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是否优秀,就看他提问的能力
文/剑圣喵大师
本文系作者授权“清南”发布
>>>01<<<</span>
有位妈妈微信问我,自己的女儿上幼儿园后,老听到她说
“妈妈,他们说XX同学很漂亮,我不漂亮。”
“妈妈,XX同学聪明什么都会,我不会,我笨。”
这位妈妈很担心,她从孩子的言语和表情上能看出,女儿对自己有很深的否定。而自己也是个骨子里特别自卑的人,为此受了很多苦,她害怕女儿也变得自卑,但她又不知道该如何劝女儿。
其实这个问题,很多家长问过我,大部分时候她们是这么回答的。
“孩子,你很漂亮(聪明)的,别听他们乱说!”
这样的家长没高清自信心的本质:一个人自卑还是自信,关键不在于他是否拥有某种东西,而在于他“认为”自己是否拥有某种东西,即一个人自卑还是自信,不依赖于具体事实,而依赖于他的主观体验。
女儿在学校“体验”到了“不漂亮/不聪明”的感觉,此时你否定她的感受,她是不会相信的。
除非你有办法重新把她置于一个新的评价环境,而这个评价环境还得是正面的,比如让一群亲朋好友夸她。但这毕竟是虚假情景,女儿很容易发现破绽,这会加重她的自卑。
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冒名顶替综合症””(Impostor Syndrome),它指的是有些人会刻意忽视自己的优势,把自己置身于被动弱势的状态。因此他们往往会因为自信心不足,而丧失重要的人生机遇。
所以,上面否定式的回答,女儿是很难相信的。
还有家长会这么回答。
“孩子,无论别人怎么样,你都是我心中最漂亮/最聪明的女儿。”
这个回答就更糟糕了,家长可能觉得这个回答显得亲情爆棚,实际上它暗示了女儿一个事实,那就是:“女儿,你确实不漂亮/不聪明,但妈妈不在乎。”
女儿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多少是持怀疑态度的,这句话可能会让她坚信起来。
此时该采用提问技巧来帮助女儿。
“女儿,你很善于观察周围人,那你告诉我,我们有什么东西是XX同学没有的?”
母亲照我的方式做了以后,女儿回答。
“我觉得我的蝴蝶结比她们漂亮。”
此时,妈妈不妨接。
“是啊,有人喜欢他们,但也有人喜欢你的蝴蝶结啊!”
万一女儿要是回答:我不知道,我觉得没有!
妈妈可以说:“女儿,那看来我们的观察还缺着重要一块,我们一起把它找出来怎么样?”
在自信这件事上,来自别人的发现,是很难生出感动的。正因为发现的是自己,思考的也是自己。我们才能获得“恍然大悟”的积极情绪体验,这样才能收获自信。
而好的提问,则是引发这一切的契机。懂得这个技巧的父母,无疑是优秀的。
人要学会做一个恰当的提问者,当他在寻找答案的时候,答案也在寻找他。
>>>02<<<</span>
大学念书时,我曾经作为志愿者,接待了一位日本心理专家到我校演讲。
演讲完后,这位心理学家告诉我,他对我校学生的学习态度感到失望。
我惊讶地问:为什么?
他说:你知道他们问了我什么问题吗?
自由提问环节,有人问:国内某高校起名真维斯楼,你如何看?
专家回答:他不知道这个事。其实他知道,但他觉得这个事和演讲内容无关,离题万里。
还有人问:作为日本的学者,他如何评价中国的心理学研究?
也许这位同学没有什么恶意,但专家认为,同学可能想通过这个提问,抓到他言辞中的漏洞成为把柄,于是他只回答了一些客套话。
此外,很多提问者没理解专家的意思就迫不及待提出下一个问题,这也很尴尬。
专家告诉我,中国学生很容易混淆“提问”和“发言”是两种不同的状态。
我很惭愧,我觉得上述的问题,如果换了我,我也可能提这样的问题。
我很感激这位学者,他让我知道了,正是提问的差距,将优秀的人与平庸的人区分开来。
好的提问不仅能增强人际关系,还能让对方清晰了解到你的关注点和思考模式,最重要的是这种展现是对等的,能跨越“老师与学生”、“领导与下属”、“偶像和粉丝”等阶层差,带来的人际隔离,使两个地位不同的人能够对等。
日本专家还告诉我,日本的学习模式更重视讨论,而教授们总是很青睐那些会向他们提出优质问题的学生,并用此作用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
他有句话我终身牢记。
如果向人提问,提得又是好问题,那么找到答案的正是提出问题的人。
>>>03<<<</span>
优质提问,是一种很好的情绪价值,能快速获得别人的好感。
我曾经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去健身,在参加一个街舞课程时,遇到了一位女神级的游老师。游老师跳起来又性感又充满活力,我们六个人都被她迷住了。
有一天游老师发了个朋友圈,说为了这份工作,她加了好多不认识的人,有点害怕。
A同学评论:为了有认识的机会能够发展一下。
B同学评论:别怕别怕,我会保护你的。
C同学评论:没事的,学生中也有好人,比如我。
我清楚地看到,游老师没有回他们任何一个,游老师只回了坤哥。
坤哥是我朋友中人缘特别好的人,这和他会说话是很有关系的。
坤哥评论:难道你和我一样,是那种有轻微朋友圈洁癖的人吗?
游老师回:好担心,需要看心理医生吗?
ABC小伙伴的评论属于典型的直男癌,这种评论的最大错误就在于,没有考虑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充满了“某种想讨好对方”、“拼命展现自己优越性”的以自己为轴心的思考方式。
尤其在游女神明显表态自己有不安全感时,这种评论会让人觉得“他们想从我身上获得什么!”
显然,坤哥的提问法则充满了对女神的关注,还表现了一种相似的亲近。
有一天,游老师又发朋友圈,说自己的钥匙丢了,在外面被锁了好长时间。
A同学:你一个人住?没男朋友吗?
B同学:难道你没想过用指纹锁就行了吗?
C同学:难道你平常都不收拾房间的吗?
我觉得女神没把他三个拉黑,已经是莫大的仁慈了。
ABC同学这次都使用了提问法,可惜他们的提问法属于劣质提问法。
“你一个人住?没男朋友吗?”
我知道,A同学确实很关心这个。但这个提问显得强加价值观给别人。女神心想:我就是想一个人住,就是没男朋友,怎么,碍着你了?
至于BC同学,则是一种迷之优越感,此时会让人感到反感,传达出一种否定对方的信息,属于别人不乐意回答的问题。
坤哥评论:没关系,这段时间你又为都市夜景增色不少,不是吗?
游老师回了几个哭脸。
我觉得坤哥的评论是很好的,运用幽默的方式降低了别人对丢失钥匙的自责,是一种好的情绪价值提供方式。
>>>04<<<</span>
纽约州联合学院的克里斯托弗.查布里斯教授和伊利诺伊大学的丹尼尔.西蒙斯教授一起进行一个关于选择性注意力的实验,他们发现人的意识是可以被提问控制的。一旦提问改变,具体可见的事物也会发生变化。
人之所以看不见猩猩,不是视力出了问题,而是之前的提问限制了观众的注意范围,他们发现超过50%的人,看不到黑猩猩的存在。
其实我们也发现,在很多网站上,提问者在评价某件人和事时,提问本身带有暗示性恶意的话,回答中也会充满攻击性。
这就是提问的力量。
但提问不仅仅提问这个世界,更多的是提问自己。
人生质量取决于提问质量。只要我们愿意提问,便立即有了答案。不同的言说方式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人人都有问题意识,不同的是有强弱之分。问题意识较弱的人,通常是发发牢骚,或者干脆闭口不语,很少提出建设性的问题。 问题意识较强的人,经常主动进行提问,努力进行工作改善。
所以,一个优秀的头脑,首先要学会提问。
我建议,要不断向这个世界提问,最终拯救你的不是诸君所寻求的答案,因为根本不存在这个答案。拯救你的,是你对未来永远充满憧憬的决心。
来源公号:剑圣喵大师(ID:swordpain)
作者简介:剑圣喵大师,高校心理学教师,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青年学术带头人,省心理指导委员会理事,著有《优秀的人,从来不会输给情绪》。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70926/15064096938415.jpg
http://mp.weixin.qq.com/s/nhc0qbL-w3zfMV02yWtc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