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上的实例浅析

(2011-05-22 16:02:06)
标签:

杂谈

    以意义建构为取向的教学模式所追求的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和深入理解,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而获得的,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主动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所讲授内容的能力。支架式教学是在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以意义建构为取向的自主学习模式。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应该根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走在儿童发展的前头,由此引出了辅助学习的理念。具体说来,教师首先在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学习目标之间建立一种帮助学生理解的支架,然后在这种支架的支持下帮助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然后再撤除支架,让学生完成对学习的自我调节。支架式教学主要环节包括:(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理解框架。(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问题情境中所蕴涵的意义,抽取出问题的实质,努力解决这一问题。目前支架式教学已成为我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  

   《我的母亲》这一课文要求学生掌握文中议论语句的表达作用,这对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知识,单单靠老师讲解,效果是很差的,这时就运用了“支架式教学”模式,给学生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建构、丰富、内化所学知识。在这里举个事例来谈谈我对“支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老师提问:“课文在叙述事例后,用了大量的“现在追想、现在想来、如今想起”等词语,为什么?”  

给学生搭了这样一个“脚手架”:文章用较多的笔墨写我的心理,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对母爱的深刻理解,引发读者和作者思想上的共鸣。  

    然后结合具体句子 “我现在想来,大概在我睡在房里的时候,母亲看见许多孩子玩灯热闹,便想起了我,也许蹑手蹑脚到我床前看了好几次,见我醒了,便负着我出去一饱眼福。” 为什么用“我现在想来”?学生依据“支架”回答:“文章用较多的笔墨写我的心理,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深刻理解,引发读者和作者思想上的共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