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重點整理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ita Woolfolk
2010.11
一、
教師、教學與教育心理學
l
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NCLB.“不讓一個孩子落後”法案
1.
2002-01-08布希總統頒布
2.
2005~2006學年終,所有3~8年級學生,必須參加閱讀與數學測驗
3.
2013~2014學年終,所有在校學生,所有科目達到熟練標準
l
您是唯一給我機會的人
l
專家型教師擁有七個領域專業知識—Lee Shuman
1.
所教學科的知識
2.
掌握適用於所有教學科目的一般教學策略(課堂管理、評價)
3.
善於根據科目與學生水準選擇課程資源與方案
4.
能針對特定學生採取特定教學方法
5.
擁有學生性格特徵與文化背景的知識
6.
了解學生學習情境的知識(小組、團隊、班級、社區)
7.
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與教學目的
l
杜威(John Dewey)-進步教育運動之父
-
二、
認知發展和語言
l
人類發展被分成
1.
生理發展
2.
人格發展
3.
社會發展
4.
認知發展
l
發展的一般規律
1.
發展速度因人而異
2.
發展是相對有序的
3.
發展是逐漸發生的
l
皮亞杰(Piaget)認知發展階段:人們努力去理解周圍的世界,並透過與物體、人與觀點的直接經驗,積極的建構知識。
1.
感知運動(0~2歲)
2.
前運算(2~7歲)
3.
具體運算(7~11歲)
4.
形式運算(11~成年)
三、
個性、社會和情緒的發展
l
五歲時,90%選擇右手,10%選擇左手。選左手的男孩比女孩多。
l
早熟的男孩往往有較高社會地位,更受歡迎,或成為領導者,但也更可能做出違法行為。晚熟男孩面臨更多困難,變得更有創造力、忍耐力與理解能力,成為更好的問題解決者。女孩與男孩的情況相反。
l
Baumrind的四種父母教養方式
1.
專制型—低溫暖高控制
2.
權威型—高溫暖高控制
3.
放任型—高溫暖低控制
4.
忽視型—低溫暖低控制
四、
學習者差異和學習需要
l
加德納(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力八種成分
1.
邏輯-數學
2.
語言
3.
音樂
4.
空間
5.
身體-運動
6.
人際交往
7.
個人內省
8.
自然智力
l
IQ=整體平均為100分,68%落在85~115分之間,各16%高於115或低於85。
l
EQ情緒智力:觀察、整合、理解、管理情緒的能力。
五、
文化與多元化
l
美國的學校數據
1.
1/6美國兒童生活在貧困中,1/14
生活在極度貧困中,50%非裔學生是貧困生。
2.
美國貧困生比西方發達國家高50%,是一些工業國家的5~8倍。
3.
美國貧困中長大的孩子在留級、輟學或暴力傾向是一般學生的二倍。
4.
1/3在單親家庭長大,1/5兒童的母親高中未畢業。
5.
1/84兒童在20歲以前被送進監獄,1/1339兒童在20歲以前被槍殺。
6.
18%美國人在家不說英語,其中一半是說西班牙語。
7.
到2020年,超過66%兒童是非裔、亞裔、西班牙裔或印第安人。
8.
到2050年,將沒有人數佔多數的種族,每個美國人都是小種族的一員。
l
社會經濟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 SES)四個水準
1.
上流階級—收入USD160,000/年
2.
中產階級—收入USD40,000~160,000/年
3.
工人階級—收入USD25,000~40,000/年
4.
底層階級—收入低於USD25,000/年
六、
學習的行為觀
l
學習:由經驗引起,個體的知識或行為相對持久的變化。
l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學習的結果是行為的變化,強調外部事件對個體的影響。
l
獎勵強化:行為→強化刺激→加強或重複行為。
l
普雷馬克(David Premack)原理:一個高頻行為(喜歡的活動),能成為一個低頻行為(不喜歡的活動)的有效強化刺激。也稱祖母規則(Grandma’s Rule):做我想讓你做的事,再做你喜歡做的事。
l
過度滿足:要求一個人重覆問題行為,直到超過興趣點與動機點。
l
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觀察學習四階段:
1.
集中注意力
2.
保留信息或印象
3.
產生行為
4.
重覆行為動機
l
班杜拉的三種鼓勵觀察學習的形式
1.
觀察者再現榜樣的行為,並得到直接的強化。
2.
強化不一定要直接給予,也可是替代強化。
3.
自我強化或強化的自我控制
l
認知行為改變:以行為與認知理論為基礎的程序,透過自我交談與自我指導改變自己的行為。
七、
學習的認知觀
l
學習認知觀:學習是一種積極主動獲得、記憶與使用知識的心理過程。
l
感覺記憶僅能持續1~3
秒,工作記憶持續5~20秒,長時記憶可永久保持。
l
長時記憶的內容
1.
陳述性知識:〝是什麼〝的知識
2.
程序性知識:〝知道怎麼做〝的知識
3.
條件性知識:〝知道何時如何做〝的知識
l
在壓力下,更多的葡萄糖為大腦的活動提供能量,同時由壓力引起的激素向大腦發出訊號:重要事情正在發生。因此,當人們有強烈情緒反應時,記憶會更深刻也更持久。
l
元認知:策略性的運用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與條件性知識,以達到目標或解決問題。
八、
複雜認知過程
l
1993 John
Bransford & Barry Stein的一般問題解決策略--IREAL
1.
Identify:明確問題與條件
2.
Define:定義目標與表徵問題
3.
Explore:尋找可能的策略
4.
Anticipate:預期結果與行動
5.
Look
Back:回顧與學習
l
1996 Teresa
Amabile
創造性的三種成分模型
1.
具該領域的技能
2.
具有創造的過程
3.
具內在工作動機、強烈的好奇心與工作熱情
l
頭腦風暴(腦力激盪)Brainstorming:產生觀點,而不停下來評價它們。
九、
學習的社會認知觀和社會建構觀
l
班杜拉—交互決定論:環境因素、個體因素與行為因素是學習過程中交互作用的因素。
1.
環境因素—能源、行為結果、其他人、物理設置
2.
個體因素—信念、期望、態度、知識面
3.
行為因素—個體行為、選擇、口語狀態
l
三種情況學生成績會進步,自我效能感會增強
1.
學生設置一些短期目標,可輕易對學習過程進行判斷與評價
2.
學生運用老師的概念或總結,有助於集中精力於特殊的學習策略
3.
學生得到成績的獎勵,提升能力的肯定
l
教師效能感:教師相信自己能提高學生學習成績,表現出讓學生有所成的人格特質
l
拋錨式教學(Anchored instruction):基於問題的學習方法,利用有趣的情境做為學習的”錨”
l
認知學徒制:經驗不足的新手,在專家的指導下,獲得知識或技能的教學關係
l
Ann Brown
& Joseph Campione
創設學習氣氛教學法FCL(Fostering
communities of learners):包含互動的教學系統。利用研究、信息共享與後繼任務的循環過程,產生積極反思的學習氣氛。
l
探究式學習(Inquiry Learning):教師呈現問題情境,學生透過蒐集資訊,並驗證他們的結論,來解決問題。
l
基於問題學習(Problem-base learning):為學生提供問題情境,但未必有正確答案的學習方法。
l
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透過邏輯、系統的檢驗問題、證據與解決方法,來評價得到的結論。
十、
教學中的動機
l
動機:激發、指向與保持行為的內部狀態
l
內部動機:追求個人興趣與能力的提高時,產生尋求挑戰與克服挑戰的自然傾向
l
外部動機:由外部因素,如獎勵或懲罰創造的動機
l
激發動機的四種方法
1.
行為主義
2.
人本主義
3.
認知
4.
社會文化
l
馬斯洛—缺失性需要
1.
生存需要
2.
安全需要
3.
歸屬需要
4.
自尊需要
l
馬斯洛—存在性需要
1.
智力獲得的需要
2.
欣賞美的需要
3.
自我實現的需要
l
期望X價值理論(Expectancy X value Theory):強調個體對成功的期望,及獲得目標的估計價值所產生的動機
十一、
合作與協同
l
合作與協同:合作是與人相處的哲學,怎樣學習與工作,相互尊重彼此差異、共享權力、透過交往增進知識的途徑。協同是通過與他人一起工作以實現目標。
l
影響學生的三種社會關係:同伴、父母、老師
l
1999 David
& Roger Johnson提出和諧有創造性學校的3C:
1.
Cooperative
Community:樂於合作的團體
2.
Constructive
conflict resolution:有效解決矛盾
3.
Civic
Value:具有公民價值觀
十二、
創建學習的環境
l
班級管理目標:
1.
為學生創造更多學習時間
2.
了解學生的學習
3.
自我管理的管理
l
1999 Tom
savage說:紀律最基本的目的就是發展自我管理。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人,即使具備專業知識與技術能力,也不會創造多大財富。
l
Kounin任為成功的班級管理者,在四個方面訓練有素:
1.
明察秋毫
2.
一心多用
3.
整體關注
4.
變換管理
十三、
為學而教
l
布盧姆(Benjamin Bloom)教育目標分類法:
1.
認知領域(Cognitive Domain):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
2.
情感領域(Affective domain):接受、反應、價值化、組織、價值化並使之成為個人特徵
3.
動作領域(Psychomotor Domain):以學生為中心、適當的描述學習結果、清晰且可以理解、可觀察
l
新分類:記憶(知識)、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造(綜合)
l
高效教師的特徵:知識、清晰、熱情
l
有效的提問技術是教師在課堂上使用的最有力工具
l
提問在認知加工中的作用
1.
幫助學生複習並進行有效回憶
2.
確認個人基礎知識的差拒,並激發好奇心與持久興趣
3.
引發認知衝突與改善知識結構變化的不平衡
4.
做為專家指導新手的線索
l
聚合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的問題
l
發散問題:不只一個正確答案的問題
l
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教師對學生有高期望,結果使得學生取得意外的進步。
十四、
標準化測驗
l
測量與評估的區別:測驗是使用數字對事件或屬性加以描述;評估包含測驗,包含學生的技能、知識與能力進行檢查與觀測的所有方法。
l
常模參照測驗:學生的得分要與其他學生進行比較。
l
標準參照測驗:學生的得分與預先制定的標準進行比較。
l
信度(Reliability):指一致性與準確性的測驗結果
l
效度(Validity):指一個測驗在多大的程度上,測出了想要測出的東西。基於測驗而做出的推斷與決定,能被事實證明是對的,才能說明測驗有效度。
l
鑑別度:
l
標準化測驗:
1.
成績測驗(Achievement Teat):特定領域學習效果的標準化測驗
2.
診斷測驗(Diagnostic test):為特定學習問題而個別實施的測驗
3.
能力傾向測驗(Aptitudec test):根據已有能力水平預測未來表現的測驗
l
新的評估方向:使用“建構—回答”的形式,要求學生自己創造答案。
十五、
課堂評價
l
形成性評量(Formative assessment):課堂中診斷性、不確定等級的評量。幫助教學計劃與教學診斷的課前或課中測驗。
l
總結性評量(Summative Assessment):教學後給出等級的測驗。可概括學生的學習成就。
l
前測(Pretest):評量學生知識、準備度、能力的形成性測驗。
l
診斷性測試(Diagnostic test):確定學生存在那些不足的形成性測驗。
l
什麼時候測試:1991 Frank Dempster
1.
經常性測試有助於資訊的保持,比在複習上花時間有效
2.
當學生學完主題時,就進行測驗,對改進學習相當有效
3.
測驗中應附加問題,是有效學習的關鍵。附加問題是要求學生用學過的資訊來解決問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