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长空星照
长空星照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1,320,794
  • 关注人气:2,99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魏延作乱给蜀国带来什么样后果

(2017-07-31 07:42:43)
标签:

文化

三国

魏延

作乱

军队损失

分类: 照说三国

魏延作乱给蜀国带来什么样后果

 

诸葛亮临终留下命令,让杨仪把伐魏大军带回国内,还安排了军队撤退的次序,让魏延断后。假如魏延不接受命令,那么整个大军就先行撤退。等到诸葛亮去世,魏延果然不愿意撤兵,想留在魏国境内继续作战。杨仪于是带领大军按照诸葛亮的部署撤军,魏延大怒,带着部队先走,沿途还烧毁了阁道。进入蜀国境内,魏延先占领了褒谷口,再派兵攻击后到的杨仪军,结果军队认为魏延不占理,自行离散,魏延逃亡被杀。随后被诛灭三族。

魏延是义阳人,跟随刘备来到益州,就是说大家族不在此地,被灭三族,差不多就是魏延有血缘关系的全部人口了。《三国志·魏延传》在结尾处用了一段很不寻常的文字,说:“推测魏延的本意,不北降魏国,而率军南归,只是想杀死杨仪等人。平时他们一直矛盾很大,魏延认为从声望上讲,应当由自己来代替诸葛亮,没想到却要听从杨仪的安排,所以他气忿难忍,铤而走险。魏延的想法不过如此,并不是想背叛蜀国。”既然不是投降敌国,又不是背叛国家,那为什么蜀汉国会对魏延有这么重的处罚呢?

实际上,魏延的作乱,是蜀汉国的一场重大灾难,它对于蜀汉国来说,是继关羽失荆州、刘备败于夷陵的又一次重大打击。让我们来看看魏延作乱对蜀汉国的危害究竟在哪里?

军队的损失不亚于打了一场大败仗

按照诸葛亮的部署,在魏作战的大军撤退共分为三个部分,杨仪率领中军先行,其次是姜维,最后是魏延。在这三部分军队中,应该是杨仪率领的这部分人数最多,其次为魏延。这有两个原因:一是断后的部队是防止敌军来追,必须要顶得住敌人追击的先头部队,少了起不了阻挡敌人的目的;二是魏延是诸葛亮手下军衔最高,最能作战的将领,他一直都是诸葛亮手下率领军队最多的大将。有人可能要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不是独当一面的将领,但只要我们仔细分析一下,魏延恰恰是主战场的将军,只有他才是主攻部队的主将。赵云作为疑兵,只要吸引一部分魏军,然后回军守住褒谷道即可;马谡守卫街亭,是要保护大军侧翼安全,只要不让敌军登上陇山即可。诸葛亮没有给赵云精兵,没有给马谡大军,就是让他们守。如果两人尤其是马谡能够据险而守,坚决不出战,就能给诸葛亮争得时间。由于两人的兵力的确少(弱),但只要诸葛亮也就是魏延率领的这部分军队能够完全占领陇上四郡——南安、安定、天水、陇西,他就会倒出手来支援马谡和赵云。可见,魏延一直是诸葛亮手里一把最锋利的刀。而魏延自己也认为,诸葛亮之后,魏国的军事就应该由他掌控。由于诸葛亮是执政,而他又是以复兴汉室为号召,所以蜀汉国的主要军事力量都在这个方向,剩下的就是首都的宿卫营和各郡县的少量卫戍兵。由于魏延经常为“督前部”,又担负着诸葛亮时期的主要进攻任务,所以,经常在他手下归他临时指挥的将领也不会少。当魏延先行南归,沿途烧毁了阁道,又在南谷口派兵攻击杨仪,他的作乱已经形成事实。杨仪派遣王平(曾称何平)迎战魏延的先锋部队,拿诸葛丞相“尸骨未寒”一说,魏延的部队不再为魏延作战,于是“军皆散”。

我们现在要问,这些逃散了的军官士兵,他们都到哪儿去了呢?不管怎么说,既然把魏延定性为叛乱,那这些“烧毁阁道”,攻击大军的军官士兵,能不被追究责任吗?即便是最后没有和魏延一道逃走,但逃散的士兵就不是逃兵吗?尤其是魏延所部的军官们,他们还能继续为将领兵吗?

组建一支军队,招来几千几万兵不是一件最难的事情,但要把这些人训练成能打仗的兵,尤其是培养一位会练兵能打仗的将军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魏延的作乱给蜀汉国造成的损失,不亚于打了一场败仗!当前方的消息传来,后方的丞相府长史蒋琬率领京城的宿卫营向北准备平叛,得到了魏延死讯,蒋琬接着就回来了,这说明,蜀汉国的执政者不认为是杨仪造反。既然造反者是魏延,而杨仪又是平定叛乱的功臣,那为什么杨仪没有得到重用重奖,反而被闲置了呢?平叛后,杨仪的职务是中军师,费祎的职务是后军师,很明显杨仪的职务排位要比费祎靠前。但是,杨仪只是一个虚职,没有任何事情给他管,而费祎不久就接替蒋琬担任了尚书令。很显然,魏延叛乱给蜀汉国造成了巨大损失,而造成这种损失,杨仪有着很大的责任,至少对蜀汉国执政者来说,他们就是这样认为的。

政治上是一种撕裂

蜀汉国在三国当中力量最弱,为什么他还能独立成国?不能不说它得益于优势的地理环境,正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正因为如此,蜀地的统治者羁縻当地士族却不敢重用,刘焉、刘璋一直到刘备都是如此。刘备离开徐州到了荆州,本来就没有士族支持的他不得不重用荆州人士,到他死后诸葛亮执政,这种情况就更加明显。看看蜀汉国在诸葛亮时期以及身后一段时间,哪一个高位不是让荆州人把持着?比如说王平,这样的人为什么得不到重用?就是他不是来自荆州集团,所以他不管功劳多大,军事眼光多么老辣,这官职却只能是一步一步来。还有姜维,为什么出道那么晚?原因也在于此。要知道,这个人可是诸葛亮重点培养的对象,老家是天水冀县人,处在蜀汉国向北的争战区,这要是换作荆州人士,比如说像那个马谡,怕是早就在诸葛亮之后成为实际掌军之人了,不管这个人是不是当世顶尖人才。魏延的叛乱,杨仪的斗气失策,让蜀汉国军事人才方面来了一次重新洗牌。就像马谡街亭失败一样,一个马谡,导致蜀军损失了张休、李盛、黄袭三位将军,魏延、杨仪在军中地位、资历都比马谡强不知多少倍,跟着他倒霉的军官又会是多少?在这次叛乱之后,掌握最高权力的还是荆州人士,如蒋琬、费祎等人,但真正带兵打仗的将领,除了一个关羽时期的廖化,再也不见了荆州人的踪影。这种军政方面的明显区别,正是魏延叛乱造成蜀汉国政治上的撕裂。

军事部署上要做出重新调整

魏延在刘备时期就是汉中太守,刘备当皇帝后被封为镇北将军,诸葛亮驻守汉中准备北伐时,魏延被任命为丞相司马,有点儿北伐大军总参谋长的意味。魏延还是凉州刺史,曾进入过羌中,大战过阳谿,最后升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封南郑侯,可以说,蜀汉国北部到处都有魏延的影子。魏延被诛,蜀汉国北部的军事部署必须重新作出调整,而这种不得已的调整本身,就是一种损耗。只不过这时候魏吴两国的关注重点都在荆、淮,是曹睿和孙权的好大喜功,总想一战而得天下掩盖了蜀汉国的窘境,从而让这种叛乱恶果没有立即显现。蒋琬、费祎继位执政大臣,两人都有过驻守汉中的经历,但都没有大规模北伐的举动,除了两人自认为不如“前人”诸葛亮,也与蜀国的军事力量不如以前有很大关系。

本人在此前的文章当中多次写过魏延,和大多数的人一样,不认为魏延的行为属于“反叛”,但有一点也不容置疑,魏延确实是已经“作乱”,而乱军也是大罪。一个团体内部可以有不同的声音存在,但这种意见分期决不能付诸于行动,更不能用军事手段来解决,所以,魏延真正的罪正在于此。杨仪派遣马岱追杀魏延后,马岱将魏延的头颅送给他,杨仪脚踏着魏延的首级说:“你这个平庸的奴才,如今还能作恶不能?”在这儿,杨仪不是痛惜于国家军队的损失,而是舒畅于个人心中一口闷气的发泄,可见这个人也不比魏延强多少。诸葛亮生前没有考虑让他接班,平叛后蜀汉国没有给他重赏,恐怕杨仪还真没有什么可说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