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刘在平
刘在平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20,395
  • 关注人气:24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湛兮似若存:道家本体与理念论

(2020-04-20 09:42:40)
标签:

老子

道家哲学

理念

柏拉图

不言之教

分类: 思径通幽

湛兮似若存:道家本体与理念论

 湛兮似若存:道家本体与理念论


借助于时间、借助于数学、借助于形式,西方哲学在理念本体的道路上走得很远,影响很大。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康德、黑格尔,形成了一种“传统”。凭着著名的“洞穴比喻”,柏拉图宣称理念并非人的大脑抽象概括出来的,那只是各种存在者的展现,而理念是事物的原型,万事万物都是根据这些原型而产生或创造出来的。所以,不是从事物中抽象出理念,而是理念决定了事物,世间万事万物不过是像洞穴中的影子一样,是对于原型的模仿。

看起来,柏拉图的理念本体论,与老子的道,颇有相像、相通之处,万事万物都是被创造者;而理念是创造者,理念是本体,是“母本”。但是,道家哲学本体论与柏拉图的理念是有重要区别的。

道无名,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道不是概念,不是理念。道家哲学无疑是包含了理性思维和概念思维的,但决不认为世界本原本身是理念形态的由道而产生的、人们可以从悟道中总结出来的事物的具体规律或价值原则是可以有名的,但是道本身无名。“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万物之母。这说明,在道家眼里,本体更加根本。恒常的、绝对的道,是一种深刻的抽象,而概念不过是人们赋予这种抽象的一种抽象表述。本体既然是天地之根、万物之宗,就不可能像人们可以轻易描述和把握的具体规律或价值原则那样“有名”。

同时,道是无形的,这与被称为“原型”的理念,又一次构成重要区别。虽然柏拉图的理念本身并不是直接地指具体有形的物体,但是,在一切物质的形体中都模仿了理念的框架和形式。所以,理念是有形的,是一种秩序的框架。因为物体的可感知的形式与形态,都是“阳光的影子”,是“阳光”的投影,柏拉图著名的“洞穴比喻”,省东地说明了这一点。而道是无形的,“致虚极,守静笃”一切可感知的事物,无论是乾坤万象,还是细尘微粒,无论是高山峡谷,还是江河湖海,无论是丛林花草,还是飞禽走兽,与道之间都没有直接的形式模仿的关系,而是在道的作用下自宾自化。正像老子所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稀;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不仅不可感知,而且也不可由概念来把握——“绳绳不可名”。当然,也不可以各种度量衡来衡量、不可以柏拉图所看重的数学公式来解释。“其上不曒”——没有柏拉图所说的“阳光”;“其下不昧”——没有柏拉图所说的投影。

道和理念的这种不同是十分明显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其中隐含着更为重要的区别:理念是精神的有形,道是系统的无形;理念是精神性的“实体”,道是精神与物质对立统一的系统性的“本体”(亚里士多德对于实体和本体的划分,是相当重要的);理念与现象的关系,是投影和模仿的关系,道与现象的关系,是结构作用下万物自宾自化的关系。

再者,道是无为的。道绝不是高高在上的、供万物模仿的理念,绝不是具有框架形态或“模本”、“原型”、“楷模”形态的理念,也不会像理念一样作出规定或实行教化。道,默默无闻地、自然而然地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蕴含于一切运动变化之内,而不是高居于一切事物之上。“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所谓“无为”,表现在没有宰执的地位、没有规定的格式、没有人格的意志、没有教化的权威。“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万物恃之以生而弗辞;成功遂事而弗名有;衣被万物而弗为主。”

理念的世界与现象的世界是脱离的,而道的世界与现象世界是统一的。或者可以说,柏拉图的理念,是系统的纲领或模型,是先于系统、高于系统的绝对规定。在这一点上,西方哲学有着悠久而顽强的传统。从柏拉图的理念开始,到亚里士多德的“存在”,再到康德的“先验理念”,后来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的“绝对理性”,都是在这样一个传统中不断延续。直到一百多年前的胡塞尔,依然宣称欧洲哲学在“先验——超越”这条路上走得还不够远。这种传统一直在超越现象界,一直在追求“更高一层”的有序的根据和“纯粹的形式”。而道,作为世界的本原,是系统自身的功能,在形态上与系统浑然一体,而在过程上与系统运行并行不悖,并且与系统的发展变化永不脱离。正如老子所说:“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意思是掩藏锋芒,化解冲突纷乱,中和光辉,与万物浑然一体。但道的精髓却深刻地发挥作用。道,是一种内在的总规律,在事物自宾自化的变化之中以常道而实现自我的完善,永远在结构的重组优化当中深刻而内在地发挥作用,却从不以自身的显形而成为主宰、主导,也就是永远不会以一种框架宣称自己已然定型。一旦定型、一旦成为楷模,便是与发展变化的脱离,那就成为局部的、阶段的、因而也是短暂的“非常道”。正因为不定型、不宣称自己是主宰、不以楷模或高于系统、脱离变化而自居,所以才永恒,才长久,才是常道。故而老子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这里所谓“以其不自生也”,包含了不以成型、成熟、有巨大成果而自居。老子的另一段话进一步加强了这种思想:“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总之,道家哲学寻求的本体,与西方哲学中“理型”、“绝对命令”、“绝对理念”的精神理念截然不同。道,是系统中的、并无名、无形、无为而深刻蕴含于系统发展变化中的总规律的必然。本体一旦成型,一旦高居于系统之上,一旦脱离万物自宾自化的变化发展或系统运作,一旦被宣称为被认识、被掌握、威力无穷、高于并规定、指导现象的理念,就会停滞,就会衰老,就会蜕化,就不会充满生机、长久永恒地发挥作用,就不再是常道。其实,对于人们的认识,也是如此,所以老子反对宣称已知,反对所谓懂得了、把握了、说清楚了道。这其中,包含了极为深刻的、对今天人类具有重要启发意义的哲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