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四川成都邛崃平乐李家大院》之一.追根溯源话李家

(2012-07-13 07:34:37)
标签:

文化

http://www.qionglai.com/tp/plgz/plgz18.jpg

 

前言

 

李家大院哪里寻?平乐再向西北行。

十七公里转瞬到,沿途风光爽精神。

追根溯源话李家,主人洪楷留美名。

欲问古宅怎么样?川西最大民居群。

走马观花能无憾?难品科学与人文。

保护大院有何策?周边美景如何品?

走进李家莫着急,请君细看我全文!

 

 

很幸运,网友“道法自然”从李家十五代传人李显书、李显寿、李显皋、李显福、李显棋、李显喜和十六代传人李秉松、李秉勤、李秉轩、李秉全处得到了记录他们祖先历史的《传家宝》、《李氏宗谱》、《李家大院》、《中国气质大宅第等书籍,得到了李家大院的创建者李洪楷的碑文,得到了他们祖传记忆下来资料。在此基础上写成《走进李家大院》系列文章,让我们有机会通过李家历史,认识这座百年古宅及其创建者李洪楷;了解李家大院的科学价值和人文精神;了解李家大院周边的美妙风光;增长见识,丰富人生。

 

一、追根溯源话李家

 

据1989年4月5日清明节李家祭祖时编写《李氏宗谱》记载:李家大院始祖原系浙江宁波武陵人氏,始祖尹朝佐是明朝万历(1572-1620年在位)进士出身,曾先后任职山东曹州、单县知县、知府,爱民勤政,其妻贤德,膝下五子,四子均为武举出身。长子李廷帮身任贵州守备(守一城一堡者为守备。统兵千人),青莲教(青莲教源于明嘉靖年到万历年间,在浙江处州府缙云县流传的一支秘密教门,当时称为无为教,此处距尹朝佐、尹廷帮老家不远)反明时,遭兵部尚书妄奏“通匪”,万历下旨满门抄斩。尹朝佐闻讯,遂遣人命其子各自逃生,老五尹廷柱在任未走,余下三弟兄各带银400两趁夜潜逃。好不容易,来到当时四川巫山地界,为了保存尹家血脉,兄弟三人决定更名,然后就分头隐居。相传,分手前,兄弟三人相约,那天晚上走到哪里,睡在哪棵树下,次日起来后就跟着这颗树姓;于是,那天晚上兄弟三人露宿于一颗树下;次日醒来以后,发现这是一棵李子树,于是就决定以树为姓,改尹为李;同时,为了庆幸自己兄弟三人能在在此次劫难中幸存下来,便决定以“存”为排行,立下了三十代排行,以便日后血脉相认。该书记载的李家三十代排行如下:

存洪成福国,永顺全金开,

映居嘉绍显,秉政登玉阶,

品兆方树贵,联庭庆德财。

 

此后,兄弟三人各人按事先约定的大致方向,带着新立的三十代排行后分别隐居。老二改名为李存忠,隐居洪雅县火纸街,老四隐居南充县。

 

老三尹廷伸更名为李存辉(1540—1616年),隐居邛崃平乐李家河,娶妻杨氏。夫妻二人无子,故抚养邛崃北门外尹拐角梓潼宫上首坝尹天锡之子为继子,改名为李洪。

 

从李存辉出身1540年到万历皇帝上台的1572年,其间达三十二年;从这两个时间对比看,李存辉逃到四川时候至少是三十多岁。李存辉所过继的李洪,系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年)退休之后客居邛崃的明朝前官员尹伯池之后。据1989年清明节《李氏宗谱》记载,尹伯池落业邛崃城北尹拐角梓潼宫上首坝。李存辉和尹伯池之间年龄相差多达100余年,因此,李洪大致属于尹伯池在邛崃的第六、七代;照此推算,今天李家大院的李家人中的“显”、“秉”字辈大约属尹伯池的二十一、二代子孙。

 

据1989年《李氏宗谱》记载,尹伯池的情况是:尹家之祖原系湖广黄州麻城县桦溪林。尹伯池系武举出身,初任千总之职,后升守备、都司、右棘参将,血台侯,最后官任至四川省南正台。他为官清正,在其为官的二十余间,国家太平无事。他告老致任未归故里,于明朝明宪宗成化年间落业邛崃北门外尹拐角梓潼宫上首坝。为了便于理解,我把本段中涉及官职的介绍如下:

 

    守备:守一城一堡的统兵官,手下有兵士1000人左右;都司:明朝地方军事指挥机关,掌兵5000人;右棘参将:棘,即戟门,古代帝王宿处门口武士执戟或插戟于地守卫,称棘门;参将,明代镇守边去的统兵官,是武将中的第8级和第9级;台官,官名。汉代以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后世因此又称尚书或御史为台官;尹伯池之四川南正台,即为管理四川南部的尚书或御史。由于明朝无“尚书”一职务,所以尹伯池当为“御史”,御史,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

 

从李显皋提供的道光十九年版刻的《传家宝》一书看,李家祖先中第一个有确切生卒年龄记载的是李家的第五代祖李国品。该书记载,李国品生于顺治己丑年(1649年),亡于康熙己亥年(1719年)。根据1989年《李氏宗谱》看,李国品是李家第三代传人李成龙之孙。从历史常识看,正常情况下,人大约四十岁左右才有孙子。就此可以推知,1649年李国品出身的时候时候,李成龙约四十多岁;而张献忠剿四川的1643年到1646年,李成龙约三十五左右,而他父亲李洪约五十五岁,由此进一步推知李洪大约生于1590年前后。从《李氏宗谱》看,李存辉生于1540年,李洪出身的时候,李存辉大约五十岁。从一般传统来看,继子当是小孩年幼尤其十岁左右的时候,由此可以推算出,李存辉大约在1600年前后过继尹天锡之子为继子,后改为李洪,而这个时候的李存辉大约60岁左右。从常识来看,到这个时候的李存辉夫妻要是没有生育能力的话,那么恐怕就不会再生育了,年事已高的李存辉夫妻为了养老送终而过继李洪则再正常不过。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李存辉夫妻生育有女儿,但是根据传统的观念,血脉传承应该是男孩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把尹天锡的孩子招为女婿,同时让其改为姓李,这样可谓两全其美。这种情况,在我小时候就看到和听到过地方上有人就是这样来传承血脉的。应该说这也算是一种民俗文化吧。

 

或许出于同是武举出身相同经历的考虑,或许出于同是姓尹的子孙血脉身份的理念,李存辉决定过继尹天锡之后为子。由于知道自己无后,在邛崃平乐的李氏子孙实为邛崃北门尹氏子孙,为了怕后代不知这一事实而误结婚姻的错误情况发生,所以他就留下规矩:平乐李家河李氏子孙不许和邛崃其他地方的尹姓子孙通婚,也就是邛崃和平乐民间流传“尹李不通婚”说法的由来。

 

这期间,发生了一件足以影响李家子孙思维的一件事就是明末农民战争末期的“张献忠剿四川”。张部于1643年8月攻陷成都。大约在1644年左右,张献忠剿四川的战争打到邛崃,为了尽快消灭异己,张部如遇守城军民顽强,则宣称“剿城内,不剿城外”,由此导致民众蜂拥而出,而张部则由此很快得到该城池;此后,张部为了减少围剿时间又称“剿城外,不剿城内”,于是城外之人,不分是否在城里有家,又蜂拥入城。每当这个时候,张部就来个闭门开刀问斩。

 

李洪、李成龙父子二人和众多人一样当然不知是计,于是特地从平乐等地赶到邛崃城里求生,殊不知,众人此举正中张部下怀。众人自然不甘束手就擒,于是纷纷以肉体之身与张部相搏。混战中,李洪战死,李成龙虽奋力打败张部,然终因寡不敌众被俘获,被带往成都交张献忠处罚。张献忠见其勇敢有加,欲收为部将,李成龙不甘与与敌伴,故借机脱身逃回邛崃,准备搬运父亲尸体回平乐安葬。由于敌人为了邀功请赏而割去了其中不少尸体的耳朵和头颅,加之城里尸体堆积如山,要寻找父亲的尸体也不是容易之事。最终,凭一条拴在父亲腰间上的丝带作为凭证,李成龙在今天邛崃的文君井内找到父亲尸体的躯干;运回平乐后,葬于平乐红豆漕灯盏窝,这就是很多平乐老年人听说过的“无头坟”。此坟位于今天平乐西北约2公里的一处山坡上。

 

张献忠政权灭亡后,邛崃社会渐渐安定下来,李氏后裔得以安居乐业。历经青莲教事件和张献忠剿四川事件之后,李家三代祖李成龙因见政治无常,难以把握,不甘子孙后代卷入无端是非,故立下家规:李氏子孙此后不得入朝为官,只可务农经商、耕读传家,更需乐善好施、积德行善。

 

于是,李家后代就渐渐融入平乐当地产业:造纸和做茶。凭借自己的家底和聪明才智,李家累代积富,至咸丰(1850-1861年在位)时更是富甲一方。这个时候,李家出现了一个晚清时期邛崃著名的实业慈善家,这个人就是李家大院的创建者——李洪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