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任梦漪同学对“逃避主义”的书评

(2012-06-24 23:23:33)
标签:

杂谈

分类: 同学佳作

逃避什么?逃向什么?

                                        ——读《逃避主义》一书有感

任梦漪       22101007       教师院       地理师范

 

摘要:人类由于自身的独立性和缺乏安全感,不断地想要逃避,逃避自然、逃避本性、逃避分离与冷漠。人们向往这一种美好的生活,那种存在于脑海中的美好生活。人们迫切地想要逃向这样一个地方,却不知最应该做的,是珍惜身边的点点滴滴。

 

关键词:逃避 ; 自然 ;  真实 ;  珍惜

 

人,究竟是怎样一种生物?我们在逃避着什么,又在追求着什么?近日,读完的段义孚《逃避主义》一书,对于这个问题,心中有了一些想法。

翻开书本,段先生就告诉我们,“在我们当下这个社会中,甚至可以说征所有的社会中,‘逃避主义’这个词多多少少带有一些贬义的意味。”,是的,在大多数的文学作品,包括人类的日常交流中,我们都将“逃避”用作一个贬义词。从小,家长、老师就教育我们,遇到困难不能逃避等等。然而,现实的世界总有那么些不如意,逼得人们想要逃避。正如书中所写,欧洲人从旧大陆涌向新大陆,是一种对避,逃避旧大陆上的压力、不快……转而逃向一个充满希望、没有束缚、自由自在的新天地。因而人类完全有权力选择逃避一些东西。

 

一、  逃避自然却又逃向自然

 

逃避现实的思想来源于缺乏安全感。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虽然人们对于自然的利用程度、利用方式、认识方式等都有差异,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敬畏自然。大自然永远是喜怒无常的,对于人们辛苦劳作的成果、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她,一场洪水、一次地震,就可以将人类伤的体无完肤。人类是惶恐的,面对这样一个琢磨不透的自然,人们选择了逃避。古代中国,祭天,祈求上苍的庇佑,他们试图逃离地面,转而依附上天——一个他们认为永恒存在的事物。而现代,科学技术是发展了没错,但是人们依然避免不了自然的威胁。从欧洲现代的记载来看,及时是欧洲最富庶的地方,人们也常常遭受饥饉。面对这样的情况,人们完全有理由选择逃避,逃向心中那个完美的世界。

完美的世界是人类所虚构出来的,在这个世界里,没有这事世界的繁杂、纷扰,多的是宁静、悠然。我国古代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没有了现实的官场黑暗、人心险恶……种种现实世界的压力、矛盾不复存在,有的只是一派其乐融融的“和谐社会”的景象。这,是被现实的黑暗压抑、束缚已久的人类所向往的,所想要逃向的自然。

城市的兴起,加速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装点了城市,赋予了城市现代感,却也像一座座牢笼,将人们紧紧地困住。钢筋水泥的不自然性压抑着人们,让人们喘不过气。久居城市的人们迫切地想逃离,逃离这样一座冰冷的牢笼,而去亲近那久违的大自然。哪怕是三五天的远足,哪怕就是一个晚上的露营,只要让他们呼吸到大自然的空气就好,那一抹清新与自然,可以让他们暂时忘却那冰冷坚硬的城市楼房,那无休无止地生活压力。书中也写到生活在塞尔河畔的勒勒人,他们虽没有建造多么宏伟的城市,但他们逃向自然的心情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在卡塞河畔建造了一些人文景观,但是他们多么想逃离这种人文景观,因此,他们会定期到河对面的热带雨林中,逃避现实生活中的 纷繁的劳作,一心一意享受自然赠与他们的安静、祥和。

 

二、  逃离躯体

 

什么是人?从动物学来说,人被分类为人科人属人种,是一种高级动物。那么,我们可以说,人的本质就是一种动物。但是如今,人类急切地想从这一不满意的躯体中跳出来,达到一种所谓的精神的崇高境界。为了达到这种看上去虚无缥缈、遥不可及的境界,人们急于摆脱自身的动物性,那种很多人引以为耻的本性。因此,就是各种掩饰,各种隐藏,各种逃避。书中主要就类的三种本性展开论述了人类是怎样试图克服自身的动物性的。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关于食物与进食的这一部分。人类对于自身进餐的私密性是非常看中的,比如现在的饭店一般都设有包厢,确保了人们进餐私密性的需求。任何人都不会希望和自己的家人、朋友吃饭的时候被一群陌生人盯着看。对于自己,人们是有私密性意识的,然而对于动物,那些应该和人类有平等地位的生灵,人类反而“选择性遗忘”了这一点。动物园中,各种动物进食的行为成了人们观赏的景物,成了公园牟利的手段……

此外,就算是对同属于人类的其他偏远种族的人,生活在优越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文化条件地区的人类依然会用一种观赏动物的态度来观赏一些“异类”。如书中提到的一为人类学家对于爱斯基摩人进食的描写,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对于他们进食方式嗤之以鼻的态度。或许会有很多人跟我一样,看了这段描述后脑海中就浮现出想象的画面,然后就评论“恶心”。经过许多年的演化,我们这些人进食的动物性已经被掩饰的很好了,我们不会用手直接深入汤中捞食物吃,我们也不会拿起一块血淋淋的牛羊肉就往嘴里塞。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我们以前是怎么样的,我们的动物本性还是存在的,只是为了达到某种境界,我们选择了逃避它。因而我们有什么资格来把像爱斯基摩人的进食方式一类的事例拿出来做谈资、当笑柄呢?我们甚至根本没有资格去观察和记录他们进食的方式。他们也需要私密性,他们也不愿意自己在进食的时候被人盯着看,他们和我们是一样的。

 

三、  逃避分离与冷漠

 

上文中提到,人类选择逃避,一方面,是由于人类缺乏安全感,害怕喜怒无常的大地会将他们剥蚀地一无所有。另一方面,这种逃避的思想又源于人类的独立性。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独特的,这种对于与众不同的追求必然导致分离、隔阂,然后,人类就成了孤独的个体。我们是多么不愿意享受孤独、排斥的啊,于是要么逃避本性,伪装成和所有人一样,磨圆自己身上那些别人看上去扎眼的棱角。要么,逃避这个充斥着异类的世界。我国古代许多仕途不顺、官场失意的人选择归隐山野,逃离这个黑暗、污浊的人世,享受着只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

人类的独立性决定了在某些时候,人类会表现出冷漠的情绪。书中也举了这样的例子:“当小孩自豪地创造了一幅画,兴冲冲地拿给母亲看的时候,母亲却因为他打断了自己的思绪而显得满脸的不耐烦。”。此时的母亲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冷漠的,虽然可能母亲的内心并没有这样的意思,但那一瞬间的表情却会给敏感的孩子内心留下一层阴影。再说更简单的例子:人类对于动物想杀就杀,对于植物想砍就砍,完全不可能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们的感受,这也是人类冷漠性的一大体现。

我们建造房子、建设家园来逃避分离;我们通过群体活动来弱化个体间的隔阂与冷漠;我们创造语言来密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我们想尽一切办法来逃避分离与冷漠。

 

四、  天堂还是地狱

 

文化是逃避的产物,是想象的产物。人们总在不断地想要逃避,总在幻想着那样一个美好的世界。人们向往美好的生活,向往和谐的人际关系。然而,这个美好天堂的产生,却是建立在地狱之上的。这个地狱,是除了人类以外一切生物的地狱,也有可能演变为除了我们以外的其他一切生物的地狱——包括其他人类。为了生存,为了放松身心,为了享受生活,我们宰杀一切动物,随意对他们开膛破肚,在他们备受折磨的时候,我们在笑、在玩、在享受。我们并不会认为这有什么不妥,强者欺负弱者,这似乎早已成为世界的定律。人类自诩为万物的主宰者,我们将我们定义为“自我”,将其他一切生物定义为“他者”,虐待他者不过是人类主宰自然的最普遍的一种变态方式。

与此同时,人类的想象力也在创造着景观、创造着文化。科学、舞蹈、语言、音乐、人际关系……人类在逃向美好的过程中才创造出了文化。那么,究竟什么事美好?哪儿才是人类逃向的终点?作者给了我们答案——真实。而这种真实,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生命实实在在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所应该做的,就是应该好好珍惜身边所拥有的东西。那儿才是真正的心灵归属。

 

参考文献:

[1] 段义孚.逃避主义.周尚意等译.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7

[2] 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167

[3] 段义孚.无边的恐惧. 徐文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