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胥荣东主任医师
胥荣东主任医师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42,338
  • 关注人气:2,33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物理学之道》中国智慧

(2015-02-20 22:56:04)
标签:

杂谈

《物理学之道》摘录  

       中国哲学思想在战国时期已达到了高峰。中国哲学从一开始就有互补的两个方面。它要求哲学家们超越人间俗事和日常生活,以达到神秘主义的天人合一的中国贤哲的理想。然而,中国的圣贤并不只停留在这个高级的思想层次上,而是同样也关心世事。他把人的本性中直觉的智慧和实用的知识,沉思冥想和社会活动,这些互补的双方汇于一身,这就是中国人心目中圣贤和君王的形象。从而充分地认识了人类。(卡普拉:《物理学之道》,北京出版社99年版,下同,p.90-91)

       儒家是关于社会组织、人生常识和实用知识的哲学。它为中国社会提供了教育体制和社会礼节的严格规范。传统的中国家族体系有着复杂的结构和拜祭祖先的仪式,儒家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这个家族体系建立起伦理的基础。(p.91)

       道家关心的首先是观察自然和发现自然之“道”。道家认为,当一个人遵从自然的规律,自然地行事,并且相信自己的直觉知识时,就能享有人类的快乐。(p.91)

       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据说他撰写了简明扼要的一部言论集(《老子》,或称《道德经》),它被认为是道家的主要著作。这本书喜用似是而非的隽语风格,和诗意的有力语言,“毫无异议地是中国语言中最深刻和优美的著作”(李约瑟语)。(p.92)

       (儒、道)这两种思想倾向代表了中国哲学中相对的两极,但是在中国总是把它们看成同一整体的两极,同是人的本性,因而是互补的。儒家强调儿童必须学习社会生活中必要的规矩和习俗,而道家的学说是重新获得和发展已被社会的习俗破坏了的原始天性。(p.91)

       “道”相当于印度教的“梵”和佛教的“法身”,是宇宙的过程,它无所不包;世界被看成在不断地流动和变化。中国人相信每当一种情况发展到极端时,必然会回过来走向自己的反面。这种基本的信念使他们在危难中获得勇气和不屈不挠,而且在成功时谦虚谨慎。由之产生了道家和儒家都祟尚的中庸之道。中国人的观点是宁少勿多,宁缺毋滥,因为这样做虽不能取得很大的成功,但肯定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现代工业社会不断地试图提高生活水平,却因而降低了它全体成员的生活质量,这个事实有力地证明了古代中国的这一名言。(p.93-95)

    《物理学之道》中国智慧     中国的思想家不惯于采用抽象的逻辑思维,而是发展了一种甚为不同于西方的语言。它的很多单词可以用作名词、形容词或动词,而且词序主要是由句子情绪的内涵,而不是语法规则决定的。中国古代的文学远非代表清晰概念的抽象符号。更确切地说,它是声音的一种符号,具有很强的启发性,能使人联想到图画似的形象和情绪的一种模糊的综合物。说话者的主要目的不是表达一种理性的概念,而是要影响和感染听者。相应地,书面的文字也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符号,而是一种有机的图像,它保持了字词形象的高度综合性的启发力。(p.92-9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