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蜂毒

标签:
德国蜂毒盐酸普鲁卡因工蜂蜂群 |
一、蜂毒的理化性质与作用
蜂毒主要用于各种炎症、心血管、神经系统、风湿等疾患,还具有抗辐射、抗癌、阻止艾滋病毒和脱敏等作用。蜂毒是工蜂毒腺和碱腺分泌的,并贮存于毒囊中,此囊通入螫针基部,新羽出者含水量少,随日龄增长逐渐累积,15日龄时约为0.3mg,达到守卫蜂龄(18日)后,就不再增加。随后毒囊中的毒量不变,即使囊空后也不再补充。花粉影响蜂毒的形成,南刺五加可促进蜂毒量的增加。
蜂毒是透明的淡色液体,略带辛、苦味,有芳香气,PH值为5.5,比重为1.1313,干蜂毒比较稳定,在密闭条件下能保持数10年,但是蜂毒可被消化酶类和氧化物破坏。
蜂毒的化学成分比较复杂,来源于毒腺的物质,气味轻微,含有各种活性组合,主要是肽类(蜂毒明肽、蜂毒MCD——肽)、磷脂酶A2和生物胺类(组织胺、多巴胺)等;来源于碱腺的物质具有成熟的香蕉味,其主要成分是报警激素——乙酸戊酯。
二、电取蜂毒的方法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提取蜂毒的基本原理就是激怒蜜蜂,使之产生螫刺行为,将毒液排出体外,然后由人工收集提取。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有一家制药厂饲养了上千群蜜蜂,雇佣工采毒,是用镊子夹住工蜂,使工蜂在吸墨水纸上螫刺,将毒液留在纸上,然后蒸馏提取制成注射针剂。后来人们用化学麻醉法取蜂毒,这种方法是利用乙醚取毒。1954年马克维克(Mar—Kvic)发明了电取蜂毒方法,并很快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应用。1981年威克(Vick)获美国专利的取毒器又改进了一步。我国近几年在研制取毒器中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如南京的Ny——8201型,浙江的TDQ——1型、河北的QDy——A型、福建的QF——1型和武大封闭式取毒器等,各具特色。用优良的取毒器,在玻璃板上的蜂毒至少有95%以上。同时不伤蜂、不吐蜜。电取蜂毒器基本上是由取毒板、电源和开关控制装置三大部分组成。
电取蜂毒方法可分为巢内取毒和巢门前取毒两种,区别在于取毒板所放的位置。巢内取毒就是将取毒板放在巢箱底或框梁上取毒,这种方法一般在傍晚蜜蜂归巢后进行;巢门前取毒是将取毒板放置在巢门前,使出巢的外勤蜂排毒,这种取毒方法应在白天蜜蜂活动时进行。
取毒板放置好后就可以开始接通电源,一般情况下,应控制取毒器通电3—4秒,然后断电4秒,使排毒后的工蜂离开电栅,避免工蜂过度电击造成伤亡。一次取毒约5分钟,停电约10分钟左右待蜂群安静后再将取毒板取出,刷除电栅上的蜜蜂,放入另外一群继续取毒。
如果蜜蜂不上电栅,可轻轻振动蜂箱或将一只蜜蜂压死在取毒板上,使其释放报警激素,引导其他工蜂上取毒板。取毒完毕,待蜂毒挥发成晶体后,用刀片将蜂毒刮下,放入消毒后的棕色小瓶中密封保存。
每群蜂每隔3—5天取毒一次。用电取蜂毒器时,因为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特别要注意如下一些问题:
取毒蜂群应强壮,外勤蜂多,必要时应及时补充老熟封盖子脾;取毒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引起全场蜂群混乱。电取毒时不要开箱;操作应注意安全,应穿好防护服,取毒蜂群应避开人畜活动的地方;流蜜期不宜取毒,以免影响蜂群的采集和污染蜂毒;蜂毒对粘膜有强烈的刺激性,能使人连续打喷嚏,在刮蜂毒时应戴好口罩;取毒全过程都应注意清洁卫生,防止蜂毒被污染;取毒后蜂群往往不安定,不宜马上转地,转地前3—4天必须停止取毒。
三、各类蜂毒制剂配方
1、蜂毒注射液:我国研制的蜂毒加赋形剂制成的无菌冻干粉,封装在安瓿瓶内,每瓶含纯净干蜂毒1mg或3mg,临用前加注射水,溶解后即可应用。同类产品还有德国的蜂毒散(Apisarthron)。1962年我国就研制成功了蜂毒注射液,配方是:蜂毒10000蜂单位。盐酸普鲁卡因2.5毫升,注射用水加至1000ml。
2、蜂毒搽膏:德国马克公司1934年就生产了赋尔安平(Forapin)软膏,同类产品还有德国生产的蜂散膏(Apisar—thron)软膏等。我国也生产了蜂毒眼药膏、蜂毒软膏。
3、蜂散痛软膏:每管装20g,每克软膏基质中含1个蜂单位蜂毒,还含有10%的水扬酸甲脂,1%芥子精油。
4、赋尔安平搽剂:成分,标准蜂毒90蜂单位,烟酸苄酯0.1g、水扬酸龙脑酯1.5g、烷基樟脑3g、氯仿25g、乳化基质加到100g均质后装瓶,每瓶50g。
5、蜂毒眼药膏:处方:蜂毒原液100蜂单位,羊毛脂1g、凡士林9g。
6、蜂毒口含片:处方是:每片0.3g,蜂毒原液5个蜂单位,淀粉75mg,蔗糖粉225mg、硬脂酸镁适量。
蜂毒黑药膏:此膏是李忠谱蜂业研发中心早年研制出来的。处方:芝麻油500g、人发50g、树舌100g、煎后加黄丹适量成膏时,即加入蜂毒稀释液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