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明成化红釉留白的探索

(2011-08-03 10:30:14)
标签:

杂谈

大明成化红釉留白的探索



红色象征着太阳、生命、富贵,丰收、吉祥、如意等一切美好的事物。红色是中华民族最为喜爱的颜色,红色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高贵、华丽、热烈,喜庆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古往今来,华夏民族对它倾注了无限的爱,千百年来中华瓷器文化的精髓---瓷器都成为皇宫贵族用品,,,
    明代成化朝至今五百多年来,传世及馆藏的成化红釉器均属罕见,更鲜有论述成化高温红釉器的著作,在2003年景德镇珠山御窑宣德-成化文化地层的挖掘中,出土数以千计成化残瓷中所见到的也只有极少部分的成化高温红釉瓷残片,这说明成化红釉在历史上确珍贵及稀有。研究成化红釉神密的面纱.将成为我们努力探讨的历史课题。
       铜红釉的烧造在技术上难度极大,铜离子的正常呈色,不仅与铜氧化物的含量比例,釉料中其他元素的纯度有关,而更与窑中温度和氧化气氛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釉料成份往往含有微小的杂质,及烧造窑温微弱的变化,就会导致釉色还原产生严重失调,所以说高温铜红釉的烧造,成品率往往是很低的!这从景德镇珠山明代御窑厂挖掘出大量的明代宣德年间的高温红釉残瓷及存世高温铜红釉器极少中就可得知,高温铜红釉在明朝由于配方复杂,烧造技术高,应是不计成本烧造的,所以说,明代的宝石红,祭红等高温红釉器的生产均是官窑之作,因其造价高昂,民窑是不敢涉足问秉的!


铜红釉瓷器创烧的历史可追溯到盛时期的长沙窑铜红釉,我们华夏先祖的才智,在千年之前就懂得使用氧化铜为呈色釉料,在高温还原焰中可形成美丽鲜艳的红色釉,宋代的瓷器工匠掌握了这种先进的烧造技术,从而发展和创烧了红定工艺,苏东坡的定州花瓷琢红玉的诗句就是完美的表达了红定工艺的精美,由于北宋晚期的战争,抹杀了本已达到登峰造极的五大名窑之一的定窑红瓷工艺,导致失传。在元代,景德镇窑工通过努力又成功创烧了釉里红工艺技术,使红瓷这一伟大的创举得到了延续,到了明代永宣年间,社会逐渐稳定,市场开放,国泰民安,生产力日益得以完善,瓷器生产技术得到了飞跃的发展,高温鲜红釉的创烧成功,是中国瓷器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景德镇瓷业的伟大创举。由于高温红釉器色泽鲜艳,像红宝石一样美丽,深得人们喜爱,人们把它称之为宝石红。尤其历代皇宫及达官贵族对宝石红釉器的青睐和需求,使得高温红釉器在各朝代就有极高的评价,<永器鲜红最贵>景德镇陶录就有记录,,但是由于高温红器烧造技术复杂,成品率极低,烧造成本高昂,明代.永乐.宣德,成化年间,由于宫廷的需要,景德镇御窑厂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研制高温红釉器,也从而造就了永宣朝与成化年间红釉技术的辉煌成就!
明代铜红秞与康熙郎红的区别
   宣德朝的铜红釉在烧造中已经成功的解决了铜离子在高温中游离流淌的现象,其高温黏度系数和物理性能都大大高于后来的清代康熙复烧的郎红,因郎红器的烧造并没有完全继承明代宣德红技术的精髓,其区别在于郎红秞在烧制过程中器物口沿及其整器因釉汁在高温下变稀薄而流淌,其产品有较重的脱口流淌现象,铜离子无法形成稳定的红色层,致使该部位釉面常呈无色状态并露出白胎底色。常造成器物秞表面不均匀的现象。而宣德,成化时期的红釉因配方与郎红的不同,在高温烧制的过程中极为稳定,不下垂,不流淌,仅在器口棱角部位露出一线底色,因其红白界线分明、宽度一致,极似药材中的灯草,故行内人名之曰灯草边。红釉质高温黏度系数不同,烧制后的结果也不一样,清代郎红因在高温中下垂流淌,无法做到器物在面上刻画纹饰,而永宣与成化红釉高温稳定性好,不下垂,器物烧造之前可在生面上随心所欲的剔刻纹饰,从而器物入窑一次烧成。形成宣德,成化时期的高温红面多有精美的剔刻纹饰,而康熙郎红器只能利用修足阻止红釉垂流,故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但层无法解决高温中流淌的技术难题,都只能是光素面,而清末民初仿康熙郎窑器则往往釉垂器底同匣钵粘连,从窑中烧成取出后必须敲去足底垂釉,而敲釉时往往伤及圈足,使之伤痕斑斑,这也是判别郎红器是真康熙还是后仿器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明代宣德成化朝高温铜红的技术神秘与复杂清代以后景德镇窑工至今无人能得以仿制
成化红釉微观的特征:
成化官窑器的烧造质地精良,色泽温润,在.器型.纹饰的创作上为明代各朝之上。尤其是成化彩器与红釉器.更成为各朝瓷器艺术之首,成化精美的薄胎器与半脱胎器的烧造更说明了在当时景德镇造瓷技术的高超水平,成化红釉是在承前宣德红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严格的釉方改良,及发展先进的烧造技术,,并彻底攻克解决了高温红釉在烧造过程中釉面随器流淌的难题,从而生产出了景德镇历史上颠峰的红釉精瓷,成化红瓷是继承和发展了明永宣朝创烧的高温红釉技术及工艺,在当时得到了成化宪宗皇帝及万贵妃的关怀,让成化皇帝的天才艺术在中华瓷业中发挥的淋漓尽致,,所以成化官窑瓷工艺要比历朝历代官瓷在造型上更加俊美,胎体更加纤薄,品质更加细腻,釉色更加莹润,其工艺堪称一绝,达到登峰造极的巅峰!
,成化高温红釉器因其工艺精湛,存世稀少而颇负盛名,它是采用生胚上釉剔刻精美的纹饰后,入窑经高温还原焰一次性烧造成。从景德镇珠山御窑窑址挖掘出的成化红釉留白龙碗及红秞留白残瓷来看,成化红釉器造型俊美,薄胎厚釉,釉层莹润如玉,无论在器型,釉色,胎质技术均比永宣器更高,其釉面如玉般温润的感觉,是成化朝以后任何朝代的红瓷技术都达不到的,
在显微镜下,微观中的成化红釉层由密如芝麻颗粒状的红点与多如繁星的气泡组成,正因为这种点状红造就了成化红秞瓷明显的独特特征,其与宣德玻璃相大气泡的红有明显的区别,成化红釉呈厚釉乳浊型,有失透感,釉层内气泡众多,层层叠叠,小气泡拥挤着大气泡,泡如鱼眼,鱼眼状的大气泡在数百年的自然沁嗜演变中,,多呈半透明状态,这些特性造成了秞面对光线的漫射,使之面犹如红玉般温润,油脂般细腻,宝石般艳丽,让人看了爱不释手,成化红秞秞面常见有色泡,破泡,土沁等自然老化现象,的乳浊型与永宣红釉的玻璃相釉及透明气泡有着明显的区别,成化点状红釉釉层与宣德玻璃相红相比更为均匀,色更为稳定,逆光均有较明显的桔皮纹现象。成化官窑瓷的拉胚工艺,相比宣德红瓷更为精致,胎土的淘炼技术更为高超,土中铁分子等杂质淘洗的更为干净,从而使成化官窑瓷的制造技术在瓷业历史上独树一帜。成化官窑瓷胎干净晶莹,糯性十足,整器与不存在火石红现象,修足工艺一丝不苟,用手摸之均如小儿肌肤,十分爽滑。由于成化红釉料配方复杂,制作工艺的精湛,烧造技术的高超,在当时只有官窑才能有研制烧造的能力,
成化红釉的纹饰特征:
成化红釉器多为外红内白施釉,内施白釉更使得成化红釉器显露出其特有的高贵个性,其白釉是成化特色的甜白釉种,红釉釉层极为稳定,色如重枣,美如宝石、多数琢器口沿处或棱角处有较淡的脱口白边(灯草口)现象,足圈内多施蛋青白釉,。这与成化斗彩和其它成化色釉器的足胎釉相同,但成化斗彩器内外壁施相同蛋青白釉,而红釉器多为内施乳白色的甜白釉,足底为蛋青白秞,成化红釉器的装饰多为红釉剔花填白工艺,留白下有精细的暗刻纹整器红白相间,纹饰剔刻精致,极显尊贵华丽,成化朝的红釉器因为宫廷御用礼器或观赏器,其器釉面剔描多为龙.凤、麒麟、牡丹等纹饰,象征着统治阶级富贵,权力,尊严,
成化红瓷不见刻画人物,其中扭头五爪龙.如意三尾凤是成化御窑瓷上的特有纹饰,其制作工艺极为精细,宪宗皇帝朱见深是明代历朝中的一位艺术造诣颇高的皇权统治者,在他的亲旨督办下,景德镇官窑生产技术出现了飞跃的发展,在历史上达到登峰造极的斗彩瓷及红釉精品瓷,都集结了成化皇帝的艺术真谛.成化红釉器多为宫中的礼器和陈设器,因其制作工艺复杂,成品率极低,制造成本高昂,每批烧造产量极少.成化末年,宪宗皇帝驾崩,由于先皇的奢侈挥霍,国库空虚,明孝宗弘治帝即位就颁布了裁饶州烧造官,停工役,罢内官烧造瓷器的皇令,(明史,孝宗记),耗资巨大的成化斗彩与成化红釉器的生产嘎然而止,从此登峰造极的成化斗彩瓷及成化高温红釉瓷走向了历史性的没落。明弘治年后因朝廷及社会条件的限制,高温红釉烧造技术走向黑暗,致使明嘉靖年后,烧造高温红釉的技术失传,明中后期再也无法烧造出工艺高超的高温红釉器。取而代之的是明嘉靖万历的低温铁红釉工艺,清代督陶官郎廷极恢复烧造的郎窑红技术也望尘莫及,再也无法与成化红技术比肩!
成化红釉留白(填白)工艺的特征,
成化高温红釉留白工艺是继承了宣德时期创烧,特有的红釉瓷器烧造技术,它是指在红釉生胚器釉面上剔刻出精美的纹饰,然后在剔空的纹饰中填描上白色的高温釉料,入窑经高温(1280度以上),一次性烧造成功的红釉成品瓷,其工艺特点是红釉剔刻描白后在高温下不流淌,留白(填白)纹饰精细清晰,釉面温润如玉,两色间辉映相趣,富贵华丽,同时期创烧的还有高温蓝釉留白工艺,其填白釉料明显不同于胎釉,其特征为白如乳,润如玉,给人一种的感觉,有人说是釉料中加入了动物骨料所致.从收藏到的成化红釉器来看,器型有多种多样,有不到三公分的小杯,也有60公分高的大器!著名的卧足杯是代表,其外观与斗彩鸡缸杯相同,做工精湛,胎体最薄处只有0.3公分,几乎成为脱胎器,在如此之薄的胎体上还剔刻精美的龙凤纹饰,这种工艺肯定是绝类超凡的,"成化无大器"这是前辈大师说的话,但是他们那个年代还正是中华大地沉睡的年代,古人藏于地下的珍宝,战争让前辈大师们无缘看到,今天中华大地处在轰轰烈烈的基础建设中,而今三十年生产建设的动土量大于清代近三百年的总和!出土了无数的珍宝,这些让现代人叹为观止的珍宝足可让九泉下的大师们感慨,华夏先人智慧的伟大!
  凡是懂得烧造高温红釉瓷的人都知道,由于铜离子在高温中很活跃,而且釉料在高温中会变稀,从而产生随器流淌下坠的缺陷,不能在器物上随心所欲的剔刻描绘纹饰,所以明代永宣至成化朝的红釉留白工艺,其独特的工艺技术,无与伦比的精妙之处就在于红釉在高温中不淌不坠,釉色稳定,让精美的剔刻纹饰在整器釉面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这种工艺直至明代弘治朝招至孝宗皇帝的砍伐而导致失传,其复杂的工艺技术至今再也无人能得以恢复,清朝朗窑以后生产的高温红釉器均无剔刻填白纹饰工艺出现,因为后人根本无法解决红釉在高温中流淌的关键难题,清代著名的朗红,祭红,钧红等高温红釉因釉料在高温中有流淌下坠的缺陷,且发色不稳定,从而也不例外的无一红釉留白工艺成品出现!现代人也更无法仿制!.
成化红釉落款的特征:
成化红釉器落款多为双线方框六字楷书款,极少见双圈六字款,偶有天字款,不见隶书款,器足圈内均施蛋清白釉,其书写青料早期为苏料混合青,青料深沉,聚处有斑中后期为平等青,淡雅俊秀,字体起笔多用藏峰,住笔多用回峰,笔道粗,字体肥,柔中含有刚劲,格外显得圆拙有力,成化器中少有纤细的笔峰。(灜洲).纤细笔峰的落款多为后期攀临,落款青料发色沉艳,在放大镜下看有一层浓淡的云感,青料中的气泡密集如珠,形成字体有下沉的特征。成化官窑中的御用器每批产量不大,每窑的产品均由特定书款之人写款,字体规范,排列之整齐几乎可用尺衡量,而其书法严谨的特征均由宫廷机构特定,笔法由师徙相传,所以成化器落款的书写方式,二十几年来笔法虽有不同,但其书法特征与韵味均不离其中。嘉、万、康、雍期仿成化器落款虽然在调配颜色,年款及写法上很近似,但微观上总有差异,嘉万笔粗字体随意,青花入骨,康雍字体纤细规整,但字体的书写笔法上的藏峰与回峰与成化字体特征是有明显区别的:后仿之款多为纤细, 新仿者青料漂浮,并有电脑移植之嫌,总之成化官窑款的笔体是无法模仿乱真的。(孙瀛洲语)

                                    金贝写于广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