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奉天收藏
奉天收藏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6,692
  • 关注人气:33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四十三篇:《第一套流通硬币的版别分类与大系研究》-奉天收藏

(2011-12-29 12:19:51)
标签:

流通硬分币

分类: 第一套流通硬币(硬分币)

                 《第一套流通硬币的版别分类与大系研究》

                                        作者:奉天收藏(王美忠)

 

【关键词】:  平版、凸版、混合版硬分币,大星版、小星版硬分币,硬分币“七大珍”、“八小珍”

【分 类 】:  现代钱币学,流通硬币学

【内容摘要】:在多年收藏和研究现代流通硬币的基础上,本文在全国开拓了第一套流通硬币版别系统研究的先河,首次系统地研究和论述了第一套流通硬币的版别定义与科学分类,详细而系统的阐述了第一套流通硬币至今可见的所有版别及其存世量的珍稀级别,并列出《第一套流通硬币116枚版别大系收藏表》,对于现代钱币学专业的学者、学生、银行金融专业人士以及广大钱币收藏爱好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概   

     现代流通硬币的收藏现在方兴未艾,但市场发展到今天,其版别研究仍然很不完善,因此流通硬币版别的研究具有开拓性意义。
     流通硬币版块不象纸币版块那样对于版别的研究已经很深入,并已经达成共识和经权威认证。一版、二版、三版、四版纸币大全套(不含冠号及趣味收藏)共有多少版别、多少品种,只要是纸币爱好者大多都很清楚。但是,中国流通硬币第一套大全套、第二套大全套涵盖多少种版别,你随便问一下硬币收藏爱好者,看他知道吗?答案绝大多数是否定的。甚至很多人会问,流通硬币还有版别之分吗?流通硬币不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嘛。 现在普遍的现象是把硬分币年号大全当作版别大全套,这是非常浅显和初步的。流通硬币的收藏必须突破这个理论上的瓶颈才会有良好而持续的发展。 
     我们把第二套人民币中1957年12月开始发行的1、2、5分硬币统称为第一套流通硬币,截止目前为止,从1957年至2011年发行了最后一枚1分硬币,第一套流通硬币已经发行和流通了半个多世纪,是共和国历史上流通时间最长的一套硬币。关于硬分币的版别,史上的专著和网间研究都很少,而且有很多错误和纰漏之处,更为甚者,很多爱好者把诸如粗细版、背逆币、多肉等趣味币也当做不同版别,甚为混乱。因原模的设计、雕刻等的区别导致压印的硬币具有图文、重量、大小、厚薄等的根本区别,或者因材质的显著不同而铸造的硬币,称之为不同版别;而因工作模的公差、铸造工艺、生产质量等因素导致压印的硬币出现的非根本的差异称之为趣味币;硬分币版别以前有“露芒版”以及“平芒版”的不同版别的划分方法,经对大量实物样本的研究笔者发现这种分类方法不仅不能涵盖硬分币的所有版别,而且也不能体现和表征硬分币不同版别的特征,因此这种分类方法显然已经过时,对硬分币的版别需要要做重新的划分和命名,在此笔者斗胆抛砖引玉,试做论述。

 

                          二、硬分币的三种基本版别分类
      

      经仔细对比和甄别每个年号硬分币的大量实物样本,包括公开发行进入流通的硬分币,和不公开发行未进入流通的套装硬币,发现硬分币共有三种类型的版别。为了更全面地表述这些版别的特征,笔者现把硬分币划分为“平版”、“凸版”、“混合版”三种版别。 

第四十三篇:《第一套流通硬币的版别分类与大系研究》-奉天收藏
                                    (图1:平凸版正面对比)
             
第四十三篇:《第一套流通硬币的版别分类与大系研究》-奉天收藏
                                 (图2:平凸版背面对比)


                    第四十三篇:《第一套流通硬币的版别分类与大系研究》-奉天收藏
                                (图3:平凸版分字对比)


                    第四十三篇:《第一套流通硬币的版别分类与大系研究》-奉天收藏
                                  (图4:平凸版麦芒对比)


                      第四十三篇:《第一套流通硬币的版别分类与大系研究》-奉天收藏

                               (图5:平凸版正面字体对比)


      第一种版别称之为“平版”(平芒圆弧勾人字头平头,见图1、2、3、4、5对比图),主要是由沈阳造币厂铸造的,也是硬分币最常见的版别。平版硬分币共有87种(1分29种,2分34种,5分24种其中包括56-5平版分币子版别大星版一种),其主要的版别特征是:1、背面左右麦穗从下面数第二个麦芒尖部与飘带的结合部是平行的;2、“分”字的刀字部的勾是平滑的圆弧勾;3、分字刀里的撇和刀的横大多是平行粘合的;4、正面人字的人字头是平的,没有顿笔;总之,这种最常见的版别特征就是“平”,因此可以用“平版”概括其特征。

第四十三篇:《第一套流通硬币的版别分类与大系研究》-奉天收藏
(图6:565大小星版五角星对比图)


第四十三篇:《第一套流通硬币的版别分类与大系研究》-奉天收藏
(图7:565大小星字体对比图)

       在这类分币中,需要特别提及的是,由于56-5分有早期50年代铸造和后期60、70年代铸造的,56-5分进一步可以划分为小星版即原版和大星版即新版的子版别分类(见图6、7、8对比图),前者属于常态,后者属于特殊版别,主要区是,五角星大小及间距有肉眼可见明显区别,“共”、“和”等字字体有明显区别,字体粗细也有差异,56-5是图文的显著区别因此属于不同版别。


      第二种版别称之为“凸版”(露芒拐角勾人字头顿笔,见图1、2、3、4、5对比图):主要是由上海造币厂铸造的,是硬分币第二种常见的版别。凸版硬分币共有27种(1分 16种,2分 4 种,5分7种),其主要特征是:1、分币背面左右麦穗从下面数第二个麦芒尖部与飘带的结合部特征是麦芒尖部穿过飘带而“凸”出在飘带之上;2、分字的刀字部的勾是“凸”起的拐角勾;3、分字刀里的撇和刀的横是部分分离的或者分开较平版明显,撇的奈笔“凸”出而游离;4、正面人字的人字头有顿笔,也是“凸”出的;总之,这种第二种常见的版别的特征就是“凸”,因此可以用“凸版”概括其特征。 
      除上述主要的典型区别之外,“平版”与“凸版”还有诸如“民”字的提勾、“共”字的撇、“中”、“华”笔划底部等写法也有细微的区别,在此不再一一赘述。据笔者收集和研究,少见年份一个年版号同时铸造有平版和凸版两种版别分币,1分为79、80、81、82、84年号;2分为81、82、83、84年号;5分为81、8384号。

第四十三篇:《第一套流通硬币的版别分类与大系研究》-奉天收藏
(图8:72-1混合版)


第四十三篇:《第一套流通硬币的版别分类与大系研究》-奉天收藏
(图9:78-1混合版)

      第三种版别称之为“混合版”(平芒拐角勾人字头平头或有顿笔,见图7、8对比图):是过渡时期铸造的最少见的版别,目前只发现72-1和78-1具有此特征,即混合了“平版”和“凸版”的特征,主要特征是:麦芒和飘带是平行的,而分字的勾是凸起的拐角勾。其它细微区别也不再赘述。这种罕见版别可用“混合版”概括其特征。 
     

                       三、第一套流通硬币版别大系收藏表

 

     笔者经过对大量的流通分币和装帧《中国硬币》的实物研究,归纳出截止目前为止发现的第一套流通硬币116枚版别大系收藏表(见下表):

 

                      《第一套流通硬币116枚版别大系收藏表》

年版号

       

           

       

55

☆  P

           

☆  P

56

☆  P

☆  P

※  P(大星、☆小星)

57

☆  P

           

☆  P

58

☆  P

            

          

59

☆  P

☆  P

          

60

          

※  P

           

61

※  P

※  P

          

62

          

※  P

          

63

※  P

※  P

           

64

※  P

※  P

          

71

    P

           

          

72

          ※  H

           

          

73

※  P

           

          

74

                   ※  T

※  P

                     T

75

    P

※  P

          

76

                   ☆  T

    P

                     T

77

    P

※  P

          

78

          ※  H

    P

          

79

※             ★  T

※  P

                 ★  T

80

★             ※ 

★  P

★  P

81

★             ★ 

※              ★  T

★            ★ 

82

                   T

                ★  T

                     T

83

                      T

                ※  T

              ★  T

84

★                 T

                ★ 

★               

85

    P

    P

    P

86

    P

    P

    P

87

    P

    P

    P

88

         

    P

    P

89

         

    

    P

90

         

    P

    P

91

    P

    P

    P

92

☆  P

☆  P

    P

93-96

                   ☆  T

☆  P

☆  P

97-99

                   ☆  T

☆  P

☆  P

2000

                   ※  T

☆  P

☆  P

05-11

※  P

          

          

总结

47种(P29、T16、H2

38种(P34、 T4

31种(P24、 T7

                                                   (奉天收藏2010年8月10日制表)

 

【备注】:★ 者存世量“珍罕” (发行量在3000-8万之间), ☆ 者“极稀” , ※ 者“稀少”,“/”者“未发行”。“P”为平版,“T”凸版,“H”为混和版 

     表中需要特别要说明的是,加“★”号者为存世量最为珍稀、最具有收藏价值的15种硬分币,包括“七大珍”分币(发行量3000-1万,存世量珍罕,现市场参考价:2500-5000) 1分: 79T 、81P、  84P ,2分: 84T,5分: 79T 、 81P 、 84P ;“八小珍”分币 (发行量2-8万,存世量珍稀,现市场参考价:1000-3000) 1分: 80P、 81T, 2分: 80P、 81T、  82T, 5分: 80P、 81T、 83T;以上珍稀分币均装帧在79-84年早期《中国硬币》套装中,在此特别提示给大家,收藏时要多加注意。

     综上,截止目前为止已发行的流通硬分币中,无论是公开发行流通的,或者不公开发行而装帧的,共分为这三种类型的版别,不区分精制与普制的铸造质量与工艺区别共有116种版别分币,其中包括56年5分大星版子版别一种。当然,也许还有更多种类,希望广大硬币研究者和爱好者共同研究,以推进第一套流通硬币的版别研究。 

 


                                   作者:奉天收藏(王美忠)
                                                                                                                                                    2011年10月8日

 

【说明】:在多年收藏和研究现代流通硬币的基础上,本文在全国开拓了第一套流通硬币版别系统研究的先河,首次系统地研究和论述了第一套流通硬币的版别定义与科学分类,详细而系统的阐述了第一套流通硬币至今可见的所有版别及其存世量的珍稀级别,并列出《第一套流通硬币116枚版别大系收藏表》,对于现代钱币学专业的学者、学生、银行金融专业人士以及广大钱币收藏爱好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由于本人水平所限,错误纰漏之处在所难免,请广大流通硬币爱好者给予赐教和雅正。除了本网之外如果您需要在其它报刊、网站等媒体或场合引用本文请注明“本文来源于:奉天收藏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970958207,或者中国现代钱币网http://www.coin001.com/,作者:奉天收藏(王美忠)谢谢。 

【备注】:本文已经发表在《钱币报》、《中国钱币》、《齐鲁钱币》等专业报刊杂志,请引用时务必注明来源和作者。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