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赵匡胤宋太祖徐铉使节文化 |
分类: 帝皇轶事 |
宋太祖玩幽默:派个使节不识字
宋太祖赵匡胤,字元朗,因“黄袍加身”成为宋朝开国皇帝。登基后,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
赵匡胤在位期间,致力于统一全国。他虽然立下誓言,宋朝皇室不得杀读书人,但他用人时偶尔也来点幽默,还是蛮喜欢那些大老粗的武夫。
南唐有位大臣徐铉很有口才,赵匡胤要平定江南,许多使节都畏难不肯去。于是,赵匡胤命殿前司书侍中,报十个人的姓名上来,看了一遍,点了其中一位,说:“此人可往。”但这个人不识字,满朝文武惊讶不已。
不识字使节渡江南往,抵达南唐李煜的宫廷,徐铉侃侃而谈,这位使节只是唯诺而已,或者便一言不发,终席无一词辩。反倒使南唐君臣觉得使节高深莫测。就这样,使节竟完成使命归来。赵匡胤对大臣们说:“这就是不识字的好处。”
赵匡胤出兵讨伐南唐,南唐大臣徐铉对他说:“李煜没有罪,陛下师出无名。李煜和陛下,就好比地和天,儿子和父亲一样。天盖地,父亲庇佑儿子。”赵匡胤不以为然说:“既然是父子,为什么两处吃饭。”
赵匡胤平定江南时,兵临城下,久攻不克,有一位武将奏道:“兵久围无功,不杀无以立威。”赵匡胤大怒,给了他一个耳光,说:“朕宁不得江南,不可妄杀也。”后来,果然不杀一人而定江南。
有一天,宋太祖召见武臣们,询问他们所辖的军队人数。有一位不识字的武将,知道别人笏上写有字,举笏在眼前是为了照看着说。但他不识字,写上也没用,他只好把笏举得与额头一样高,上前一大步禀告说:“臣所辖的军队数量都在这里。”赵匡胤听了,几乎笑出声来。
赵匡胤虽是武将出身,却很喜爱读书,常手不释卷。赵匡胤称帝后,也很尊重和重用读书人。
有一次,他遇到一个疑难问题,问宰相赵普,赵普回答不出。再问读书人,学士陶谷、窦仪准确地回答出了,赵匡胤深有体会地说:“宰相须用读书人!”对于读书不多的文臣武将,赵匡胤也总是鼓励他们要多读书,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赵普正是在赵匡胤的鼓励下,才变得勤奋读书的。
宋太祖准备将京城扩大些,便亲自到城四周巡视,到了朱雀门,他对宰相赵普说:“我看这门额也该重新写。”赵普问:“陛下的意思是?”“门额上写的‘朱雀之门’,‘之’字不是多余了,改为‘朱雀门’好了。”
赵匡胤用人不论资排辈。他一方面命令大臣要注意选拔有才能而缺少资历的人担当重任;另一方面,他自己也随时留心内外百官,见谁有什么长处和才能,他都暗暗地记在本子上。每当官位出缺,他就翻阅本子,选用适当的人去担任。这使得手下人不断提升自己,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宋史》记载:“昔者尧舜以禅代,汤武王、以征伐,皆南面而有天下。四圣人者往,世道升降,否泰推移。当斯民涂炭之秋,皇天眷求民主,亦惟责其济斯世而已。使其必得四圣人之才,而后以其行事畀之,则生民奔驰之期,殆无日也。五季乱极,宋太祖起介胄之中,践九五之位,原其得国,视晋、汉、周亦岂甚相绝哉?及其发号施令,名藩大将,俯首听命,四方列国,次第削平,此非人力所易致也。建隆以来,释藩镇兵权,绳赃吏重法,以塞浊乱之源。州郡司牧,下至令录、幕职,躬自引对。务农兴学,慎罚薄敛,与世休息,迄于丕平。治定功成,制礼作乐。在位十有七年之间,而三百余载之基,传之子孙,世有典则。遂使三代而降,考论声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宋于汉、唐,盖无让焉。乌呼,创业垂统之君,规模若是,亦可谓远也已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