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旅途(10):莫斯塔尔

标签:
黑塞哥维纳莫斯塔尔旅游 |
莫斯塔尔(波斯尼亚语:Mostar、克罗地亚语:Mostar、塞尔维亚语:Мостар)是位于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的一座城市,也可以指城市所在的行政区。在波黑的两个的政治实体中,莫斯塔尔属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纳联邦。
另外,莫斯塔尔是黑塞哥维纳-涅雷特瓦州的首府,黑塞哥维纳地区最大的中心都市,波黑国内第五大都市。
内雷特瓦河流经市内。
在波黑战争期间,莫斯塔尔被实际上独立的克罗地亚赫塞哥波斯尼亚共和国定为首都(但由于政治形势,实际上的首都是莫斯塔尔近郊的古尔德)。
莫斯塔尔在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史前时代之前的时期就已经被确认有人类在此生活。在铁器时代,农业和畜牧业得到发展,和附近地区展开了贸易。另外,也保留有罗马化之前的伊利里亚人生活的痕迹,其墓地和要塞的遗址仍能找到。罗马时代之前人类生活的洞窟及货币、武器等遗迹仍然存在。
罗马时期,这片地区被划入达尔马提亚行政。莫斯塔尔附近还发现了三个早期基督教的巴西利卡。其中历史可追溯至5世纪至6世纪的希姆巴西利卡(Early Christian Basilica Cim)是波黑的文化遗产,也是基督教在这一地区普及的证明。罗马帝国崩溃后,斯拉夫人来到了这里。

中世纪初期,莫斯塔尔附近属扎库卢米亚(Zachlumia)公国。扎库卢米亚的自治虽然受到法兰克帝国的很强影响,在米哈伊·莱斯维奇(Michael
Višević,910 - 950)的时期其获得了较高的自治。在13世纪后扎库卢米亚一度被尼曼雅王朝并吞。
进入14世纪后,在1320年代,扎库卢米亚是波斯尼亚王国的一部份。在14世纪至15世纪,君主的权力较强。其中斯特凡·武科奇奇(Stjepan
Vukčić Kosača)居住在莫斯塔尔近郊的布拉加,1448年获得了黑塞哥的称号。黑塞哥这个称号和圣萨瓦公国及圣萨瓦有关,和今日的黑塞哥维纳、新海尔采格等地名也有关系。

莫斯塔尔的建城很可能是开始自斯特凡公时期,1440年代在这里修建了两个塔和要塞。建于右岸的要塞被称为塔拉(Tara),左岸的被称为赫勒比耶(Helebija)。赫勒通古萨塔建于塔拉塔的附近。这些塔都是出于防御目的而修建。斯特凡时期还修建了一座木质吊桥。

阿方索五世的特许状中也间接提到过莫斯塔尔。莫斯塔尔作为居民点首次在文书中被提及是在1452年4月3日,一位杜布罗夫尼克出身人士在给他的一位同乡寄信时,提到弗拉迪斯拉夫·黑塞哥维奇(Vladislav
Hercegović)反抗他的父亲斯特凡,占领了布拉加(Blagaj)和两个要塞、内雷特瓦桥(Duo Castelli al
ponte de Neretua)等地。

阿方索五世的特许状中也间接提到过莫斯塔尔。莫斯塔尔作为居民点首次在文书中被提及是在1452年4月3日,一位杜布罗夫尼克出身人士在给他的一位同乡寄信时,提到弗拉迪斯拉夫·黑塞哥维奇(Vladislav Hercegović)反抗他的父亲斯特凡,占领了布拉加(Blagaj)和两个要塞、内雷特瓦桥(Duo Castelli al ponte de Neretua)等地。

莫斯塔尔这个名称首次出现是在1468年至1469年奥斯曼土耳其进行的一次调查中提及内雷特瓦河畔的一个村庄建有两座塔,这个调查出现在1474年拉古萨共和国议会的文书中。莫斯塔尔这个名称是来自于“守桥人”(mostari)一词,当时有一条自市场通往左岸的木制桥梁。奥斯曼帝国自1468年开始统治莫斯塔尔,有35名奥斯曼军人留在这里,土地被分割而当地的居民沦为农奴。奥斯曼帝国开始统治莫斯塔尔后,当地开始了都市化的进程,莫斯塔尔首先作为一个法律、行政管区中心得到了开发。

自此之后,莫斯塔尔作为矿物资源丰富的波斯尼亚中部至亚得里亚海的贸易路线的中继地得到发展,内雷特瓦河右岸的住宅区逐渐扩大。莫斯塔尔分为以市场和手工业、商业为主的市场区(čaršija)和近邻社区及住宅地区两个不同的区域。1468年,莫斯塔尔改名为克普吕希萨尔(Köprühisar),在土耳其语中的意思是桥附近的要塞。当时市中心有15户住宅。16世纪,莫斯塔尔因为是是渡过内雷特瓦河重要的交通要塞而被定为内雷特瓦桑扎克的首府,黑塞哥维纳地区的行政中心都市。
直到今日都是莫斯塔尔象征的莫斯塔尔老桥修建于1566年。桥梁为石质,以替代之前的木桥。老桥由建筑家科查·米马尔·希南的门生米马尔·海伊汝汀修建,是奥斯曼时代重要的建筑物之一。莫斯塔尔老桥全长28m,高20m,其规模在当时令人惊叹。著名的奥斯曼旅行家爱维亚·瑟勒比在17世纪这样形容老桥:“桥从一个悬崖延伸至另一个悬崖,就像伸至空中的彩虹一样…我不过是安拉的一个从属者,虽游历过16个国家却迄今从未看到过这样高的桥梁。桥就和天空一样高,从一处岩石驾往另一处岩石。”
16世纪至17世纪,城市急速发展。这一时期莫斯塔尔的人口达到10,000人。城市是典型的奥斯曼帝国的都市,街道及其附近得到了开发。旧市区位于内雷特瓦河的两岸,是仅次于老桥的表现莫斯塔尔历史最重要的建筑物。在17世纪至18世纪初期,莫斯塔尔有24座清真寺。
奥斯曼风格城市的发展在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初期达到顶峰。奥斯曼帝国的支配在19中期后开始衰退,而基督教则取而代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莫斯塔尔是一座在宗教上颇为寛容的城市,接纳了基督教的宗教设施和社区的建设。最古老的正教教会建于1834年,位于城市东侧山区的山坡。之后,天主教也确保了自己的空间。

1878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918年期间,莫斯塔尔属奥匈帝国统治。1881年,莫斯塔尔成为莫斯塔尔-杜夫诺主教区的中心。1939年,成为南斯拉夫王国克罗地亚自治省的一部份。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莫斯塔尔是纳粹德国的傀儡政权克罗地亚独立国的重要都市。第二次世界大戦,莫斯塔尔由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统治,作为工业都市得到了开发。有塑料、香烟、铝土、葡萄酒、飞机、铝制品制造等产业,在内雷特瓦河上修建了格拉博维察(Grabovica)、萨拉科瓦茨(Salakovac)、莫斯塔尔等水库,进行水力发电。莫斯塔尔在这个时期是南斯拉夫著名的工业、观光中心都市。
波黑宣布从南斯拉夫独立后,在1992年至1993年的18个月期间,莫斯塔尔都处在包围之中。南斯拉夫人民军首次攻击莫斯塔尔是在1992年4月3日,之后逐渐占领了城市。1992年6月12日,克罗地亚国防委员会(HVO)拥有了足以将JNA逐出莫斯塔尔的力量。JNA进行炮击作为报复,弗朗西斯科会修道院和天主教的大教堂,设有具5万册藏书的图书馆的主教宫殿,卡拉多兹·贝伊清真寺(Karadžoz-bey)和其他13座清真寺都被破壊。
1992年6月中旬,战线移动至东侧,HVO将塞尔维亚正教会的济托米希利奇修道院和建于1863年至1873年期间的正教圣三一教堂(Саборна црква Св. Тројице、通称“正教的老教堂”)、圣母诞生教堂(Црква Рођења Пресвете Богородице/Crkva Rođenja Presvete Bogorodice、通称“正教的新教堂”)等19世纪中期以来的建筑物破壊[13]。波黑阁僚理事会的议长尼古拉·什皮里奇(Nikola Špirić)表示,大教堂于2008年春季开始重建,查尔斯皇储也有出资[14]。1991年11月18日,克罗地亚民主同盟(HDZ)在波黑的姊妹政党HDZ BiH宣布克罗地亚赫塞哥波斯尼亚共和国独立,宣称在政治、文化、经济、领土等各方面都从波黑分离。莫斯塔尔被分为东西两部份,西侧由克罗地亚势力控制,东侧由波黑共和国军队控制。1993年11月9日,由于两势力的对峙,克罗地亚势力一侧将莫斯塔尔老桥破壊。战争结束后,前南斯拉夫国际战犯法庭(ICYT)以反人道罪和破坏莫斯塔尔老桥等其他战争中的犯罪对克罗地亚赫塞哥波斯尼亚的领导者进行追诉。
1995年波黑战争结束后,莫斯塔尔以极快的速度复兴。因战争而化为废墟的场所建设了新的住宅和购物中心。莫斯塔尔处在欧盟的监管团的直接监管之下,举行了各种选举,并调解了民族关系、城市也得到了正常的管理。另外,复兴耗资了超过1,500万美金。1999年,被破壊的老桥和附近的历史建筑物开始重建,在2004年几乎都已经完成。复兴得到了西班牙、美国、土耳其、荷兰、克罗地亚的资金支持。
2004年7月23日,在森严的警戒下,老桥正式重新开放。在老桥重建的同时,阿加汗文化信托基金会(AKTC)和世界文物建筑基金会(WFMN)在5年间致力于历史古城莫斯塔尔的重建和复兴。民众在很早就意识到若不恢复莫斯塔尔旧市区的风貌,只重建老桥是缺乏意义的。爲了帮助重建莫斯塔尔古城,特别是老桥附近地区,因此制定了旧市区的保存计划和个别建筑的重建计划。人们还设立了斯塔里格勒机构(Stari Grad Agency),担当基于计划复兴的旧市区的建筑群的运营及维持和宣传莫斯塔尔文化及观光等重要工作。斯塔里格勒机构正式开始处理业务和老桥的开业典礼是同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