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浅谈中国古代书法为何自上而下、从右往左布局

(2011-05-12 10:36:53)
标签:

书法的章法

甲骨文的章法

印章边款

王春

分类: 实践发现

【原创】浅谈中国书法为何自上而下从右往右布局

王春/图文

 

    我是个左撇子,除写字外,日常生活中我惯用左手。我喜欢刻印,治印时我是右手执笔写印稿,左手操刀刻印。印章有边款才完整,所以我在刻印章边款上也下了一番功夫。

     2010年7月我参加西泠印社第七届篆刻艺术评展的比赛,其中有一方一百多字的命题边款我以阳刻形式完成的。过程是这样的:我先拿毛笔在印石四面用楷体按中国传统书法的章法(自上而下、从右往左布局http://s3/mw690/7f717ffaga406decbd862&690&690

http://s16/mw690/7f717ffaga406deea3e3f&690&690

 http://s11/middle/7f717ffagabdd4a5d5ada&690&690

书写好边款文字,然后左手操刀从第一面边款的第一个字刻起,我再要刻第二个字时发觉下面左侧的一些字已被我的左手蹭掉(手指发力容易出汗),只好重新把字补上。为了不蹭掉字,索性打破常规、反其道而行之,从左侧“习六书”一行刻起然后再刻“而刀法”一行,以此类推,最后再刻最先写好的第一行文字。其它三面边款如法完成。

      生活中左撇子少,惯用右手的人占绝大多数,那么用右手操刀刻边款就会顺理成章按书写文字的顺序刻,不存在上述蹭掉字迹的情况了。由此我领悟到中国传统书法的章法跟右手先书后刻有关,想到了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的章法。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已具备中国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要素。刻甲骨文与阴刻边款相似,常常先书写再刀刻(字少的也有不书写直接刻的)。据资料表明早期甲骨文有自上而下、从右往左布局的,也有自上而下、从左往右布局的,后期的甲骨文基本是自上而下、从右往左布局,到西周甲骨文和金文时期已基本统一,约定成俗。 我认为自上而下、从右往左的甲骨文的章法布局形式是古人在龟甲兽骨上右手先书后刻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因为惯用右手的人占绝大多数,唯独这种章法布局形式才能方便右手操刀刻字,避免了右手操刀刻甲骨上的文字时蹭掉写好的字迹。                            

    可以说自上而下、从右往左的甲骨文的章法布局形式约定成俗得到了后世的传承并一直影响现代书法的创作。

    按右手执笔书写文字的章法形式,一种是从左向右竖排文字(自上而下、从右往左布局)和一种是现在书写汉字的横排文字较为便利。唯有从右向左竖排这种形式最不便利,容易抹蹭写好的字迹,但是古人通过悬腕或悬肘的方式来执笔书写就解决了不便利的情况。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常见的有把文字刻在牛的肩胛骨上。我们以牛的肩胛骨做一实践或设想一下,用以上说的三种文字的排列形式,尝试在三块牛的肩胛骨上书写百八十字,然后用右手操刀刻制。这和我们在印石上刻是不同的,由于印石一般较松软,如果腕力或控刀能力足够强大,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手指接触或不接触印石。但是由于牛骨一般比较坚硬,刻起来较缓慢费力,为防止右手操刀用力过猛而走刀,必然常态的情况要用到小指、无名指在骨头上做支撑来控制用刀的力度和速度,往往不是单纯靠腕力能控制的了的。这样一来,由于右手的生理结构特点决定刀的触点处于小指、无名指的触点的左上方,那么唯独从右向左竖排的书写文字的方式方便右手操刀,按文字排列顺序刻时,手指不会接触到文字墨稿,但是横排或从左向右竖排的这种墨稿,在右手操刀按顺序刻时,手指就会触碰到墨稿。
    先书后刻文字的形式贯穿古今,如,一部分的甲骨文、青铜铭文、碑碣、墓志、匾额、印章等。因为书写和先书后刻的形式是并存的,既然这种从右向左排列文字的形式,在右手执笔书写时不费力的悬腕或悬肘就可解决不便利的情况,又可解决右手先书后刻文字操作上带来的不便,那么,一举两得、可以兼顾的从右向左竖排文字的形式在长期实践中逐渐被统一,就是顺其自然的事了。我想,如果自古以来没有先书后刻文字的这种形式,只有书写文字这种形式,那么古人就未必会推崇从右向左竖排文字的这种章法形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