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北凤山马氏家族
北凤山马氏家族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347
  • 关注人气: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井陉南横口的马家大院

(2018-03-11 09:32:21)
标签:

家谱

  太行山,青鸾叠翠,举目千里,在甘陶河与绵河的交汇处,一座千年古村落,一座数百年的宅院,跨越历史长河巍然矗立,我们讲述的,是真实的故事,是凝聚了先人足够智慧的灿烂史记,一个姓氏,一座丰碑,一处宅院,一部历史,这座清代咸丰年间的建筑,证明了,那浩瀚的古陶瓷文明,与孜孜不倦,锲而不舍追求的马家人,马家大院,位于村子的正中央,从远处看,整个院落古典而错落有致,华丽而不奢靡,在瓦片和屋檐下,笔墨的急促,烛光闪闪,想必曾经发生过,很多值得探索的故事!  

   南横口位于井陉县城微水南5公里处,绵河、甘陶河交汇处西南丘陵上。居民多为马姓,旧日多以烧制瓷器为业。其村高处旧街道南北两侧,存有较完整的清代民居院落两处。青砖灰瓦,格外显眼。此即清代咸丰、同治间南横口士绅马席珍、马贡珍兄弟之宅院。

http://www.jxhutong.com/adpic/20180301130952144.jpg

马席珍、马贡珍之伯父无子,遂过继马席珍为嗣。马席珍早年入县学为秀才,道光五年拔贡。国子监肄业后在北京充任武英殿校录,曾参与廿三史修订事十二年。事毕后历署新河、永年、万全、广宗及天津等地教授。后回籍。同治间其子马印文曾在京任兵部武库司主事,马席珍遂居京师。后卒于京,年68岁。马席珍之弟马贡珍也为秀才,后捐职任按察司照磨。中年以病卒。马贡珍无子。马席珍五子,长子早亡,次子马步元婚后即随马席珍赴新河任上,不久患急病而亡。余三子印文,四子多文,五子全文。后以四子马多文过继于马贡珍为嗣。

http://www.jxhutong.com/adpic/20180213215554238.jpg

经马席珍兄弟及子辈马印文、孙辈马祖泽、马祖述等三代经营,马家之南北两院成为南横口民居建筑中较有特色且保存较好的民居院落。

马家院分南北两院。旧南院为马席珍宅,北院为马贡珍宅。南院建筑格局较具特色——其大门朝北,砖砌门楼。门楼为砖木结构,左右两侧石门墩上旧雕有石狮各一,门墩正面刻有马席珍所撰书咏狮之楹联副:“钩爪锯牙,铜头铁额,献自康居疏勒,出自乌弋条支;圆目仰鼻,吐舌奋髯,信是金精之刚,不愧毛群之特。庚午初秋问樵主人”马席珍之宅堂号“问樵山房”,自号“问樵山房主”。院内左右硬山顶厢房各三间。正房七间建于高1.2米的石台基上。为硬山顶带卧檐式建筑,前出明柱,两侧耳房。

http://www.jxhutong.com/adpic/20180213215627581.jpg

门内为一长约20米、宽6米的长方形宽敞院落。院内无建筑。旧为牲口卸货及外来、闲杂人等暂息之所。院中存有上马石两块。东部为一长近20米、宽3米的长方形影壁。影壁上檐有简单砖饰。院西侧北部为一建于石台基上的砖砌门楼。门楼为顺直门式。门楼正对院中北厢房之山墙,山墙上有以砖饰建造之影壁。影壁上部出檐,檐下有以砖雕砌之仿木斗拱四朵。斗拱下有土地祠龛。再下有砖雕卷草纹图案三帧。门楼南侧有倒座式硬山顶瓦房五间。此处也为一长方形外院,院南端有砖建月亮门。院西侧即为主院。

主院朝东,为一字门楼,两侧砖砌花墙。门楼为砖木结构,向里一面以木构建,上为卷棚式顶,旧有木屏门。院内左右为硬山式厢房各三间。正房七间建于高1.20米的青石台基上。为硬山顶带卧檐式建筑,前出明柱,两侧耳房。惜此房已于数年前拆除改建。此院后又为一院,建筑格局基本同此院,除厢房改建外,正房尚存。

http://www.jxhutong.com/adpic/20180213215654359.jpg

北院建筑格局与南院不同,结构较严谨,布局工整。为坐北朝南二进院式。大门为顺直门,门楼高大。院内倒座瓦房四间,东西卷棚顶式厢房各三间。正房高大,明间三间,两侧耳房各一间。房高6米,硬山布瓦顶,前檐旧也为卧檐式,后经改建。但木隔扇门窗保存完好。此院后为一院布局同前院,惟正房仍为旧貌——中间明间三间为硬山顶,两侧耳房为卷棚顶。前檐明间卧檐式。院中建筑大部保存完好。此院东南开有旁门,旧对甘陶河及远山。此院东又为一小院,正房三间为青石砌建窑洞式硬山布瓦顶,门及窗皆为拱卷式。旧为马家书斋。门额上嵌有石匾额一块。上镌有“孝弟忠恕”四楷书大字,为同治间山西寿阳人、曾任体仁阁大学士、礼部尚书的祁隽藻所书。

http://www.jxhutong.com/adpic/20180213222804335.jpg

  马家大院的历史远远不止这些,人物展现也有很多被埋没,后续的挖掘还需要去仔细研究,但是通过追溯祖先的历史遗迹,我们会发现,任何一个家族,没有勤奋的经营和努力的耕耘,都不会有很大的成果,天上不会掉馅饼,马家人,无奈与战争慌乱的原因走散了,有的去了青海,有的去了杭州,有的去了山西,有的来到了北凤山,甚至有的不知道去了哪里,与其说走散了,不如说走出来了,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尽管远离家乡,但是老家的院子还在,花草树木还在,那些窑还在,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人在,那种精神就还在!作为马家大院的后代,一定要弘扬和继承这种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让正义继往开来。

                         《井陉胡同网整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