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王家大院,领略民间“故宫”的建筑魅力
图文/华希良
建筑是时代的符号,也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在留存至今的诸多古建筑群落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其实还是民居。
民居是“家”的载体,对于注重亲情和血缘关系的中国人来说,家就是“归宿地”、是“港湾”。所以,自古以来,无论富贵贫贱,人们都会将较大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到“家”的建设上,表现在建筑的风格和布局中。而作为山西民居的典型代表——王家大院就是人们对“家”之载体追求的最高体现。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镇。距离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35公里、介休绵山4公里,是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时300多年修建而成。包括红门堡、高家崖、崇宁堡、和义堡和拱极堡五个城堡,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是我国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有“中国民间故宫”、“华夏民居第一宅”和“山西紫禁城”之称。
王家大院的建筑格局,继承了我国西周以来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既提供了对外交往的足够空间,又满足了对内隐含的私密要求,做到了尊卑贵贱有等,上下长幼有序,内外男女有别,且起居功能一应俱全,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中层士大夫官宦之家的建筑风貌与气质。
作为留存今天的王家大院主体——高家崖和红门堡两个建筑群,东西对峙,一桥相连,依山就势,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宏伟。
高家崖又称东大院,建于嘉庆元年至十六年(1796—1811),面积近1.96万平方米。所有建筑严格按照封建等级制度建造,院内砖、木、石三雕工艺精湛,内容丰富,集中展示了王氏家族的治家理念。
红门堡又称西大院,建于乾隆四年至五十八年(1739—1793),是一处十分规则的矩形城堡式封闭建筑群。东西宽105米,南北长180米,总面积2.5万平方米。堡内有一条南北向的主街,人称“龙鳞街”,将大院划为东、西两大区,东西方向有三条横巷,将大院分为四排。街巷建筑组成一个很大的“王”字,平面设计布局则暗含龙形,头、眼、尾、趾、鳞一应俱全。
尽管留存至今的王家大院不及当初建筑总面积的五分之一,但在今天众多的我国古建筑群中,王家大院的规模之宏大、建筑之雄伟、雕刻之精美、隐喻之丰富,还是令人极为震撼,并被称为“中国民间故宫”是当之无愧的。
与其他的古民居相比,处于中原地区的王家大院在建筑风格上具有三个突出的特质:一是在布局风貌上,王家大院为我国北方汉民族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和典型范例;二是在地域特征上,王家大院为我国晋商住宅文化的典型代表;三是在“三雕”艺术上,王家大院是晋商与儒道佛思想和传统民俗文化兼容并蓄的集大成者。
踩着溜光的道石,走在幽深的街巷,抚摸精美的雕刻,环顾威严的雕楼,以及俯视整个宏大的建筑群,无不为先人们的胸怀和智慧所折服,并沉浸在深邃的建筑文化与哲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