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大千为何钟情榆林窟的”文殊变”

(2013-10-15 13:49:22)
标签:

张大千

钟爱

榆林窟

文殊变

文化

分类: 张大千

张大千为何钟情榆林窟的文殊变

 

经纬

 

    地处甘肃省安西县的榆林石窟虽然其石窟的数量和规模远不及莫高窟,但是, 石窟内的壁画保存的完好程度,却远远超过莫高窟,而且不乏有相当数量画面宏大而且画工精细的上乘之作,这里要介绍的是榆林窟第3窟的一张西夏时代的壁画 “文殊变”,它独特和绝妙的绘画和构图方法,令一代宗师张大千惊叹不已,他决心完整地临摹下来,而且,最终携带到了台湾去。

 

1.介绍“文殊变”:

    文殊菩萨是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生下来就会说话,身紫金色,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菩萨,代表聪明智慧,除观世音菩萨外,最受尊崇的大菩萨。平时出行时,以狮队象群和人海簇拥,组成宏伟的出行场面。

 

http://s4/mw690/74d465edgx6DrpaDEQze3&690

 

张大千临摹莫高窟 第169窟 中唐 文殊菩萨赴法会


2.榆林窟“文殊变”的特殊艺术处理手法:

     榆林窟第3窟内“文殊变”的艺术表现手法则是独树一帜,画幅虽然庞大,但是,人物仅有10余位,周围采用典型的山水画和云海缭绕,构图方法十分巧妙地,同样表现出了文殊赴法会的宏大气势,和一般的敦煌壁画中表现“文殊赴法会”中前呼后拥的场景不同,这里表现出文殊菩萨慈祥和宁静的一面,俨然成了一位温文而雅的观世音菩萨。

 

http://s16/mw690/74d465edgx6Drpsn2Bp3f&690

榆林窟第3窟“文殊变”石窟壁画

    “文殊变”中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完全借鉴水墨画的画法而人物姿态的描绘也从西域的、印度佛教中的形象脱胎出来,完全和国画中的传统人物画的表现技法无异,张大千对这种传统中国画的山水和人物绘画技法运筹帷幄,四位铁线描功底深厚的青海喇嘛画僧和其他门人子侄无法代笔,必须要大师亲自挥毫临摹了。

 

http://s9/mw690/74d465edgx6DrpEUqtG78&690

张大千榆林窟第3窟“文殊变”临摹画

 

 

3.榆林窟“文殊变”中的人物和场景特点:

a.文殊菩萨变成温文尔雅的观音菩萨

b.昆仑奴变为虬髯胡服的西域武士

c.场景变成了类似“八仙过海”中的渡海场面,有“铁拐李”……

 

 

4.榆林窟“文殊变”中的传统国画技法运用:

中国国画从来注重线描技法,对线条的描绘手法有十八种之多。下面列出其中五种技法,并且列出榆林窟“文殊变”中国画技法的娴熟运用。

a.中国国画线描手法:

(1)   铁线描:直线硬折,转折处方硬有力,似铁丝弄弯的形态。


http://s9/mw690/74d465edgx6Drq1DGVa58&690


(2)   折芦描:用笔粗,而转折多为直角,折笔时顿头方而大。

http://s16/mw690/74d465edgx6Drq3B7GL7f&690

(3)   行云流水描:表现软而弯转的衣纹。

http://s12/mw690/74d465edgx6Drq4NRNN9b&690

(4)   高古游丝描:线条提按变化不大,细而均匀,多为圆转曲线。顿笔为小圆头状。

http://s6/mw690/74d465edgx6Drq6juZf15&690

(5)   柳叶描:用笔两头细,中间行笔粗。

http://s7/mw690/74d465edgx6Drq7Ey0ud6&690

b榆林窟“文殊变”中的线描技法:

(1)采用铁线描表现众佛体态

(2)采用折芦描表现衣服转折

(3)采用行云流水描表现丝绸光滑

(4)采用高古游丝描表现头发

(5)采用柳叶描表现云彩连绵

 

 

5.张大千钟情榆林窟的“文殊变”的理由:

    榆林窟第3窟的“文殊变”是完全区别于一般敦煌壁画的临摹画作,它凸显了中国传统山水画和人物画的完美结合,显示了我国西夏时代所能掌握的国画技法的最高水平,也是张大千特别钟情于它的理由。虽然,不少敦煌壁画中也有表现山水画的画面,但是整幅画完全采用和依赖线条勾描和淡墨着色来表现虚无缥缈的佛教画意境是绝无仅有的,充分说明了敦煌壁画艺术是一门复杂多变、变幻莫测的伟大艺术。

  自公元十一世纪西夏建国后,统治者大量吸收中原汉文化,尊孔崇儒、仿中国官制、仿中国年号、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贤才、行中国法令,历史记载的社会现实在壁画中得到了充分地反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