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言虎
王言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33,767
  • 关注人气:43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微信泄露用户位置被辟谣,但网民隐私仍需守护

(2019-12-03 14:43:06)
近日,有消息称,在微信发照片时选择“发送原图”,有可能会泄露拍摄时的位置信息。如果这些敏感信息被不法分子拿到,可能会进行一些诈骗。

随后,腾讯微信团队对此进行了回应,总结起来有两点:第一,不论你用微信还是短信、邮件等其他通讯工具,只要发送的是原图,就会附带位置、时间等信息,这是智能手机手机设备带来的问题,而不是微信这款app的问题;第二,在微信发朋友圈,不管发的是不是原图,都不会泄露位置、时间等信息,因为朋友圈发送的照片都经过系统自动压缩过的。总而言之,通过微信传图或发朋友圈,不会因为微信而泄露隐私。

微信的这个回应是可信的,因为智能手机拍摄的照片,确实自带时间与位置等信息。这个信息会随着原图一直存在。让微信来背“隐私”泄露的锅的确不妥。

借由此事,我们不妨澄清一个误区:很多人一提到信息泄露,就直指装在手机上的APP,其实智能手机中,能够采集用户信息的,一个是APP,另一个是手机系统自带的拍摄、录音等功能。如果说用户信息有可能被泄露的话,这两者的可能性都不能排除。这次所谓微信泄露个人信息的谣传之所以让很多人信以为真,恐怕与上述认知偏差无不关系。

但是——重要的往往就是这个“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此事就没有进一步思考的价值。谣言之所以能够传播,是因为现实有着丰沃的土壤。不少人相信微信泄露用户位置,是因为发生过太多手机APP泄露隐私的案例。事实上,微信也不是没有过泄露用户隐私的嫌疑,比如此前微信推出的评论区留言好友可见功能,就被很多人批评侵犯了用户隐私。批评声中,微信将这一功能悄悄下线。

那么,轻信谣言背后的隐私焦虑,就该得到严肃审视。众所周知,人类生活已经进入数字时代,每个互联网用户,某种程度上都是一个数据集束。而这些数据,构成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基石。与其说互联网的生意是流量的生意,不如说是数据的生意。

比如前段时间刷屏的变脸应用“ZAO”APP,用户上传人脸数据时,这款APP的授权协议中明确规定,某些相关方在“全球范围内完全免费、不可撤销、永久、可转授权和可再许可的权利”。用户在使用这款软件享受换脸带来的乐趣时,实际上是让渡了两类数据:一是作为流量的用户个体本身;另外是人脸信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ZAO在满足个性化服务的背后,从商业的逻辑而言,不可能永久沉淀,而是会谋求商业利益。但恰恰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最敏感的脸部信息可能成为交易标的物。

一些人说,关于隐私保护,我国已有相对严密的法律体系,比如《网络安全法》、《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等,都对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做了严格限定,所以不必太担心个人隐私的泄露。但需要看到的是,相对于法律的惩罚,滥用隐私数据给一些公司带来的价值,九牛一毛。海量的数据对互联网公司进行精准营销、诈骗或者获取融资,都有着最直接的价值,巨大的利益诱惑之下,盗取个人隐私就成一些公司的天然使命。

更可怕的是,不论是对巨头互联网公司,还是对一些初创公司,这隐然有成为他们价值观的趋势。比如去年某国内互联网巨头老板称,中国人愿意用隐私换取便利;而初创公司,除了ZAO,在社交、互联网众筹以及网贷等领域,都有一些公司出现过泄露隐私的问题,国人面临的隐私环境着实凶险。

恰恰是在这种环境下,一部分国人开始对个人隐私变得异常敏感,这归功于媒体的报道,也可能来自惨痛经历的“教育”。所以,当他们看到“微信泄露用户位置”的时候,下意识绷紧神经,趋利避害的本性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这次讹传,虽然是一场“茶杯里的风暴”,但由此触及的隐私话题,却不宜轻轻放过。这也对所有相关企业提出要求:只有恪守向善价值,尊重用户隐私边界,才能建立真正的商业伦理,基业长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