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梭梭林——绿色的天然屏障

(2011-06-27 10:55:17)
标签:

绿色生命

沙漠植树

梭梭林

风沙土

乌兰布和

文化

分类: 理论深思

    梭梭又名琐琐,在我国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及宁夏虽均有分布,但由于长期不合理的放牧、樵采及挖掘肉苁蓉,破坏极其严重,分布面积日趋缩小
  海拔下限150米,上限1500米,仅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可达2600米。梭梭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它的树冠常年经受烈日的烘烤和狂风的撕扯,但却执着地吸取着大地的精华,并用其来之不易的精华毫不保留地滋润着荒漠肉苁蓉。传说自然界中先有的荒漠肉苁蓉后有的沙漠,因为荒漠肉苁蓉吸尽了大地的精华,万物的灵气,所以才使大地变成了沙漠。因此,荒漠肉苁蓉也被称为“地精”。
   梭梭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是温带荒漠中生物产量最高的植被类型之一。它既能耐旱,耐寒,抗盐碱,防风固沙,遏制土地沙化,改良土壤,恢复植被,又能使周边沙化草原得到保护,在维护生态平衡上起着不可比拟的作用。梭梭的嫩枝也是骆驼的好饲料。

    梭梭林在沙漠地区生长能力强,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这也是我们结合众多因素后选择种植梭梭的主要原因。其作用繁多,大致列出以下几项:

一、梭梭林的防风作用

梭梭林有明显降低风速的作用,造林第2年可降低风速15%,而到第5年降低风速可达到70~80%,对近地层气流阻力增加1.2~6.6倍,降低风速12~60%,阻截风沙流含量70~95%。其他研究表明,人工梭梭林灌草林带降低风速的作用随带宽增加而增加,这是因为随灌草带宽度的增加,下垫面粗糙度在整个灌草带内粗糙度增加1.9~120倍,对近地层气流的阻力增加1.2~6.6倍。如以空旷地的风速为100%,在30m测点降低风速12.5%~16.7%;在60m测点降低14.7%~29.2%;在120 m测点降低风速20.6%~33.3%;在180 m测点降低38.5%~45.8%;在240 m测点降低52.9%~59.4%。近地层风速与带宽间呈明显的直线负相关,而且随着梭梭植株年龄和覆盖度的增加,梭梭林对风速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强梭梭疏林地尽管覆被率只有10%,也具有一定的防风效果,其林冠层以下的风速较之空旷地仍降低34. 1%~56.9%。对于带宽约为200 m,最大密度为276.8株/hm2的非均匀梭梭林带,当外界风速达到8.0~10.0 m/s时,林带内0~400 cm高度范围内风速降幅在41.44%~72.22%。

天然梭梭林也具有明显的降低风速作用。据观测计算,天然梭梭密林地粗糙度为1.6506cm,较空旷地提高217. 2倍,因而对近地层风速产生明显的影响,梭梭密林林冠层以下的风速为0.53~2.5m/s,较空旷地相应高度的风速4. 25 ~7. m/s降低了82.6 %~87.5%,使起沙风速降低为微风状态。

 

二、梭梭林的固阻沙作用

风沙流是一种近地层的沙粒搬运现象,而且风沙流输沙量与风速的三次方成正比。如前文所述,梭梭有明显的防风效益,因此随风速降低必然会导致气流含沙量减少。随着梭梭植株年龄和覆盖度的增加,下垫面的粗糙度随之增加,再加上植物本身的阻沙作用,便有效地阻截了外来流沙的前移,这对于保护绿洲,防止沙漠化扩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观测结果表明,在0~20cm高程内,如以空旷地的输沙量为100 %,在30 m宽梭梭灌草带即可阻截风沙流含量的70%左右;60 处阻截流沙量达到85%左右;至120 m处之后,风沙流含沙量就仅剩得5% 左右,因此要将流沙有效地阻截在绿洲外围,梭梭灌草带的宽度应不少于120 为宜。

梭梭天然林也表现出同样显著的固沙、阻沙效益。天然梭梭林有效降低风速后,有力地阻止地面风蚀和风沙流的移动,使285m宽片林背风林缘的风沙流含沙量较迎风林缘减少95%。

三、梭梭林的调节、改善小气候作用

1、梭梭林减小太阳辐射作用

梭梭林对近地层光照强度的调节作用是明显的。如密林地1m高处的光照强度为19155. 5Lux时,较空旷地相应时段的44778. 6Lux减弱了57. 2%,疏林地也较之减弱25.7%。至于近地层光照强度的垂直分布情况,空旷地1~4m之间因受浮尘的影响,上下差异仅60%,而梭梭林内则因受林木枝叶遮盖,吸收及反射作用,使密林lm高处的光照强度较林冠层以上减弱56.2%,疏林地相应高度之间也减弱了21.7%。

梭梭林承受太阳辐射后,一部分吸收、反射,另一部分透过林冠到达林内。每天不同时问里,林内各层的辐射强度不同。林内近地表层辐射强度仅为空旷地同高度的57.4 %,而2m高处,由于枝条密集层较低,遮阴少,辐射强度较大,平均为旷野同高度的91.1%。晴天与阴天辐射的变化情况不同,阴天总辐射强度仅由散射辐射组成,所以,晴天辐射变化较大,林内与旷野相差大。阴天辐射变化较小,林内外相差小。如10时,晴天林内比旷野近地层低71%,阴天低46%。

2、梭梭林调节空气温度作用

由于不同林地下垫面对太阳辐射强度的再分配作用不同,从而影响到下垫面对热量的吸收、反射与散失状况。梭梭林除将一部分太阳辐射能通过生理生化作用转化成为有机能及蒸腾耗散外,还通过植被枝叶反射散失及地面辐射散失等,改变了荒漠空旷地对太阳辐射吸收与辐射散失的简单过程,达到了调节林区气温的良好效果。在炎热的夏季,梭梭林与空旷对照区比较,6~8月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7月平均气温分别降低2.2℃、1.4℃和1. 6℃;在冬季,1月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较之提高1.1℃和1. 6℃;气温年较差缩小2. 1℃。 

梭梭林内与旷野地温垂直变化也不同,日出后旷野区由于没有遮挡,地表增温很快,而林内由于遮挡,温度上升慢,所以8时地表温度林内(18℃)低于旷野(19℃),但这时热量还没有传递到地下,加上旷野夜间降温多,除地表外,其余地下各层均比旷野高,到14时热量已传到地下20㎝层,所以旷野0~20㎝各层地温比林内高,林内由于遮荫,升温小。14时以后,地表温度开始下降,林内由于地表长波辐射被阻挡,降温要比旷野缓慢。20时,林内0~10cm高于旷野同层次地温。在降温天,林内各层地温整天都比旷野高,旷野与林内其差均较小,但旷野大于林内。

也有学者研究比较了不同宽度的人工梭梭林灌草带内的温度状况,结果表明对于60 m宽度人工梭梭林灌草带,由于植物盖度小和受荒漠气候的强烈影响,灌草带内的温度与空旷地的差异不大;到240 m时,在所观测的气温在0~200cm范围内降低了0.9~2℃。同时,在灌草带内昼夜气温的降低情况有所差异。白天由于空气不稳定,荒漠和绿洲的空气对流加强,灌草带内气温降低小于日平均值;而在夜间对流减少,使气温降低大于日平均值。另外,梭梭林内由于白天得到辐射少,晚上失热少,所以地表白天温度上升小,晚上降温少,也必然导致林内各层地温较差要小于旷野。

梭梭林生长季温度变化的特征为:6月份生长初期,梭梭林内温度平均比林外低0.9℃,且表现出垂直层次上的差异,150cm层低0.4℃,50cm层低1.2℃。7月,9月,梭梭株型达到最大,但由于枝冠较稀疏,林内空地大,D/H指数往往在临界值范围内,50cm层低0.5℃,150cm层低0.2℃ ,无多大差异。林内地温变化较林外小,土层越深,极差越小,每加深5cm,传热要推迟一个小时左右。

3、梭梭林提高空气湿度作用

在梭梭灌草带内,由于梭梭等植物的蒸腾作用,加之风速降低和湍流交换的削弱,从而使气湿度有所增加。研究表明,梭梭人工林灌草带的空气相对湿度可提高1.2%~14.5%,绝对湿度可达230~340 Pa。局部小区域气候效益主要体现在湿度效应、水汽蒸腾效应、气温效应等方面。而在梭梭灌草带内,由于梭梭等植物的蒸腾作用,加之风速降低和湍流交换的削弱,从而使空气湿度有所增加,灌草带内各观测点的空气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都比空旷地高,但在120 m宽度的人工梭梭林前空气湿度提高的不多,相对湿度最多提高2.5%左右,绝对湿度最多提高70~90 Pa。至180 以后,湿度的提高比较明显,如240 m处,相对湿度最多可提高11.2%~14.5%,绝对湿度可达230~340 Pa。梭梭灌草带内湿度的这种分布状况,充分说明保持梭梭灌草带一定的盖度和宽度,对改善梭梭灌草带内空气湿度状况具有重要意义。在炎热的夏季,梭梭林使6~8月空气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分别增加5.3Pa和14%,水面蒸发量减少424.8mm(减少28.5%)。    

4、 梭梭林减少蒸发作用 

水面蒸发不同于自然条件下的总蒸发量,但是可以相对代表该条件下的蒸发势。对不同宽度的人工梭梭林观测结果表明,随着梭梭灌草带宽度的增加,水面蒸发量相应减少,如在30m处减少8.1%,60 处减少12.2%,120m处减少13.7%,180m处减少149%,240m 处减少16.7%。由于蒸发是风速、气温和饱和差的函数,梭梭灌草带内蒸发有规律的递减,充分说明小气候综合条件得到了改善

四、梭梭林的改良土壤作用

1、 梭梭林改良风沙土作用

梭梭林分布区的主要土壤类型是以灰漠土、灰棕色荒漠土及风沙土为主。其中灰漠土是梭梭林生长良好、林分密度大、林龄整齐、更新幼苗多、病虫危害轻的土类。梭梭林降低了土壤的容重,与流动沙丘相比,梭梭林地的容重较流动沙丘减少 3.5%~14%;梭梭林生理生化功能可使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2. 8倍。在有梭梭分布的盐渍化半固定风沙土,有机质含量0.002%~0.138%之间,pH 值7.1~8.4之间,可溶性盐含量在0.33%~0.42%之间。

人工梭梭林地土壤初步调查和测定分析表明,营造梭梭林既可防止风沙危害,也可改变土壤机械组成,提高土壤肥力。在沙丘上营造人工梭梭林后土壤容重有所变化,向成土方面转化,更有利于植物生长。造林后,各林龄的林地含盐量及pH值比流动沙丘有所增高。0~30cm土层内增高l6~84%,30~60cm土层内增高23~86%。在流动沙丘,由于梭梭林的存在,改变了表土被频繁吹蚀和堆积的状况,加速了表层风沙土的固定和成土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表层细粒物质不断积累,粉沙及物理性粘粒含量增加,粗、中沙含量减少,有机质含量增加,风沙土条件得到改善。

2、梭梭林的“肥岛”效应

梭梭植株结构及其叶子的表面特点为大气降尘在叶及枝干表面积累提供了有利条件,大气降尘或植物叶子分泌物中含有许多营养物质,这些物质由树冠截留的降雨形成的树干径流运至灌木根颈周围的土壤中,从而在灌木根颈周围形成“肥岛”,增加了该区域土壤的养分含量和水分含量。大梭梭、小梭梭根部土壤养分指标含量与冠幅边缘和株间空地差异显著,冠幅边缘和株间空地差异不显著,含量呈现出梭梭根部>冠幅边缘>株间空地的规律,说明梭梭根部具有较强的“肥岛”效应,而枯死梭梭的这种效应较弱;梭梭根部表层土壤盐分、pH值并无降低,均为梭梭根部>冠幅边缘>株间空地。冠幅、株高及基径的大小对梭梭根部“肥岛”中土壤养分要素的富集具有重要影响,而对冠幅边缘富集程度的影响则不大;对梭梭根部土壤SO42-、Cl、总碱度、总盐的富集具有重要影响,而对Ca2、Mg2、K、Na、pH的影响则不大;对冠幅边缘土壤Mg2+、Cl的富集具有重要影响,而对其它盐分离子影响不大;梭梭根部“肥岛”效应强于冠幅边缘。梭梭的有效作用范围在冠幅之内;梭梭林周围土壤速效钾、有机质含量高于其它区域,说明荒漠区梭梭林确实具有“肥岛”效应的特征。

通常,“肥岛”土壤在树冠的保护作用下而风蚀较弱,甚至由于树冠对风尘的捕获而导致一些细颗粒物沉积,且这些细粒物主要源自土壤养分最丰的表层,亦有利于增加“岛”中土壤养分。相反,几近裸露的灌丛间地表土在风的作用下损失细粒物,从而导致梭梭“肥岛”表土细粒组分多、粗粒组分少。

梭梭有浓密肉质嫩枝,加上其有利于形成树干径流的分枝角度,在有能够形成树干径流的降雨时,它可通过树冠截留雨水,形成树干径流,输送至根颈周围的土壤增加土壤含水量。梭梭分布区的土壤主要为灰棕荒漠土地带的原始灰棕荒漠土、半固定风沙土、沙砾质风沙土。在荒漠条件下的盐渍化风沙土,多出现在沙漠边缘或河流沿岸及湖盆周围,显著的特点是土壤中除含有丰富的碳酸盐外,其易溶性盐分的积累很高,只适宜于一些耐盐植物的生长,这种土壤多半为风积沙中含盐或残余盐渍化所形成,而梭梭林下土壤也通过梭梭的“肥岛”效应显著的增加了其养分和水分含量。

五、梭梭林的维持生物多样性作用

1、梭梭林为荒漠植物提供了适宜的繁衍生境

在我国西部,梭梭荒漠林是组成荒漠植被型的重要群系之一,为近200种荒漠植物提供了适宜的繁衍生境。这些荒漠植物多属于旱生、超旱生、盐生的灌木和半灌木及沙生草木植物,以亚洲中部荒漠区系的戈壁种最多,有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a)、膜果麻黄(Ephedra przewalskli)、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um)、合头藜(Sympegma regelil)、蒙古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白刺(Nitraria tanggutorum )、大白刺(Nitraria roborowskii)、短叶假木贼(Anabasis brevifolia)、细技盐爪爪(Katidium gracile)、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以及阿拉善特有种绵刺(Potaninia mongolica)、珍珠柴(Salsola passerina)、阿拉善单刺蓬(Cornulaca alaschanica)等;亚洲中部特有一年生草本戈壁种有蒙古虫实(Corispermum mongolicum )、蒙古猪毛菜(Salsola ikonnikovii)、阿拉善碱蓬(Suaeda przewalskii)、盐生草(Halogeton glomeraius)等;亚洲中部荒漠蒙古种成分草本植物有蒙古韭(Allium mongolicum)、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mutira)、戈壁针茅(Stipa gobica)以及草本沙生先锋植物沙蓬(Agriophyllum pungens)和沙鞭(Psammochloa villosa)等;吐兰一戈壁种有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木本猪毛菜(Salsola arbuscula)等;古地中海种有裸果木(Gymnocarpos przewalskii)、骆驼蓬(Peganum harmala) 红柳(Tamarix ramosissima)以及梭梭属寄生植物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和白刺属寄生植物锁阳(Cynomorium songaricum)等,其中不乏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如沙冬青、绵刺、裸果木、肉苁蓉等。因此,通过对梭梭保护,也保护了梭梭林生境及荒漠区大量植物种质资源。

2、梭梭是名贵药用植物肉苁蓉的寄主

梭梭是名贵药用植物——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的寄主,。肉苁蓉又名大芸,为列当科多年生寄生植物,寄生在梭梭的根端,外表皮为鳞片状,肉质茎,多为圆形。肉从蓉有“沙漠人参”之美称,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具有滋补、保健、强壮等作用,可制作苁蓉酒、苁蓉烟、苁蓉饮料等,是当地农牧民发展沙产业的首选物种,经济价值相当可观,这也调动广大农牧民治沙造林的积极性、而且能为沙产业的发展开辟一条新路,真正推动“三效”林业的快速发展。但是,由于无节制的开发利用,导致野生肉苁蓉野生资源日益枯竭,其已被我国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并被收入《国际野生植物保护名录》。因此,保护梭梭荒漠林,就是保护肉苁蓉种质资源。

3、梭梭林是荒漠区鼠类及其他动物资源的庇护所

天然梭梭林更有“荒漠植被之王”的美称,是横贯阿拉善境内数百公里天然生态屏障的主要树种。据相关调查显示,以内蒙古阿拉善盟为例,全盟梭梭林的鼠害发生率高达69.5%,平均被害株率为84.8%。由此也可以看出鼠害在梭梭林内普遍存在。然而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梭梭是维持这些鼠类生存的基础,为鼠类提供了生活庇护所。在东阿拉善地区,梭梭林害鼠种类有20种,其中优势种大沙鼠占害鼠种类的90.1%;三趾跳鼠占3.3%,子午沙鼠占1.4%,其他鼠种占5.2%。

鼠害的发生必然会使其食物链上级的天敌物种活动也会频繁,并以梭梭林作为其生活场所,从而不仅使老鼠与天敌间保持相对的生态平衡,也提高了荒漠区动物的多样性。

此外,梭梭林还是珍稀濒危动物青羊、石鸡、兰马鸡等动物的出没地,因此梭梭荒漠林对维持脆弱的荒漠生态系统及其动物生物多样性具有重大的意义。

 

小结

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C.A.Mey.) Bge)抗旱、抗寒,喜瘠薄、喜干燥,对风蚀沙埋的生态适应性强,是一种优良的防风固沙种质材料。梭梭荒漠林分布范围广,面积大,具有防风固沙、改良土壤、改善小气候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作用,而且这种作用随着林带宽度和林龄的增加而提高并趋于稳定,对维持、建设西部生态环境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1、梭梭植株高大,根系发达,在具有极强抗风蚀能力的同时,也具有较强的防风作用。以梭梭为建群种的荒漠林通过增加地表粗糙度,具有显著降低风速作用。退化梭梭林,受密度限制,防风作用明显降低,但通过设置工程措施,又可快速恢复防风能力,有效控制退化梭梭林内风速于起沙风速之下。

2、梭梭林在降低风速后,有效控制了风蚀,从而促进了沙面的固定,使梭梭林地处于固定、半固定状态,实现固阻沙作用,从而不仅防止沙漠的无限扩张,也可以有效控制沙尘暴的发生。

  3、梭梭林的存在改变了荒漠下垫面的物理性状,对太阳辐射能、空气动能及水分循环都产生良好的调节作用,使一部分太阳辐射能转变成生物有机能,也改变了近地层空气动能的传递性状,产生夏季降温增湿、减少水分蒸发和冬季增温效应,从而调节了生态气候特征,对保持荒漠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4、梭梭灌丛具有明显的“肥岛效应”,使水分、养分在根部富集。同时,在梭梭林防护之下,林地表层细粒物质不断积累,粉沙及物理性粘粒含量增加,粗、中沙含量减少,加速了表层风沙土的固定和成土过程,提高了风沙土有机质,改善了风沙土结构

  5、梭梭林为荒漠区众多植物、动物提供了适宜繁衍生境与庇护场所,还是名贵中药植物-肉苁蓉的寄主,因此是荒漠区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维持荒漠区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文章通篇数据详实、精确,虽令人顿感深邃,但也使我们对于梭梭有了感性和具体的了解,梭梭林是乌兰布和沙漠植树造林项目的首选,这一点我们毋庸置疑。

 

http://bbs.npo-greenlife.org/attachment/Mon_1106/6_597_615456fb0d50c36.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