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国内口译研究的发展及研究走向

(2012-03-17 23:40:50)
标签:

转载

分类: 翻译理论(笔译口译)

【作者简介】穆雷,翻译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翻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斌华,翻译学博士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教授,


【内容提要】与近年国内口译实践和教学蓬勃兴起的现状形成对比的是,作为一门新兴子学科的口译研究尚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研究方法,因此有必要对其发展历史和研究路向加以厘清。本文以过去30年的期刊口译论文、著作以及历后全国口译大会上的提交论文等为数据,考察国内口译研究的发展概况,分析国内口译研究的研究数量、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以此呈现口译研究在国内的发展态势,探讨存在的问题、研究的走向和提升的路径。


【关 键 词】国内口译研究/考察/发展/研究走向

 

导言

      随着近年翻译专业本科、翻译学硕士博士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在中国内地的正式设立,翻译学已凸显其学科地位。作为翻译学科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口译教学和口译实践在中国内地蓬勃兴起,口译研究亦呈旺盛的趋势。继2000年口译在新修订的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大纲中成为必修课以后,近年来不少院校相继开办翻译学院或翻译系,在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层面开设翻译专业,其他有条件的院校也相继开设口译课程。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15个翻译硕士专业学位(NTI)试点培养单位中有9所院校开设口译方向;19所设置翻译本科专业的学校也都在其课程设置中突出了口译课的分量。

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梳理国内口译研究的发展脉络,以便为口译教学和实践提供科学理据。本文以近30年发表的口译期刊论文、著作和历届全国口译大会的提交论文等为主要研究数据,从研究数量、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等方面分析中国内地口译研究的发展概况,探讨存在的问题、研究的走向和提升的路径。


一、期刊口译论文的分析


1.近30年口译期刊论文的发表数量分布

根据基于“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所作的统计分析,近30年来口译研究论文的发表数量呈显著上升趋势。从论文分布的时段来看,1990年前的10年间发表的口译研究论文只有40多篇,中国内地的口译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1990-1999年间发表的口译论文共有161篇,进入了初步发展阶段;2000年后,口译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与前一个五年相比,新世纪头五年的口译研究论文发表数量增长近1.5倍;2005年以后的口译研究进入了一个较为繁盛的时期,2005-2007三年间发表的数量相当于前一个五年的1.7倍。从发表论文的期刊层次来看,近30年发表的口译论文中,269篇刊载于“核心期刊”,占口译论文总数的25.1%。

2.近30年口译期刊论文的研究主题分布

近30年口译研究的主题主要集中于“口译教学研究”、“口译技术/技巧研究”和“口译理论研究(口译的特点、原则和机制)”,这三类主题的论文数量总计占全部论文的63.3%。除以上三类主题以外,其次关注的是“口译质量评估与口译证书考试研究”和“口译中的语言转换问题研究”,重视质量评估一直是翻译研究界的传统,而注重“口译中的语言转换问题研究”则与汉语与各种外语(尤其是西方语言)的语言差异较大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在各类主题的论文中,均有相当比重的介绍、运用或借鉴国外口译研究理论的研究成果。以“口译理论研究”主题的论文为例,其中专门对国外口译理论和研究成果作引进性介绍的论文占这一主题论文总数的32%。

3.近30年口译教学论文的发表数量分布

从口译教学论文发表数量分布的时段来看,1999年前的20余年间发表的论文只有近50篇;进入本世纪后,随着口译教学机构在一些高校的正式设立以及口译实践向职业化的方向发展,口译教学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与前一个五年相比,新世纪头五年的口译教学论文数量增长近2.7倍;2005年后口译教学研究进入了较为繁盛的时期,从发表论文的数量上看,2005-2007三年间发表的数量相当于前一个五年的1.8倍。


二、历届全国口译大会的回顾与分析


1.历届口译大会的概况

国内口译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历届全国口译大会的举办。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国内口译研究和口译教学进入初步发展阶段之后,为推动口译研究和口译教学深入发展,1996年由厦门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共同发起的首届“全国口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在厦门大学召开。此后,全国口译大会每两年举办一届。到2008年,全国口译大会已举办了7届,走过了12年的历程。会议规模不断扩大,研讨内容更趋专业,从口译教学领域扩展到了各类口译实践领域、从中国内地扩展到了港澳台地区与国际范围。全国口译大会已成为中国口译界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学术活动。

历届全国口译大会提交论文数量

2.历届口译大会呈现的口译研究发展脉络

1)初级研究阶段:2000年以前

1996年召开的首届全国口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主要讨论我国口译教学的现状和问题、以及口译教学改革的设想。讨论的课题多停留在介绍阶段,不少论文只提出了一些现象和问题而未从理论高度展开深入讨论。1998年在第二届研讨会上,超过半数的论文讨论口译教学,另一半研究口译理论和教学理念,口译教学的探讨开始注意和口译理论的结合(穆雷,1999b)。在这一阶段,口译研究尚缺乏宏观框架,微观研究也处于初始阶段,缺乏实质性的研究内容。但这两次研讨会意义重大,它标志着国内口译研究进入了有意识的发展阶段。

2)理论研究的深入阶段:2000-2003年

在2000年第三届全国口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上,约有三分之一的论文开始尝试摆脱传统研究视角,注意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刘和平,2001:18)。在这一阶段,部分研究者开始不满足于提出一些口译及其教学的原则和方法,而是开始尝试探究口译的内在规律和原则、方法背后的理论基础。2002年第四届研讨会的名称改为“国际口译教学研讨会暨第四届全国口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会上出现了一些跨学科研究和关于口译培训、认证及职业化等方面的课题,标志着口译研究开始增添国际视野和职业导向,关注理论探讨。

3)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阶段:2004年至今

2004年召开的国际口译大会暨第五届全国口译大会以“口译专业化:国际经验和中国的发展”为主题,重点研讨了国内口译走向专业化道路所面对的问题和挑战,如行业规范化、专业化及口译的市场化等问题,并在口译培训和认证、口译理论及跨学科研究以及口译教学与评估等方面展开了讨论。此次研讨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与国际口译界的交流密切(慕媛媛、潘珺,2005)。

2006年的第六届全国口译大会暨国际研讨会以“进入21世纪的高质量口译”为主题,下设四个议题:从母语译入外语——国际口译界共同面临的挑战;口译教学——课程、方法、师资培训与国际合作;口译研究——理论的突破及其与实践的结合;口译专业化——职业考试、评估与市场开发。此次研讨会所体现的一个特点是,口译研究的主题由宽泛走向具体,研究的理论意识和方法的科学性有所加强。

2008年的第七届全国口译大会暨国际研讨会以“口译在中国——新趋势与新挑战”为主题。本次研讨会以翻译本科专业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在我国相继设立为背景,面对口译教学中新的挑战,研究者开始比较系统地探讨口译教学的各个方面,如口译课程体系、口译师资建设、口译教学模式和方法等。

3.第七届全国口译大会呈现的口译研究发展趋势

第七届全国口译大会的论文主题主要有:口译技术与技巧5篇;口译市场10篇;口译质量评估14篇;口译理论研究29篇;口译师资培训2篇;口译课程设置18篇;口译教学的具体方面47篇。从第七届全国口译大会的论文主题分布可以看出,与前六届一样,口译教学仍是口译大会关注最多的研讨主题,口译教学中的具体方面(主要是口译教学的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经验等)、口译课程体系、口译师资培训这三类主题的论文占论文总数的54%;其次是口译理论研究类(口译的特点、原则和机制)的论文,占23.2%;再次是口译质量评估类,占11.4%;针对口译市场进行研讨的论文占8%;介绍口译技术/技巧的文章占4%。

本届全国口译大会呈现出国内口译研究发展的几大趋势:

1)口译教学研究系统化。多数研究者开始有建设口译教学系统工程的意识,从层次定位、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师资培训等各方面探讨和研究口译教学。

2)口译研究方法论意识提升。研究者开始对国内口译研究进行有意识的方法论反思。有的论文通过与西方口译研究进行对比,反思国内口译研究存在的缺陷,如研究分类粗放、实证研究缺乏、封闭性较强、过于务实等;有的论文指出,口译研究总体路径应向跨学科研究方向发展,研究方法应由原来的主观推测和实践经验总结向以数据为基础的客观描写和实证分析转变;还有的论文系统分析了实证研究方法在已发表口译论文中的应用情况。本届大会的论文涌现了相当数量以数据为基础的研究,这是一个可喜的迹象。

3)口译认知研究升温。口译的认知研究在西方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一直占据主流地位,由于这一类型的研究主要从跨学科的角度进行,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一直比较滞后。本届大会提交的论文中出现了不少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口译认知过程的研究。有人从神经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构建连续传译的过程模式,有人考察同声传译过程中的双语控制机制,有人分析认知缓冲在同声传译中的作用,还有人分析口译笔记的认知心理特点。当然,这类研究还需要实证研究的支撑,尤其是借鉴心理学的实验方法来对理论预设和假说进行验证。

4)口译质量评估研究深入化。这一趋势主要体现在,研究者大多已走出主观地、抽象地、孤立地提出规定性口译质量标准的阶段,开始较为系统地探讨口译质量所涉及的诸多变量,并注意廓清口译质量研究的关键概念,如口译表现评估、口译能力评估、口译教学评估等。口译质量评估研究视域更为广阔,而且本次研讨会呈现的数项小型实证研究表明国内口译质量评估研究的科学化程度正在提高。


三、台湾的口译研究状况①


 在台湾,以辅仁大学1988年首创翻译研究所为起点,标志着口译教学和研究的机构化和学术化的开始。1994年,台湾翻译学学会成立,并于1996年开始出版其会刊《翻译学研究集刊》(Studies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每年出版一期,到2008年为止,该刊共出版10辑。台湾翻译界一个重要的定期学术活动是“口笔译教学研讨会”,至今已召开13届,其提交论文主要也刊登在《翻译学研究集刊》上。因此,欲考察台湾的口译研究状况,可以把《翻译学研究集刊》作为主要的数据来源。

《翻译学研究集刊》自创刊第一辑至第十辑,总计发表论文115篇,其中口译40篇,约占论文总数的35%。各期发表口译论文的数量分布如下图所示:

台湾《翻译学研究集刊》发表口译论文的数量分布刊物名称   出版年份  口译论文数量

《翻译学研究集刊》第一辑                                1996年    计5篇

《翻译学研究集刊》第二辑                                1997年    计6篇

《翻译学研究集刊》第三辑                                 1998年    计3篇

《翻译学研究集刊》第四辑                                1999年    计4篇

《翻译学研究集刊》第五辑                                2000年    计4篇

《翻译学研究集刊》第六辑                                2001年    计4篇

《翻译学研究集刊》第七辑                                 2002年    计3篇

《翻译学研究集刊》第八辑                                2003年    计5篇

《翻译学研究集刊》第九辑                                2005年    计3篇

《翻译学研究集刊》第十辑                                2007年    计3篇

 从研究主题分布来看,台湾口译研究的主题集中在“口译教学”,《翻译学研究集刊》发表的口译论文中以“口译教学”为主题的论文29篇,占论文总数的72.5%。其中包括:口译课程设计,如杨承淑(1996)“‘口译入门’课的教案设计、修正与评鉴”等;口译教学方法的探讨,如何慧玲(2001)“大学口译课程笔记的学习与教法探讨”等;口译训练方式的探讨,如吴敏嘉(1999)“A step by step approach to the teaching of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等。

其它论文主题的分布情况为:“口译理论或口译现象探讨”,5篇,占12.5%,如谢怡玲(2003)“The importance of liaison interpreting in the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studies”等;“口译技巧及策略”,2篇,占5%,如陈彦豪(1997)“口译如何传达并行语言的讯息”等;“口译中的语言对比”,2篇,占5%,如黄素月(1996)“从比较语言学来探讨口译的问题”等;“口译市场与职业问题”,2篇,占5%,如范家铭(2007)“由著作权法探讨口译服务之权利义务关系”等。

从研究方法来看,多数论文采用的是论证式的方法,包括理论推演和经验总结;其它论文的研究方法有:个案研究、语篇分析、问卷调查等。但未见采用实验法的研究论文。由此看来,不仅中国内地口译研究中实验法尚未得到大量的应用,在台湾也是如此。关于台湾的口译研究有必要指出的一个特点是,其研究论文的主题都比较具体,这有利于对研究对象进行更深入地探讨。


四、国内出版的口译研究著作和口译教材


到目前为止,国内共出版口译研究著作(包括影印本、论著、译著和论文集等)近30部。各种类型著作的数量如下表:

国内口译著作数量分布影印本  论著 5部  论文集 12部  译著8部  其它 1部

 国内引进的口译论著影印本共5部,其中4部作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教材,第五部是“外研社翻译研究文库”引进的首部口译专著,这可看作是近年国内口译研究学术地位提升的一个可喜的信号。不足的是,国外在口译研究方面已有概论、选读、方法论等方面的学科基础著作,但这些著作没能被系统地引进。

国内出版的口译论著已涉及口译学科理论、口译技巧、口译史、口译教学等方面。作为国内口译研究学术地位提升的一个显著标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从2005年起推出“口译研究卷”。目前已出版了四部论著,包括:鲍刚的《口译理论概述》、刘和平的《口译理论与教学》、杨承淑的《口译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蔡小红的《口译评估》。这四部论著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国内口译研究的系统研究成果,在此作简要述评:

鲍刚、刘和平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口译活动的过程,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口译的内在规律,代表了“释意派”口译理论研究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成果。鲍刚(2005)的《口译理论概述》是国内的第一部口译研究专著(初版: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他以释意派口译理论为纲,对口译的过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另外,他把口译中的话语语类总结为四大类:“叙述语类、介绍语类、论证语类、联想语类”,并对这四种语类的话语模式进行了分析。他还对口译员的素质和能力进行了探讨。值得注意的是,鲍刚对口译理论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初步总结,归纳出10类研究方法:经验总结法、归纳思辨法、内省法、黑箱法、现场观察法、调查法、原/译语资料分析法、口译模式设定法、实验法、跨学科借鉴法(鲍刚,2005:9-18)

刘和平(2005)的《口译理论与教学》:在总结国内外口译理论研究的现状、特点和趋势(第二章)的基础上,明确了口译研究的学科地位(第一章标题“口译研究是翻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她针对新世纪口译行业的蓬勃发展的趋势,对国内口译职业化的进程作了分析;她还在探讨口译理论与口译教学的关系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口译教学和培训的类型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目标。

杨承淑(2005)的《口译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包括“应用外语篇”和“专业口译篇”,前者以大学层次的主、副修“一般口译”教学为研究对象;后者则以硕士班的“专业口译”教学为研究对象。按照笔者的理解,该书中“应用外语篇”指的是把口译作为一种应用外语的形式而进行考察,故称这类口译是“一般口译”。在本篇中,她提出了八条口译的一般原则,她把口译教学的要素归纳为三个方面:“语言、知识、技法”,并探讨了“一般口译”的教材、教法等具体问题。在“专业口译篇”中,她以“会议口译”的教学为研究重点,探讨了这种“专业口译”教学的目标定位、核心课程规划、教学条件问题以及口译“专业考试”设计等研究课题。

蔡小红(2007)的《口译评估》:集中了作者在口译质量评估方面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在该书中,她在回顾口译评估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口译质量评估的定义、参数、方法等主要研究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讨,还具体分析了三种基本类型的口译评估,即:职业口译评估、口译教学培训评估、口译研究评估。

口译研究的论文集主要收集了几次口译研究会议的论文,包括第五届和第六届“全国口译大会”的论文选集。蔡小红(2002)主编的《口译研究新探——新方法、新观点、新趋势》,是国内第一部口译研究的论文专集,收集了国内研究者在“口译的能力提高”、“口译的质量评估”、“口译的思维过程”和“口译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论文30多篇,是当时中国口译研究成果的一个集中展现。

国内口译研究的译著主要引进的是巴黎释意派的代表作,包括塞莱斯科维奇和勒代雷的口译论著四部(其中两部有两个译本);另外还有西方口译界的早期著作一部(艾赫贝尔的《口译须知》)。理论著作的译介在推动研究方法上发挥着很大的作用,遗憾的是,我们对国外口译研究的学科基础性著作未能全面译介进来,这使得国内口译研究界在运用相关理论方面有一定的偏向性。

从口译教材来看,自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国内共出版口译教材近200部。从教材的教学思想和编写体系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1)早期的教材多以口译中的语言转换为主线。代表教材有:吴冰编《汉译英口译教程》(1995)等。

2)多数教材以口译专题为主线。代表教材有:梅德明编《高级口译教程》(2000)等。

3)以口译技巧为主线的教材。代表教材有:厦门大学外文系中英英语合作项目小组编《新编英语口译教程》(1999)、仲伟合主编《英语口译教程》(2006)等。

国内的口译教材建设在近年发展比较快,针对翻译专业本科、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以及人事部翻译资格(水平)考试的系列教材都正在陆续推出。


五、国内的口译研究博士论文


近年来,国内已有数部口译研究方向的博士论文通过答辩②。博士论文是系统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现,有必要在此作扼要回顾和分析:

1)蔡小红(2000)“交替传译的过程及其能力发展——对法语译员和学生的交替传译活动进行实证性研究”:对口译过程模式的研究多借助跨学科的手段,提供了一个跨学科研究的范例。论文以交替传译为研究对象,借助心理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实证研究手段,就交替传译的思维过程、特点、干扰因素等进行了研究,针对交替传译过程及能力发展设计了三个理论模式,并对职业译员和各种程度的学生译员在交传活动中的心理表征进行了实证性研究。论文提出了三个理论模式:交替传译的过程模式、交替传译的精力分配模式和口译能力发展模式。

2)陈菁(2005)“口译交际过程中的跨文化噪音”:首次对口译中跨文化因素进行系统研究,从信息传播学、跨文化交际学、语言学、翻译学等多个视角探讨了口译交际过程中的文化因素,建立了口译的跨文化交际模式,提出了降低跨文化噪音的理论框架和实践策略,包括长期策略、译前策略和译中策略。该论文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从理论意义上讲,对口译中社会文化因素的系统探索将有助于推动口译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从实践意义上讲,降低口译过程中的跨文化噪音将有助于提高口译质量。

3)张威(2007)“同声传译与工作记忆的关系研究——中国英语口译人员认知加工的实证分析”:是一项关于同声传译与工作记忆关系的实证研究,以西方口译界的认知研究为背景,借助认知心理学的认知能力发展理论、心理语言学的语言信息处理理论,考察了同传与工作记忆的相互关系,描述了同传活动中工作记忆的作用机制,构建了同声传译的工作记忆运作模型。该研究综合应用实验、调查、观察三种主要的口译研究方法,以实验研究为主,调查、观察研究为辅,各类数据共同解释同传与工作记忆的关系。该研究的主要结论涉及工作记忆在同传中的地位与作用、同传对工作记忆的影响、工作记忆与同传效果的关系、工作记忆与口译转换方向的关系等。

4)高彬(2008)“猜测与反驳——同声传译认知理论研究”:是一项关于口译研究史的研究。论文以同声传译认知理论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了其发展和演进的过程。论文采取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质化研究以波普尔的科学知识进化论为工具对西方同传理论的代表性著作进行分析;量化研究以西方同传理论文献和国内同传研究文献为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论文提出了同传理论发展的路线图,并指出同传认知理论猜测与反驳的演进方式。

5)张吉良(2008)“当代国际口译研究视域下的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是一项关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的研究。论文在系统梳理释意理论的诞生和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以逻辑思辨式的定性研究方法,借助语言哲学、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中的“思维语”假说、符号加工理论和联结主义神经网络模型等,对释意理论的“脱离源语外壳”假说、口译过程“三角模式”及释意理论的口译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研究。

6)任文(2008)“联络口译中译员的主体性意识研究”:以联络译员的主体性意识为研究对象,采取多视角、综合式的研究方法。在基于话语的对话式交际范式的框架下,以当今国际口译研究的社会转向或是联络口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为背景,采用跨学科的视角,运用解构主义译论、女性主义译论、功能主义翻译观,以及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等相关理论,并结合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佐证来探讨联络口译中译员的主体性意识问题。论文将联络口译视为发生在一定社会、文化和机构的语境里,由来自不同语言文化系统的当事双方和译员共同参与的交际事件,一个特殊的话语过程,译员作为交际活动的共同建构者可以通过主体性意识的彰显与当事双方一道对交际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产生影响。论文详细阐述联络译员主体性意识主要构成参数(显身意识、赋权意识和非中立立场观)得以建构的理论基础,以及这些意识通过各种话语手段得以外化的具体方式。

从方法论的层面来看,以上6部博士论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推动国内口译研究的发展:对口译过程模式的研究多借助跨学科的手段,蔡小红提供了一个跨学科研究的范例。陈菁在国内首次对口译中跨文化因素进行系统研究,对口译中社会文化因素的系统探索将有助于拓展口译研究的广度。张威的研究是一项以实验法为主的实证研究,设计比较严谨、量化分析比较充分,为口译认知研究的实验法提供了范例。高彬是国内博士论文中第一项关于口译研究史的研究,梳理了同声传译认知理论的发展脉络,有助于国内口译研究界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张吉良对释意学派口译理论的诞生背景和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有助于国内口译研究界更清楚地认识这一理论的有关争议及其对中国口译教学的适用程度。任文在中国内地第一次作关于联络口译及其译员主体性意识的系统研究,拓展了国内口译研究的视野。


六、国内口译研究的发展态势及存在问题


1.发展的趋势

近年来,国内口译教学、实践、培训、认证考试等方面都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口译研究的发展呈现以下一些趋势:

1)研究主题多样化。口译研究的主题由当初比较单一的主题发展到今天比较多样化的主题。国内的口译研究主要集中于三类主题:口译理论研究类;口译技巧探讨类;口译教学(训练)研究类。

2)研究内容具体化。口译研究的内容趋向于研究各个主题的具体方面,而不只是停留于一般的原则和标准。

3)研究路径跨学科。口译研究的路径和方法开始注意跨学科的借鉴,尤其是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等。(参见刘和平,2005:60)

4)研究取向市场化。口译研究日趋关注口译市场的各种问题,例如口译质量评估和口译资格认证等。

5)研究交流国际化。我国与国外口译研究界的联系不断加强。

2.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国内口译研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学科理论意识薄弱,尤其是口译学科理论的建构意识缺乏;2)研究方法缺乏科学性,具体表现在:重规定、轻描写,缺乏实证研究方法的应用(如调查法、实验法等),缺乏以数据为基础的(data-based)研究,学科研究方法缺失,而跨学科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3)研究者身份单一(主要是口译教师)。

从目前国内期刊发表的文章来看,我国的口译研究仍处在初级阶段,不少文章仍以主观推测和实践经验总结为主,尤其是研究方法不够科学,包括:文献综述不够全面系统(特别是对国际范围内的口译研究成果缺乏梳理和系统分析)、研究问题不够深入、研究方法不够严谨科学、研究结果往往未经系统的理论推演或实证分析的方式进行验证等(王斌华、穆雷:2008)。

分析西方口译研究的发展路径和研究方法可以看出:西方口译研究的总体发展路径正在向跨学科的多元式研究扩展;口译研究的方法由原来的主观推测和实践经验总结向以数据为基础的客观描写和实证分析转变。这可以为国内口译研究的走向提供参考。


七、国内口译研究提升的路径


1.拓展口译研究的主题

在研究主题方面,目前国内的口译研究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均未及西方的口译研究,因此,在这方面进行借鉴,可望提升国内的口译研究。

西方口译研究已涵盖的主要研究课题(参见Gile,2000;2006):

1)口译教学与培训。包括大量的口译教材以及口译教学的文章,涉及口译教学的原则、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及具体的教学方法、口译练习、口译测试等。

2)口译中的语言问题。包括译员的语言能力、不同的语言组合对口译的影响、源语和目标语的语篇等研究课题。

3)口译中的认知问题。包括口译中的语言理解和产出过程、口译(主要是同声传译)的认知过程和工作过程、口译的工作记忆、连续传译的笔记等课题。

4)口译的神经生理学基础。这类研究主要关注的是译员的“大脑侧化模式”(lateralization patterns),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来自意大利Trieste大学的研究小组。此类研究需要实验设备的配合,包括认知心理学方面的实验。

5)口译的质量问题。包括对译员的口译表现进行内容、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质量评估以及用户期望等课题。除了评估模式,还需要大量的实证研究进行验证、修改、完善。

6)口译的职业问题。包括口译的行业准入、译员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口译行业的社会定位等研究课题,包括准入考核、终身培训等,与现行一些管理体制配合、接口。

2.改进口译研究的方法

总体来说,口译的研究路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理论推演型的研究,其核心是理论的抽象思维和推理;另一类是实证型研究,其核心是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实证研究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调查法和实验法。

目前国内的部分口译研究者正在有意识地超越实践经验总结和主观推测式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正在兴起,主要体现在近年的硕士和博士论文中。当然,理论推演型的研究对于学科理论的构建同样意义重大,只是这类路径的研究要注意提升推演的逻辑严密性。

3.提倡口译的跨学科研究

1)鼓励口译实践者结合口译实践经历进行口译研究的努力,并对他们加强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

2)口译研究者与相关学科的研究者进行更加密切的合作,相关学科主要包括: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语言学、神经生理学等;

3)接受过口译以及相关学科双重正规培训的研究者最适合进行跨学科研究(参见Gile,1999)。一方面,接受过口译正规训练的研究者对口译的特点、口译的操作过程、口译活动中的常见问题有着切身的体会和认识,能够发现研究问题,并能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研究结论的正确与否;另一方面,对于口译这门年轻的学科来说,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仍需要作大量跨学科的借鉴,因此,研究者如果受过上述相关学科的系统训练,利用相关学科的研究理念和方法,必然能够进行更有深度的研究,也能够确保研究过程和结论的科学性。

本文在对中国内地近30年的期刊口译论文、著作和历届口译大会提交论文等的数据基础上对过去30年国内口译研究的发展概况和研究走向进行了考察。虽然从研究数量来看,国内口译研究成果一直在持续增长,尤其在近10年增长比较快,但是,从研究主题分布来看,国内口译研究的主题涵盖面不够宽;从研究方法来看,国内口译研究的尚未形成系统的方法论。因此,从总体上来看,尽管近年国内口译研究已有可喜的进步,但若要建成一门独立的(子)学科,口译界的同仁尚需时日加以努力。


注释

①感谢台北大学应用外语学系廖柏森博士提供相关信息和资料。

②由于资料收集的局限,杨承淑2006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通过答辩的博士论文“口译转码模块研究”未能收集到论文的内容资料,因此无法在此详细介绍。

 

 

【参考文献】

[1]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翻译,2001(2):17-18.

[2]刘和平.口译理论研究成果与趋势浅析[J].中国翻译,2005(4):71-74.

[3]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穆雷,口译教学——方兴未艾的事业[J].中国科技翻译,1999(2):39-42.

[5]慕嫒媛、潘珺.专业化道路:中国口译发展的新趋势——兼评国际口译大会暨第五届全国口译实践、教学与研究会议[J].中国翻译,2005(3):38-41.

[6]王斌华、穆雷.口译研究的路径与方法[J].中国外语,2008(2):85-90.

[7]Gile, D. Doorstep Interdisciplinarity in Conference Interpretation Research[A]. In Lugrís, lberto Alvarez & Anxo Femán dez Ocampo(eds.) Anovar/Anosar Estudios de traducci ón e interpretación[C]. Universidade de Vigo, Servicio de Publicacións.1999:43-49.

[8]Gile, D. The History of Research into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A Scientometric Approach[J]. Target, 2000.12(2):299-323.

[9]Gile, D. Conference Interpreting[A]. In Brown, K. (ed.)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2nd ed.)[C]. Oxford: Elsevier, 2006. Vol. 3:9-23.^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