“双桧岩”(即百丈岩)。山上岩穴甚多,古时常有虎豹出没。树木森森,花草烂漫,朝融夕凝,以致泉脉众多。古寺前后左右有大悲泉、梦泉、蜥蜴泉、冽泉、孙公泉水、幻应井、示现井等,坐禅井等,其中乳宝泉水“悬乳如脂”,其峰遂名“乳实峰”。古寺院后有成片古桂飘香,故称“天香岩”。寺前白云峰馀脉,其冈如琴,故称“琴冈”,冈上修竹成林,宋时在中印峰、白云峰间名优土成冈,取“愚公移山”之意,命名“愚冈”。古人赞上天竺景色称:“万竹参霄,碧荫数里,寂然空谷,惟闻泉声。”为古杭城又一名胜区。后晋天福初(936年),僧人道翊在白云峰下结芦修行,称“大名山房”。他在山中见有奇木发光,遂请名匠刻成观音像。据志书称:时吴越王钱弘叔梦见白衣人求其修建住所,于是在上天竺开路筑基,建“观音看经院”,于后晋天福四年(939年)五月建成,这是上天竺最早的寺皖。至后汉干佑年间(945--950年),有僧人从洛阳带来,古佛舍利,置于观音像头顶,是“妙相庄严,端正持好,书放白光,士民崇敬”。为此,后入将道翊称为“白云开山祖师”。由于上天竺以观音灵验相专,历代帝王都信奉观音,“凡郡中旱劳,必请入城”。故《七修类稿》称:“杭上天竺广大灵感之号由宋世所加”。北宋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一1074)和元佑四年至六年(1089--1091年)苏轼两度守杭,因杭城多灾,开仓廪,浚水利,但“三吴之灾,连岁不稔”,苏轼曾自责“虽某等不德而召灾”,希望能“念斯民无辜而受悯”,担扰,难免饥殍,将有流离之惧”,表达了爱民忧灾之情。仳后,明清两代帝王也因袭南宋先制经常至上天竺“祈晴”、“祈雨”。明崇祯十四年(l641年)杭城大旱,饿殍遍道,时有讹传观音大士在上天竺救济饿民,于是蜂拥而至,在上天竺掘土三尺,取粉状泥土充饿,从此江南一带遇有灾荒,饥民常以“观音土”充饥。

http://s16/middle/8071b0fagaa0d50d257ef&690

(图为法喜讲寺的山门)

http://s3/middle/8071b0fag7767b7dc0f52&690

(图为法喜讲寺牌匾)

http://s15/middle/8071b0fag7767b80e54fe&690

 (图为法喜讲寺天王殿内韦驮菩萨像)

http://s8/middle/8071b0fag7767b7c9a657&690

 (图为法喜讲寺入三摩地牌坊)

http://s2/middle/8071b0fagaa0d74509691&690

(图为法喜讲寺观音殿前放生池的善财与龙女)

http://s15/middle/8071b0fagaa0d51898d9e&690

(图为法喜讲寺的七佛宝塔)

http://s7/middle/8071b0fagaa0d51df43e6&690

(图为法喜讲寺的观音殿,正中供奉是南宋时期木雕观音菩萨像)

http://s6/middle/8071b0fagaa0d54cd8975&690

(图中正中站立的观音菩萨像正是南宋时期的木雕佛像)

http://s5/middle/8071b0fag7767b7e222c4&690

(图为法喜讲寺的大雄宝殿)

http://s6/middle/8071b0fagaa0d53e89865&690

(图为法喜讲寺大雄宝殿内的释迦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像)

http://s10/middle/8071b0fagaa0d53037219&690

http://s2/middle/8071b0fagaa0d5225cd21&690

(图为法镜寺的山门也是天王殿)

参观完法喜讲寺后,我们沿着天竺路返回旅店时,来到了位于杭州西湖区灵隐天竺路旁的“三天竺”之一法镜寺,西傍飞来峰,东临月桂峰。清乾隆时改名法镜寺。清咸丰十一年(1861)在兵火中化为灰烬, 光绪八年(1882)再次重建。现为西湖唯一之尼众寺院。1949年前,寺宇因年久答修,大部分建筑破损甚多。1950年后,部分较完整建筑移作中药材仓库。1958年左右改作工厂。1982年,杭州市佛教协会组织重建,至1989年底,寺内中轴线上三大殿等殿堂修整一新,49尊佛像全部贴金。

http://s4/middle/8071b0fag7767b82234e3&690

 (图为1989年时建造的药师佛坛场)

其中药师殿内药师如来坛,按《药师经》仪规设计塑成,造型别具一 格,堪称传统佛制,为国内仅有。1989年10月20日,隆重举行药师佛开光仪式。

http://s12/middle/8071b0fag7767b7ee541b&690

(图为现时的药师佛坛场布置)

http://s15/bmiddle/8071b0fagaa0d4580f0ce&690

 

http://s1/middle/8071b0fag7767b7d5ed90&690

 (法镜寺三生石所在地的茶园)

 

http://s10/middle/8071b0fag7767b8054059&690

(图为三生亭)

http://s12/middle/8071b0fag7767b7b5eccb&690

 (图为法镜寺的三生石)

http://s2/middle/8071b0fag7767b8190691&690

(图为三生石的古碑文)

 

唐圆泽和尚三生石迹 
师名圆泽,居慧林,与洛京守李源为友,约往蜀山峨嵋礼普贤大士。师欲行斜谷道,源欲沂峡。师不可,源强之,乃行。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婴汲水,师见而泣曰:“吾始不欲行此道者,为是也,彼孕我已三年,今见之不可逃矣,三日浴儿时,顾公临门,我以一笑为信。十二年后,钱唐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言讫而化。妇既乳儿,源往视之,果笑,寻即回舟。如期至天竺,当中秋月下,闻葛洪井畔有牧儿扣角而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用论,惭愧情人远相访,些身虽异性常存。”源知是师,乃趋前曰:“泽公健否?”儿曰:“李公真信士也,我与君殊途,切勿相近,唯以勤修勉之。”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江山寻已遍,欲回烟掉上瞿塘。”遂去,莫如所之。 

http://s8/middle/8071b0fag7767b829dfb7&690

(图为三生石的简介)

       参拜完法镜寺后,我们的“东南佛国,人间天堂”杭州之行圆满结束了。在此感谢一直支持和留意本次活动的大德们。八月一日,晚学送别了来自山东、湖南、广东的居士们后,也继续努力回归般若法海之中继续深入经藏。

http://s8/middle/8071b0fag7767b7a81217&690

(图为东南佛国,人间天堂——杭州之行的全体佛友合影)

愿十方法界的众生“得大自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