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微创医疗股东大会纪要

标签:
军顺之光股票 |
分类: 个股研究 |
2021微创医疗股东大会纪要
以下是问答环节。
Q1.关于关节集采,公司骨科的产能准备的情况,进入A组的概率?国产和进口入组公司的看法?国内外业务整合的最新情况,什么时候能达到盈亏平衡?
A.目前公司产能能达到10万套,等2期的建设完成后,能达到60万套的产能。微创的1个膝关节系统和3个髋关节系统都有资格进入集采标准类。关于进入哪个组,现在竞价的规则和价格都没有公布,目前医院还没有报量,我们也没有办法预估。但公司会尽最大的努力进A组,但大家需要注意的是竞标还根据医院对公司产品的需求量来的。另外公司产品线丰富,可以通过各种策略来进集采。这次集采不分国产和进口,微创的优势是既有国产产品,也有进口产品。公司会搭配不同的组套去竞标这次集采,和竞争对手做一些头对头的比较。关于骨科盈利的展望,因为疫情,目前的预计是2021Q4能盈亏平衡,如果疫情平缓的话。国内来说,公司主推小关节和智能工具,业务还是可期的。中国业务我们预计对骨科盈亏平衡有一定帮助,但这取决于集采的情况,能否快速放量,这都会影响盈亏平衡能否早到会延迟。
Q2.关于骨科,未来非集采产品的走向公司如何判断?公司储备了哪些产品来做市场推广?关节手术机器人和耗材公司的销售和整合规划是怎样的?
A.根据我们的了解,招采司有个意向,非集采关节产品会给一个指导价格。公司的市场份额稍微小一些,但公司在市场推广和医生教育方面投入了非常多。集采消息出来后,公司积极的在市场上和经销商和医生沟通,对进集采是非常的有信心的。在膝关节领域,公司主打的是内轴膝,髋关节是一个简洁的快速通道。这些都是医生非常认同的产品。通过这次集采,公司有机会打通因为准入关系没法进入的医院。在本周初,一个国际评级小组把微创的内肘关节评级15+,其它的厂家基本上是5-10之间。我们相信这个指标能给国内的医生一个参考。目前微创是国内唯一一家通过评级的企业。公司在骨科其它领域也有布局,在研项目里,关节部分有15项,脊柱创伤有18项,在小关节部分,也有4项立项研发。关节机器人在未来是一个重要的精准化,智能化解决方案。公司并没有一个整合概念,公司旗下各个业务独立性比较强,但在集团层面有一个较大的协同效应,为使用者提供一个整体解决方案。随着集采的推进,整个医疗行业会有一个蓬勃的发展。手术机器人公司是全国最早立项的,现在研发做完了,正在等着拿证。
(备注:微创骨科其自主研发的Advance®内轴型膝关节系统获得全球骨科行业权威评级机构ODEP(骨科数据评估小组)评定的最高等级“15A”,微创®骨科是迄今唯一获得此评定级别的中国企业。ODEP于2002年在英国创立,该机构通过对髋关节、膝关节和肩关节植入的关节植入物进行长期持续评估,从而对植入物的生存率和质量进行标准的验证评级。目前,ODEP评级结果已被诸多欧美国家公立卫生系统采纳,成为批准产品进入市场的重要决策依据之一,是全球骨科最权威的、最具有公信力的机构之一。除此次获得的ODEP最高评级外,内轴膝产品的优异性能已在多项重要的临床研究中得到验证:其17年临床随访结果在关节学术期刊
Q3.公司怎么实现最小的研发投入,产出最大效果的研发成果。
A.微创早期尝试了很多的模式,公司过去10年都在做这个机制。有了这个机制,公司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资金,技术,人才,来孵化内部的研发团队。有些和血管介入相似的项目公司孵化起来可能会容易一些,长的比较快。有些,比如机器人我们14年就开始做,但最近1-2年市场才明白过来,我们会根据情况做资源调配,不是一拍脑袋就干的。微创集团不是一个控股型的公司,而是一个创新型的平台。微创的本质是一个创新性平台。从集团内部孕育(反应釜机制)管线,各子公司和微创不仅仅是股权控股并表的关系,而是母公司和各子公司,包括各子公司之间的协同关系。各种平台的能力最终落在微创母公司,投母公司等于投了20-30个公司。若有人问其他医疗器械怎么怎么样?我告诉你投资微创就好了,成功几率最高。
我们过去10年的资本投入有部分是专门针对产品研发的,孕育了各种能力,我们有早期动物试验的平台,有源材料平台,有耗材的等平台。我们应该是全国最先进的有线源的分析,比大学的都要专业,设备投入的都要多。这些都是10多年来在产品研发进行过程中投入的能力。
Q4.以往公司做的都是改良性的创新,公司怎么看待突破性的创新?未来在无人区领域的创新公司有什么样的研发体系来支撑?
A.主要还是围绕客户需求,过去国外在研发上已经有了大量的基础研发,公司其实没有必要反复去做。但未来确实会有原创的部分,但主要还是要围绕客户需求。微创专门有平台和各大医院对接,去挖掘医生在临床中的痛点是什么。公司也会去布局和储备一些前沿技术。
Q5.在公司现在的全球布局中,还有哪些产品能进入全球市场?还有哪些产品有比较大的专利难点,不太容易突破?
A.微创支架在欧美日本都做了临床。未来在北美公司会有一个产业基地,开始会围绕心血管领域。除了心血管外,还有两个方式:一是通过并购的方式,比如骨科和心律管理;未来关节机器人会和北美骨科协同,尽快落地北美。我们根据不同区域的特别,深耕当地市场。在营销方面,公司从战略层面也有一个全球的营销平台,不会让旗下的公司单兵作战。因为不同的地方,准入的环境都是不同的,所以要有一个专业的,统一的平台来赋能。我们内部有一个针对不同市场的排级。今年在支架上,截止6月份,全球销量达到50万架,这还是没有包括北美市场。
常董此时发言:我们微创是要谋求一个全球的江湖地位,我们的目标是冠脉支架做到全球第一。今年拿第二可能性非常大,这是在还没有进入北美,日本的前提下获得的市场份额。我们今年国内冠脉集采后,上半年预计销售了50多万套支架,相比去年双位数增长,至少40%以上吧。全年预计130万套,去年全年是110万套。
Q6.公司的大战略是1+12+5,现在已经有6个项目成熟了,未来到5000亿-10000亿的话,各个项目能否展开谈一下?
A.辅助生殖领域,今年把临床端耗材的准入上市,未来尽快讲有源产品临床端和实验室端的整个解决方案整合。产品外,除了国内的,也在做国际市场。血糖管理外,微创也做了很多年,过去主要做胰岛素这块。去年也转向了血糖管理等,希望接下来能提供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
随着中国进入老年化,对康复医疗的需求未来会越来越大。微创2007年就介入了康复医疗,未来康复集团会和别的板块协同,以服务为导向,以产品来满足未来中国对康复医疗的需求。未来2-3年会不断有产品进入临床。公司在康复类产品的技术已经成熟了,现在就在等东风
冠脉支架产品进入集采好,今年上半年集采量就能确认完成了。根据国家医保局在天津的会议,微创的市场份额达到40%。目前这个是大型医院,很多县级医院的市场份额还没有统计。但根据我们了解到的信息,很多县级医院在年初市场上货紧缺的时候,采买了微创的支架,今年的市场份额要比40%大。公司的目标是一半。
【解读:对康复布局,形成治疗的闭环。以骨科手术为例,使用微创骨科关节置换产品,术后使用微创康复的器械康复,使得手术后效果达到最佳。康复是治疗中的最后一环,微创这是对治疗全生命周期的布局。】
Q7.公司如何保证后期孵化的业务也能做到行业第一?协作的不同子公司的考核成绩怎么划分?
A.公司有能力把关节机器人推入到每家骨科医院里。这会拉动手术量和耗材的使用量。集团内部,公司目前还没有一个计划性的东西,但原则是都有了。但从医院和病患的需求上来说,如果他们有这个需求,那么子公司会根据需求来协同,不会因为考核的关系来互相拉后腿。从微创的多元化战略开始,公司最强大的资源就是渠道资源。我们在内部上搞微创+,渠道上也搞微创+,一直在和下游的经销商推广多元化的理念,抵御单一产品受政策的影响。所以我们的渠道已经不是单一的代理商,都是多元化的代理商。关于内部竞争,公司也早已经在布局,公司成立了一个一体化的推广和治疗中心,在内部把这些处理的都很清晰,统一来协同。
【解读:骨科机器人具备量产基础,并且售价不高,公司有能力把关节机器人推入到每家骨科医院里。由单一品线变为品牌代理,提高渠道的效率,同时深度绑定代理商和微创的关系,一举两得。】
Q8.后续的孵化项目如何保证也能像现在的这些孵化项目做的一样好?
A.微创的12个板块基本上涵盖了医疗器械的主要领域,覆盖80-90%的产品。有些领域比如泌尿可能和之前的业务相关度低,但微创有一整个平台,做起来还是很容易的。虽然是新的领域,但微创有多年的各种积累,底层的技术很多都是相同的,转移运用是相对容易的。常总说公司是以机制为标准的,在设计,品质上是有原则的,用各种协同效应来把一个创意做到极致,保证微创这个品牌不受影响。医疗器械行业的研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行业,成功率只有5%,壁垒非常之高,积累要求高。微创有足够的耐心,资金,所有的项目做下来,至少有7-8年的时间,很多项目都是10多年的时间才有成果。但微创熬得住,很多公司可能熬到第五年就熬不住了,资金链断裂了。
【常总:我们十分注重“微创”这个品牌。我们对自己开发的管线有机制有流程保证最后取得成功,可以做到极致,如果,不做到极致我们也不会让他上市,我们要保证我们微创品牌不受到不好的影响。要知道我们微创的产品背后都是开发研究历史都有十几年,我们有耐心。火鹰支架我们化了18年,电生理15年,我们是一家有技术底蕴的公司,微创的价值许多人不知道,不明白,微创的价值就在于我们的机制。这里常总感叹只有两个人可以谈得来,能够理解微创,知音很少。
微创好比一棵树,你们现在只是看到落在地上的几颗果子。大树和大树的后面就看不清看不到了。常总说,我们也不希望大家看透。我们的人要是看透了公司,就不会安心工作了。】
Q9.未来股权结构会不会有问题?体内业务和体外业务将来同业关系是?小股东的利益会不会受到伤害?
A.50%控股做不到,公司对子公司的控股目标是并表。其它的问题因为时间关系,会下再沟通。
附:关于创新的机制、拆分股权、运营模式和股权激励,常总在2020年股东大会上说的很好,以下内容来自2020年股东大会纪要:
A8常总:你这个问题我已经实际上是回答了一部分了,就是微创的运营模式的问题,微创对这个公司的了解,更像是一个常规的公司,因为我们现在以一个公司之力,刚开始靠冠脉支架做到今天这种布局,这个布局什么情况,把整个中国高端医疗器械行业全覆盖了,如果你没按这种模式去做,不可能的事情。
只是靠我们一点母公司的利润,微创的利润什么情况,大概我们药物支架的心血管这一块儿,充其量不会超过10个亿现在,过去2个亿3个亿,但是我们今天做的事情可能是100个亿的公司也做不了的事情。那你怎么办?怎么做?那你整个行业没起来,然后你想要做一点事情,想把这个覆盖掉,你怎么做,只能采取这个方法:种很多的小苗。
我理解你的意思,就是我种一颗树,让这颗树长成参天大树。这是一个方法。另外一个方法,我种100颗树,让一个个小树都成为参天大树。然后这些参天大树互相有支撑作用,实际上长得还更快。这是一个公司的运营模式。你如果理解不了这个的运营模式,你对子公司上市就理解不了。
还有一个,作为一个母公司来讲,子公司发展不起来,母公司怎么发展?也发展不起来。各个子公司起来之后,母公司才能起来。所以母公司就是子公司的集合,但是不是子公司100%的集合。你刚刚提了一个很关键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只是持股一部分。对于我们母公司来说,能够并表这是一个先决性的条件。实际上我们养了很多公司,养了很多的小孩子,但同时我们又让其他的投资者帮我们一起来收养。像我们母公司里面我们的股东并不太多,用很少的资金做成这么大的盘子。但是我们子公司来投资的投资方非常之多,现在几乎几十个投资方对微创来输血,来养这些子公司。人家给咱输血,不给人家股份,还不让人家赚钱,都让母公司赚了,那不可能的事情。微创也没那么多钱,去养这些子公司。要么就是输血只能输一点点,要么就不该大规模的做。
还有一个对管理层的激励,首先没有这些子公司的上市,就没法激励。微创的管理人才非常之多,2楼我们那些人才墙,那还只是高管墙,还没有包括公司方方面面的其他人才。你去看公司,vp以上的有70-80个,然后外边那些搞技术的全球的,不知道有多少,你怎么去容纳。一个小小的池塘能容下那么多吗?你只能是有很多个池塘,很多个池塘才能容纳下这么多的人才,大家都希望有一个未来,公司有一个职业生涯,都希望能在这里实现经济自由,那你光靠母公司容易吗?比如微创有那么多的股份,一半拿出去给高管激烈,第一个跳出来的肯定是各位。
包括CRM,起搏器,骨科,我们那些海外的高管都在那里持有股份,但是让他们持有母公司的股份,你愿意吗?他愿意吗?他对公司总体的业务不理解,他是搞了一辈子干了几十年的起搏器,然后你让他直接持有子公司股份他还有个感觉,这个公司将来能够上市,个人利益和公司发展的利益是结合在一起的。在骨科里面,除了我参与之外,我们很多骨科同事都参与了,这个钱是跟外面的投资方是一样的价格,一点折都没打,这个相当于我们对这个公司的看好。所以这个也是一个公司的模式,如果我们只是想做冠脉这个业务,这就太小了,就一棵树。我们想种100颗树,并把他们养大,只好就是借园丁,很多个园丁一起来培育这个树林。所以将来大家看到的微创是什么形状?微创是一片树林,不是一棵树。
微创你看到的是5个6个7个8个,完全具备上市条件的,同时后面还有好多个。而且这些公司只是花一点点钱就行,到一定程度之后,比如说我们把小孩子养到5-6岁,其他的投资方进来帮我们一起养,刚开始的阶段是什么?对母公司来讲是成本最低的。因为你投入1000万2000万相当于4-5年以后投入2-3个亿,甚至比这个还要多。作为股东你要哪一个?前面这一段是发挥公司特长的地方,因为公司有平台,公司有员工有这个方面的人才,可以利用公司的资源把这个育儿所养好,就相当于公司的育儿所一样。公司养的是早期。
因为我们就是有很多的平台,平台并不具体参与子公司运营,但平台的投资你不让它参加,与他没有关系,那第二天其他的子公司就不让他用这个平台了。或者积极性不高,或跳槽了。
一个公司的成功,像人一样,不光来自于自己主观努力的东西,是更多的是周边的人希望你成功。不光是来自于努力,当然努力很重要。你的父母,你的朋友,甚至很多跟你相识不相识的人,都希望你成功,然后你才能成功。千万不要有我努力我很行,不是这回事情,你只是一个很小的方面,公司也是这样。
我们是一个新的模式,当然这种新的模式,能不能成功我们还是不知道,但是我们现在就是说,用了只能做好一个公司微创心血管的资源和时间,做了十倍于这个数字的事情,还没有失去控制权,还没有失去并表权。
骨科从体量来说是中国第一的,如果我们继续维持这个第一的地位,5-6年以后微创的规模大家可以想象。看到美国的几个骨科公司,它的营收和它的市值,只要是美国发生的东西,如果中国梦能够实现,那我们骨科一定也会出现美国一样市值的公司。
另外,这么多年我们的研发投入,也是大家比较诟病的研发费用比较高18%-20%,已经出现这种情况了,但是公司到了每年几乎利润很薄了。股价上不去了,每年挣那么一点利润,股价上不去。现在慢慢大家开始理解这个模式。另外,随着公司一个个上市,大家开始意识到这个公司是有价值的,慢慢的股价会上来。这个也是一个无奈的做法。我们把赚的费用拿一点钱,全部放在子公司的培育里面,也不行。只好吸引外面的钱进来。
微创从基因的角度来讲,无论是企业文化还是产品布局,还是未来预期来讲,它是有一个1万亿市值基因的一个公司。从基因的角度,它有这个基因。它也有这个骨架子,十大布局。确实要理解这个公司,要理解这个独特的商业模式,有没有可能实现我们想要做的事情-指数性增长。
骨科大叔点评:微创是一家对于技术追求至极致的公司,微创通过自己的技术构建一个患者和医生信任的品牌。微创的目标是成为全球化布局的大型医疗器械商。未来微创海外战略不是单兵作战,而是集团出海,多产品出击抢占市场。微创的价值就是在于创新的机制,这种能孵化出这么多优秀子公司的创新力和机制,就是微创的护城河。
2021年股东纪要主要来源于券商整理和球友zwz700-坐看浮云。我对其中的内容进行了部分删简和解读,加了部分2020年股东纪要,更易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