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amy快乐幸福每一天
amy快乐幸福每一天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478,943
  • 关注人气:1,22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排球联赛:十七年原点徘徊(中)

(2013-02-04 13:05:18)
标签:

排球联赛

体育

     翻看第一届中国排球联赛的秩序册,我们发现不少当年的名将现在仍以不同角色活跃在今天的联赛中。

     当年效力于江苏女排的“第一接应”邱爱华,现在是广东恒大排球俱乐部副总经理、恒大女排领队;曾经是福建女排明星球员的王子凌,如今是排球联赛出镜率最高的“美女裁判”;在八一女排“双星闪耀”的崔咏梅和吴咏梅,现正联袂执教母队;当时在辽宁女排司职主攻的张越红,上赛季开始担任辽宁女排主教练;那时还是八一女排一员小将的李颖,近几年一直担任央视排球联赛直播节目的解说顾问……

    回忆起第一届中国排球联赛,邱爱华的关键词是“刺激”和“热闹”:“联赛改革,对于运动员来说很有新鲜感,上场打球心气不一样。特别是赢球有奖金了,有精神刺激还有物质刺激,大家没有不来劲儿的。记得那年联赛打完了还搞了个南北明星对抗赛,确实很热闹。”而李颖则描述了改革带来的一系列的改变: “收入提高了,赢球有奖了,比赛增多了,大家有干劲了。”

    赛制改革的新鲜劲儿还没过,第二年的排球联赛,中国排协又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开放国内球员转会上,引进外援也就此提上了议事日程。据了解当时中国排协一度还想请进一支与中国联赛水平相当的女排国家队、或是由多国明星组织一支类似当年的八佰伴明星联队来参加中国联赛,以提高比赛观赏性,吸引更多球迷关注。

    “那时候确实是一直在想办法,怎么能真正办好联赛,让运动员安下心来,毕竟大家安下心来才能踏踏实实提高水平,而且这批不安心后面的看着他们就更不安心,我们希望运动员在满足了生存需求之后有更高的目标追求,那就是提高水平,再创辉煌,为国争光。”高沈阳这样描述当年搞联赛的真实想法,“那时候我们的认识也有片面性,不是说都看得多明白,就是认准目标往前走……”

    管理层当年做了多少努力,运动员并不很清楚,但是大家都能感觉到有一种力量在推动中国排球往职业化的目标奔。

    “那几年你能感觉到上边是在做事,这就让人感觉有希望。”一位元老级球员这样说。

    谈到中国排球联赛最初两三年的红火势头,首都体育学院院长、中国排球协会副主席钟秉枢教授分析说:“开始那几年,中国排球联赛确实做得很不错,那是在1992年前后中国体育进行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之下, 正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虽然排球略晚于足球、篮球, 但经过一番努力也开始在体育社会化、市场化的道路上走起来了。引入资金,改变以前单纯依赖国家、政府投入办比赛的局面, 中国排协没用政府一分钱,依靠市场收入办联赛,推行主客场制,吸纳社会赞助,运动员每年比赛场次明显增加,此后排协又推动扩军、人才流动,并逐步完善了相应的规章制度、竞赛管理办法,使得中国排球慢慢从封闭走向开放,一步步融入市场,可以说是在排球社会化的道路上开了一个好头。”

    不过钟秉枢同时指出,中国排球联赛在依托市场办赛、摸索职业化通路的过程中是存在先天不足的:“联赛是以俱乐部为基础的,但实际情况是我们并没有真正的俱乐部,我们所谓的俱乐部都是在原有的体工队体制通过赛事改革进入新的赛事当中的,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09年广东恒大俱乐部成立。也就是说在长达13年的排球联赛中,没有一支真正的职业俱乐部参与其中,这样的联赛肯定不能称之为职业联赛。”

    这一点高沈阳也表示十分认同,但是在梳理中国排球联赛脉络中让我们产生很大疑问的却是: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既然前三年联赛搞得有声有色,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都是在积极向目标推进,为什么进入新千年以后,中国排球会在发展联赛的思路上出现一百八十度大拐弯,以至于此后这些年的联赛一直是一潭死水?是项目的管理者丢掉了当年改革的决心、尝试的勇气和干事业的激情,还是中国排球确实不适宜推进职业化,他们是被残酷的现实撞得头破血流?

      

    关于排球推进职业化的难度,钟秉枢教授给出了非常详尽的分析——

   研究表明,身体直接对抗的项目、比赛结果偶然性比较大的项目、受客观条件影响比较小、群众参与性强的项目和有明星产生的项目更有利于市场运作,作为对技术要求高、受场地条件限制大、依靠集体作战的排球,项目的差异性决定了其市场运作难度远比足球篮球要大。”

    “此外,在中国体育运动项目的改革当中,有两类项目步子迈得比较快,一类是改革前成绩平平的,没有突出的为国争光的任务,和金牌、国家荣誉不直接相关,像足球、篮球、网球都属于这一类,不改革没出路,改革可能有出路,那领导就会放得比较开,群众也会有比较强的承受力;另一类是有垄断性优势的项目,像乒乓球,派谁去打都能拿冠军,那领导会放心让他们去改。”

    “相比之下排球就比较特殊,女排的辉煌、国人心中的“女排情结”决定了谁也承担不起女排成绩下滑的责任,领导关心,群众关注,各方干预也多,于是一说改革,管理者就非常谨慎。”

    进入新千年,中国体育界最重大的事件就是成功申办北京奥运,要在百年一遇的奥运盛事上取得好成绩,中国女排是三大球的唯一希望。但客观事实却是女排在国际上的对手越来越多,想拿好成绩越来越难。

    2004年中国女排能在雅典奥运会上突出重围逆转夺冠,绝对是中国排球界的大喜事,但是这个冠军客观上也给项目的管理者带来了更大的压力,虽然谁也没有明确提出中国女排必须要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实现卫冕,但后来的事实证明,铜牌也是失败。所以即使是在现在来看,排管中心在2008年巨大的成绩压力面前进一步强化了对国家队成绩的追求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那问题出在哪里呢?

    “问题就出在当实现奥运争光的目标和搞好联赛出现矛盾的时候,我们的项目管理者索性就选择了维持熟悉的体制,以求完成任务,拿冠军,认为只要拿到了冠军,其他事情做与没做,就不被关注了。”钟秉枢教授分析说。

    一边是力争奥运金牌,一边是努力搞好联赛,一个是眼前任务,一个是长远目标,排管中心领导毫不犹豫做出了选择,于是男排成了“弃儿”,联赛年年以各种形式为国家队让路,没有关注,也不谈市场,如果说前三年的排球联赛还在积极探寻职业化的可能,那么之后的13年,中国排球联赛的走势完全是与职业化的方向背道而驰。

    直到2008年“黄金一代”集体谢幕,中国女排繁华落尽,2009年成绩开始滑坡,当时的国家队主教练蔡斌指出核心问题是人材储备不足的时候,我们才猛然想起中国排球联赛,意识到那里才是培养人才的沃土,然而因为多年疏于耕作,沃土早已贫瘠。

    在2009年5月中国排协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上,中国排协副主席徐利这样形容排球人才匮乏的现状:全国从事排球训练的人数少得可怜,男女排一线球员不足400人,加上业余体校学员还不到2000人。当时刚刚卸任的前中国女排主教练陈忠和则补充说,女排专业运动员恐怕只有100多人,“在我打球的年代,福建省每个县都有自己的排球队。现在,我们是从100多人里选材,美国是在100多支球队里挑人。人才匮乏的问题今后会越来越严峻,应当成为排协工作的重中之重。”

    遗憾的是,如此严峻的现实并没有成为项目管理者振作精神、踏下心来固本扶元的拐点,反而成了每每国家队成绩不佳领导堂而皇之归根的理由。如果说此前为了完成2008年奥运会夺牌任务排管中心是不得不放下了抓联赛、抓基础的那只手,那么伦敦奥运周期的四年,在明知中国排球面临又一次生存危机的情况下,项目管理者仍然选择以中国女排的成绩为赌注,这样的指导思想和实际行动必然招致方方面面的批评,甚至问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