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心理咨询师曹怀宁
心理咨询师曹怀宁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76,585
  • 关注人气:60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能看懂“熊孩子”的努力吗?

(2018-02-26 00:20:46)
标签:

杂谈

曹怀宁心理咨询工作室-- 曹怀宁

写在前面的话:拆书,是2018年工作室崭新推出的分享方式。但是,我们不是单纯的精华摘录或动听的领读陪读,而是希望借助前人的智慧,结合作者的生活体验,获得思想上的引领、灵魂上的慰藉、以及生活中的帮助。更多想法,可以详见《我们为什么要拆书?》。在此感谢每一位读书笔记作者,他们和你一样,都在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有咨询师、教师、公务员、设计师、程序员、全职母亲、大学生,但同时他们也在生活中思考、体验和成长,并将他们的心得分享给你。

 

这是《孩子、挑战》的读书笔记。


文/恬云


父母与孩子之间一般都有二三十岁的年龄差距,而近四十年中国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当代中小学生与父母童年的生活条件差距巨大,三十年前的孩子饭桌上是稀饭窝头配咸菜,现在的孩子各种鱼肉蛋白质;三十年前的孩子穿衣服从老大传到老二,再到老三,衣服样式从来不是自己说的算,如今的孩子看图选衣,讲究品味质量,不合意的衣服绝对不穿……当我们这些三十年前的孩子作为家长面对当代中小学生难免就会感受到了深深的代沟,于是就遭遇到各种的“熊孩子”:


熊孩子出没记

https://pic.wenwo.com/fimg/3915057736.jpg



  • 突然尿裤子的大宝

因为国家政策的调整近年很多家庭迎来了二宝,在喜迎新成员的同时却会发现原来乖巧的大宝忽然开始用啼哭提出要求,还经常尿裤子,这些年龄倒退的行为发生在二宝出生两个月后。

——其实熊孩子是观察的专家,他观察到新来的二宝获得了全部关注,认为自己失去了在家里的位置,于是他想通过捣乱重新获得关注,希望借此赢回所失去的家庭地位。原来这是他应对环境变化的一种努力。


  • 专和妈妈作对的孩子

有个五岁的孩子经常和妈妈发生冲突。不论妈妈要他做什么,全部反抗,一概拒绝,还经常大发脾气,毁坏玩具。除非妈妈强硬逼迫或惩罚他,否则他总是有办法不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或家务。妈妈困惑自己明明为孩子树立做完事情再玩再享乐的榜样,却在孩子身上看不到任何效果。

——“熊孩子从父母的日常行为观察到妈妈在家中的权威地位,在这个家庭中爸爸对妈妈言听计从,导致他以为建立权威才是找到自我价值的最好方式,他也想得到和妈妈一样的权威地位,于是他就努力开展与妈妈的权力之争。


  • 屡禁不止的癖好

有个孩子老是喜欢把卫生纸塞进马桶,妈妈已经打过他好几次屁股了,他却还是一直重复犯错。

——倔强敏感的熊孩子不愿真正服从于父母简单粗暴的惩罚,这时候他就会努力通过反抗父母的权威来寻找自我价值。


  • 闹腾的双胞胎

妈妈在开车,五岁的双胞胎在后座疯玩,他们越来越吵,妈妈越来越烦躁,几次要求他们安静。可是他们只停了几分钟,就又开始大吵大闹,越来越过分。

———妈妈平时对这对双胞胎很仁慈,好动的熊孩子一直感受不到行为界限,没有界限反而让孩子没有安全感,孩子就不断努力探究行为极限在哪里。


  • 混世小魔王

六岁的孩子一早上都很烦躁。不吃早饭,和其他小朋友打架,被妈妈罚关禁闭;出来后又把花连根拔起,被妈妈惩罚打屁股;打完屁股他又把牛奶倒了一地……

——熊孩子在家庭中没有得到充分的鼓励,其自我定位失败时,内心的气馁就会转化为报复的力量,通过不断努力的报复父母来挑战权威获得自我定位,当我捣乱时你就能感受到我的存在” “如果你有权利伤害我,那我也有权利伤害你。


  • 不长记性的小学生

     一个十岁的孩子上学时经常忘记带午饭。每次妈妈发现他忘了,就会赶快把午饭送到学校,并责备孩子,而孩子总以发脾气回应妈妈的指责和说教,同时继续忘记带午饭。

  ——“熊孩子”第一次忘记带午饭、第二次忘记每次忘记妈妈都会补救送来午饭,虽然有妈妈的责备,但并没有体验到没午饭吃的直接的后果,他就把此事当作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完全是妈妈的事情,也就不愿意付出努力克服困难。


  • 震撼的琴声

一个高中生被父母要求练琴,没有真正的动力,在练琴的时候就故意显得很投入,弄出很大的声音,让父母受不了了,就会喊停,他也就能如愿以偿的不练琴。

——当孩子没有把事情与其自我价值实现联系时,他就不是努力做事,而是努力抵触,再把时间花在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上。


https://pic.wenwo.com/fimg/3968757441.jpg


这些熊孩子的行为背后其实都有对自我定位的努力追求。他们这些不良行为不是听话的结果,而是孩子通过敏感地观察周边环境形成自己的主观判断决策,不管这些判断是否正确的,孩子都会非常执着的去实践,因为反映了他们对自我定位、归属感、安全感的强烈需要。而“熊孩子”当为不为的事情,是因为没有与自我定位建立联系,从而被排除在自我责任之外。


每一个孩子都是社会的产物,并带着深深的时代印记,在当今物质丰富的生活条件下,新一代孩子们最强烈的心理动机是希望有归属感。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为了获得自己的定位。让父母苦恼不已的“熊孩子”也一样在非常努力的寻找自己的定位,甚至比“好孩子”更辛苦,因为他们的定位过程更为曲折。


教育孩子的过程,是一个父母学习如何成为孩子的合作者的过程。这处让我想起一则老故事:有个书生在山上欣赏一幅画,非常陶醉,左看右看,前看后看,近看远看,边后退边感受画的意境,在后退时全然没有察觉背后就是悬崖峭壁,这时有位好心的聪明人在旁边看到这个危急的情况,好心人没有直接大叫书生不要后退或朝前走,而是一言不发的把画带走,书生见状着急的追上好心人,也就脱离了坠入悬崖的危险。


https://pic.wenwo.com/fimg/4015557737.jpg


错位的努力

孩子有一些貌似不良或危险的行为其实只是表象,要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关键是找到他“所欣赏的画”,理解孩子的行为,读懂孩子的努力,“临近悬崖”很危险,但“欣赏画作”本身不是坏事,“临近悬崖欣赏画作”是一种错位的努力,问题出在“画悬挂的位置不对”,孩子不接受我们用治标不治本的方式(说教、责骂、惩罚)来应对,他们需要的是父母帮忙调整“画悬挂的位置”


https://pic.wenwo.com/fimg/4051057442.jpg


亲子合作

——孩子最希望的是父母成为他“赏画”的合作者。


作者简介:恬云,曹怀宁心理咨询工作室读书笔记作者,爱家爱孩爱园艺,轻英慢逐风,淡心恬若云,喜欢在阅读中品茗生活的滋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