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惠阳客家围屋游记三(良井镇霞角村杨氏家族五家祖祠-城内)

(2011-04-26 15:56:31)
标签:

杂谈

                惠阳良井镇霞角村杨氏家族的有五家祖祠

    霞角村杨氏家族的有五家祖祠:大福地、城内、 水尾仔、中心屋、乌洋福,分别建于清代乾隆、嘉庆、光绪年间,均有上百年历史。它们沉睡在一片静谧的田园风光当中,仿佛与尘世的喧嚣无关;

2011年3月26日,我与两位朋友参观完曲水楼后,直奔杨氏家族的有五家祖祠;路很好找,从永湖转盘向东,到良井镇转西去霞角村就可,离镇不到2百米就到大幅地了

http://s9/middle/79cb2dbega1b60a4d8898&690

    良井镇霞角村客家围屋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距今约有200多年历史。当时,作为供人们生存和生活的栖身之所,霞角客家围屋在建筑形式、建设结构和建筑工艺方面均具特色。2003年10月,霞角客家围屋成功申报市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在地方党委、政府和村民的悉心保护下保存至今。该客家围屋主要包括堂屋、坐栏式围屋、四角楼堂屋等等。而霞角客家围屋又分为大福地、城内、中心屋、乌洋福片和水尾仔5处。

大福地片客家围屋建于清乾隆年间(1785至1795),坐落在霞角宏基小学西侧,该片客家围屋属四进堂屋类型,坐北朝南,两层结构,楼角3层,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共有4进2横9厅18个天井150多间房间。

    中心屋片客家围屋坐落在霞角城内与乌洋福之间,原名叫"九福堂",是因该屋祖先杨潜公排行第九而得名。后更名为"中心屋"。祖屋建于清乾隆末期,建筑面积5658平方米,占地面积2829平方米。该围屋建筑形式为三堂组合,属三进两横客家民居。整座建筑坐北朝南,四周围墙为灰沙夯造。

    城内片客家围屋座落于霞角村中部、中心屋东侧的城内村小组,建于乾隆年间1746-1756),该围屋属堂屋、围屋兼而有之的另一种旧时儿童"坐栏式"建筑,属客家建筑体系中的一种,它是在民居传统基础上的发展,其前半部分是三进二横,后半部分是围屋格局。整个围屋占地约4096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192平方米,围屋内有一半月形花园,面积约1200平方米。建筑造型宏伟,气势壮丽。

    乌洋福片客家围屋建于清嘉庆年间,座落于霞角村西部中心区,属三进两横堂屋。南墙建一大门,两侧门。两侧门与两个后门相呼对应。整个建筑坐南向北,平衡美观。整个建筑从地势由低到高分为池塘、天坪、堂屋、后山4个部分,总面积4600多平方米。水尾仔村客家围屋建于光绪五年,面积1326平方米,坐北向南,属三进两横方型的客家围屋。

    杨氏围屋结构各异,有在惠州较多见的四角楼式、有堂屋式,还有独特的“坐栏式围龙屋”。其中,大福地围屋气势恢宏,属祖祠中最气派的一座。它属四进堂屋类型,共有四进两横九厅十八井共150多个房间;城内围屋则是独特的“坐栏式”,是在民居传统基础上的发展,其前半部分是三进二横,后半部分则是围龙屋格局。围龙屋内还有一个半月形花园。水尾仔则是堂屋式,中心屋、乌洋福的建筑形式则属三进两横客家民居。

不过我们走了不到1公里的弯路,先到了城内;

1)城内:九厅十八井 
   客家围屋有四角楼式、堂屋式、围龙屋。杨氏围屋城内属围龙屋,但其兼而有之的是另一种旧时儿童“坐栏式”结构,这是我走访客家围屋中建构最独特的一座。

http://s5/middle/79cb2dbega1b5fe958494&690


http://s8/middle/79cb2dbega1b5feb29717&690

   不同于其他围屋,城内围屋大门没有正对月池。月池与围屋有一道围墙相隔;下图为远看城内,月池为灌木遮挡;
http://s6/middle/79cb2dbega1b5feed4125&690
    下图为城内正门与禾坪之间的围墙;
http://s11/middle/79cb2dbega1b5ff0f3e6a&690

http://s9/middle/79cb2dbega1b5ff4375c8&690
    走进东面大门,顿时像是有东西照亮了你的眼睛:那就是用五块弧形石块砌成的圆门,它的形状像极了月亮,叫“月亮门”。于是,村民们称东面大门和圆门为“日月门”。 坐落在霞角村中部,中心屋东侧的城内客家围屋,建造年代要比大福地客家围屋早30年。该围屋是堂屋、围龙屋兼而有之的另一种“坐栏式”建筑,属客家建筑体系中的一种。它是在客家围屋传统基础上的发展,其前半部分是三进两横,后半部分是围龙屋格局,依山而立,若从高处俯视,就像一把陈旧的座椅。 
  城内客家围屋坐北朝南,但正面却没有门,而在东门开门,门楣上方用石块浮雕着“紫气东来”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http://s13/middle/79cb2dbega1b5ff6b308c&690
    在东门的门楼下放,有一条高高挂起的木质划船。杨氏后人介绍说,这条木船已经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因为在当年的霞角村,每年洪水泛滥。村民们自制了木船。当洪水汹涌而至,他们就划着木船往高处逃生。当洪水退去时,再回到屋里继续生活。杨先生介绍说,在挂木船的地方较高,居民还可以把家里较重要的粮食或是其他物品存放在上面,免于洪水浸泡弄坏

    除了“日月门”,城内围屋最令杨氏后人津津乐道的便是半月形的花园了。它建在堂屋后面与围龙屋之间。花园从后向前倾斜,之前会种上各种奇花异草。不过,岁月流逝,曾经的风水宝地已经杂草丛生,城内的花园只待成追忆。图:杂草丛生的花园
http://s11/middle/79cb2dbeg7692332e36ba&690
    城内天井内的双井http://s7/middle/79cb2dbeg769233a927f6&690   城内天井内的单井
http://s3/middle/79cb2dbega1b602075502&690

   围龙屋内杂草丛生

http://s11/middle/79cb2dbeg7692336d27ba&690
   盛开的小花如果没有几间小屋,没人会认为这里曾经有数百号人在这里生存
http://s13/middle/79cb2dbeg7692337454ac&690
   屋内巨大的滴水观音告诉人们这屋已经有数十年无人居住

http://s10/middle/79cb2dbega1b602c03d79&690
  “家传清白,世著英贤”对联告诉人们这个家族的门风和辉煌;

http://s5/middle/79cb2dbega1b603195654&690

   在城内现住霞角杨氏第11代后人。城内客家围屋也是典型的“九厅十八井”格局,据说当时的人都是以围屋中有多少天井来计量围屋的规模,天井越多,围屋就越豪华气派。只有长期居住其中才知道天井神奇的作用,雨天承接雨水,晴天承接阳光,天井之间是相联的,能够将雨水和自家的生活用水汲取起来,直通宅外的水田。这或许就是客家人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道理。天井内的井和地砖规整划一
http://s2/middle/79cb2dbega1b60359e211&690
   诗礼家传
http://s4/middle/79cb2dbeg7692338e4fd3&690
   关西流芳
http://s14/middle/79cb2dbega1b603c3ad0d&690
    金玉满堂
http://s16/middle/79cb2dbega1b603f82e9f&690
   置身其中,尽管建筑风格与大福地客家围屋大同小异,但是栩栩如生的栋梁木刻和屏风的浮雕图案,仍令人叹为观止。
http://s2/middle/79cb2dbega1b604526a31&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