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清南听稿
清南听稿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195,756
  • 关注人气:14,61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做了这么多,还不是为了你”|在亲密关系中,你为什么总是在牺牲?

(2016-08-29 15:26:23)

“我做了这么多,还不是为了你”|在亲密关系中,你为什么总是在牺牲?

/魏湘

本文系作者授权“清南”发布。

 

在追不同国家电视剧的时候,我慢慢总结出剧中对于亲密关系模式的勾画特点:

 

美剧中对于爱情最为直接,爱或不爱都会简单,虽然有时也纠结。比如《傲骨贤妻》里的艾希利亚,她和老公或是威尔的爱情,都更自由。无论如何都会更多的尊重自己内心的想法,爱就爱了,不爱就结束了。

        

韩剧的爱情典型的就是一个王子旁边是个不着调的姑娘左晃右晃,或者一个高冷的姑娘身边围绕着一个或几个逗逼,或者混不吝的男孩子,然后左右纠缠。

 

再反看我们中国的情感剧,总会有些沉重的感觉。我为了你牺牲自己,但你又不知道,于是我们就相互虐。虽然最后通常都是那个最无辜的,牺牲自己最多的人有好报,但在错综复杂的关系里,我们总要绕来绕去,只为对方能了解“我”的心意。

 

我在想,为何我们的电视剧如此去设计情节?可能这也是很满足我们一直以来的自恋感,那就是因为你,我才如此,但我更伟大”。     

 

我如此对你,你永远都欠我的

 

记得前段时间我无意中看了几眼老妈热衷的《亲爱的翻译官》:女主角病重却一定要瞒着男主角,宁可自己受苦,直到男主角知道了追过来,但依然充斥着怀疑与愧疚感。

 

还有另一部挺有趣的《好先生》,剧中的陆远宁可自己没钱还贷款,不得不进监狱,让自己好友照顾女朋友,消失了若干年,他的说法是“为了她好”。这一句“为了对方好”,抵掉了所有的埋怨,并且自己还居于道德制高点的位置上。       

 

这反映了是我们中国人从原来到现在的情感生活的面貌。那就是,通过牺牲,来证明自己的情感是真挚的。这很辛苦,很虐,但也吸引我们足够的关注。

 

回到《翻译官》里,女人生病了隐瞒男朋友,因为她要隐忍。《好先生》陆远宁愿自己受委屈,也要隐瞒女朋友,因为他要面子,还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个男人。揭开这些面具,我们能看到什么?我想是真实自体的虚弱感。(自体,是指你思想世界中的自己——编者注)

 

当一个人无法面对自己的虚弱时,TA就把这部分无价值感投射给对方。看上去是为对方好,实际上对自己极大的嫌弃,也就是内心里那种“我不值得你对我这么好”的观念在慢慢地发酵。同样,他们也把决定权投给了对方,“我如此对你,你永远都欠我的”。

 

这样的电视剧会很受欢迎,可能确实符合了很多人的内心,因为多少人心里都觉得自己委屈啊!可以预想,这个委屈中包含着多少纠缠与恨意在呢?


我们为何要在关系中牺牲?

 

但是,我们的内心情结里为何有如此多深重的情感?这或许和我们的历史发展相关:从农业社会群居,人多更有优势,到走向个人的独立个体。在这样的过程里,我们内心里对于联结和亲密格外地重视,在亲密关系里宁可牺牲也不愿放弃,这就是“在一起的纠缠”。    

 

只是为何一定要牺牲呢?可能我们的集体潜意识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假设就是:如果我没有牺牲,你还会爱我吗?”这是一个听上去很忧伤的问题。但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这也可能反映了一个人与母亲的关系是多么纠结。

 

在我们的婴儿阶段,当我们无法确认自己是谁的时候,我们和母亲紧密地共生在一起。母亲微笑,孩子也会高兴。母亲生气,孩子会不高兴。慢慢地,孩子开始会从绝对依赖过渡到相对依赖,会逐渐发展出适合与母亲相处的方式,比如如何令妈妈高兴?如何让妈妈注意到自己等等。

 

而在无法有自己存在感的母亲身边,孩子可能学得最多的就是用各类扭曲的方式来传达自己,比如牺牲。也就是说,我为了别人,才可以有我的存在”,这是一种低到尘埃的价值感,但又是一种强迫他人注意的控制力。同样,这是可以引起孩子或者周围人愧疚感的最有力的吸引方式。

 

自我牺牲的动力与结果

 

究其根本,“牺牲”这种方式下面所隐藏的是一个人深深的无力与匮乏,于是你需要去其他人那里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这也是一种连接方式。一个人从两岁起就需要分离个体化(指个体脱离原本所依赖的家庭而形成自己独立个性心理的过程——编者注),但在很多家庭中,有了孩子之后,妻子便会把所有注意力转向孩子时,父亲受不了被忽略,而选择远离。母亲和孩子越来越关系粘腻,父亲也懒得进入家庭系统发挥作用,这也进一步鼓励了母亲和孩子牵连的关系。

 

当孩子想分离时,母亲此前的牺牲会令孩子充满愧疚感而无法分开。在这个孩子之后的新的关系中,他所最擅长——或者说从之前的经验中所习得的连接方式就是“牺牲”——通过牺牲来完成连接。

 

但这里又出现了新的矛盾。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牺牲”的结果是付出者更加痛苦,“不公平”情绪越积越多。因为在牺牲者眼里,他人都成为“亏欠者”。

 

所以我们需要理解的是:在亲密关系里的“牺牲”背后,潜藏着巨大的自我“需求”:他期待的是他人能看到他在牺牲,能怜惜他,能用情感的方式回报他,能真正地看到他不得不通过“牺牲”来获取这种“联结”的不容易。

 

可是,关系里的另一方经常会用抗拒的方式来回应牺牲方。因为在接受付出时,他的内心也会潜藏着愧疚感。该如何应对呢?常见的,就是用更多地索取,来回避自己内心所不愿面对的“不平衡与内疚感”。

 

除了牺牲,我们还可以做什么?

 

牺牲抑或分离,是每个人在情感关系里都可选择的答案,纠缠还是选择放弃,自然也可是备选。

 

只是,在高度习惯性地运转中,每个人是否可以停下来思考一个问题——“你是否愿意作为自己生命的主体放弃他人欲望的期待,施虐与受虐的需求,重新理解你与世界的关系呢?”

你是谁?你的价值究竟由谁决定?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来源邀稿:魏湘

作者简介:魏湘,简单心理认证咨询师。

公众号:简单心理(janelee1231)“我做了这么多,还不是为了你”|在亲密关系中,你为什么总是在牺牲?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zA0MzczMg==&mid=2653656322&idx=1&sn=ece37a57e69bef0c136f5a42e639ddfc&scene=1&srcid=0826UX78h3N0h09IrGcn9UDM#rd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