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句子语义学》(英文版)一书序言

(2011-05-25 23:30:46)
标签:

句子语义学

还原主义

冯志伟

 http://s4/middle/72d083c7ta41b69e77f83&690            荷兰Keukenhof花园中的“风流寡妇”(德文:Lustige Witwe)郁金香(冯志伟摄)

       《句子语义学》(英文版)一书序言

                                    冯志伟

 

语言中的句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既可以从句法的角度来研究,也可以从语用的角度来研究,还可以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司联合博士这本用英文写成的专著是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句子的,所以书名就叫做《句子语义学》(sentence semantics)。我一口气读完了此书,写成如下的感想,作为本书的序言。

根据还原主义者(reductionist)的观点,近百年来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可以看成是探索如何使用较小基原(primitives)的行为结合起来解释较大结构的行为的历史。在生物学中,遗传的性质用基因的行为来解释,而基因的性质用脱氧核糖核酸(DNA)的行为来解释。在物理学中,物质被还原为原子,而原子又被还原为比原子更小的粒子。

在语言学中,也逃不出这种还原主义思想的影响。 语言学家可以使用语法范畴构成诸如S à NP VP这样的语法规则,把S看成是由NP和VP组成的,或者把S还原为NP和VP。

所有这些都可以把客观事物(object)想象成是由某些特征关联而成的复杂特征的集合。在这些特征中的信息用约束(constraints)来表示,所以这一类的模型通常叫做“基于约束的形式化方法”(constraint-based formalism)。

       在这种还原主义思想的影响下,美国描写语言学家提出了关于直接成分的定义,把他们的研究说成是“发现程序”(discovery procedure);这是描写语言句法的一种带有方法论色彩的算法。这些研究都试图印证“直接成分的首要标准就是一个组合作为简单的单位起作用的程度”这样的一种直觉。其中最有名的定义是Harris关于使用可替换性(substitutability)试验来检验单独的单位分布的相似性(distributional similarity)的思想。从实质上说,这种方法是把一个结构分解为若干个成分,把它替换为可能成分的简单结构;如果可以用一个简单形式(例如,man)来替换一个比较复杂的结构(例如,intense young man),那么,这个比较复杂的结构intense young man就可能是一个成分。Harris的替换试验成为了把成分看成是一种等价类(equivalence class)的这种直觉的开端。

      关于层次成分思想的最早的形式化描述是1956年Chomsky定义的短语结构语法(phrase structure grammar),又称为上下文无关语法(context free grammar),后来他又做了进一步的扩充,并提出更多的理由来加以论证。从此以后,大多数的生成语法理论都建立在上下文无关语法的基础之上,至少也是部分地建立在上下文无关语法或者它的泛化的基础之上。例如,Kaplan和Bresnan1982年提出的词汇功能语法(Lexical-Functional Grammar),Pollard和Sag1994年提出的中心语驱动的短语结构语法(Head-Driven Phrase Structure Grammar),Kay和Fillmore1999年提出的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等。

然而,建立在上下文无关规则基础上的语法并不是所向无敌的。如果我们把上下文无关语法加以扩充,使用这种语法来处理长距离依存关系,它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因为某些处理长距离依存关系的语法都牵涉到语义,而与句法的关系不是很密切,表层句法往往难以表示长距离的链接。虽然还原主义的方法在句法的研究中取得了煌煌的成绩,但是,在处理长距离依存关系依存关系的时候,由于牵涉到句子的语义,这种使用较小基原的行为结合起来解释较大结构的行为的还原主义方法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在这种情况下,在句子的语义学研究中,有必要对于还原主义方法进行实质性的改进。

司联合博士的《句子语义学》提出了与还原主义方法不同的一种新的方法。司联合根据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黄曾阳提出的概念层次网络(hierarchical network of concepts, HNC)理论,使用函数和演绎推理的方法来研究句子的语义。黄曾阳认为:句子是语义块的函数;司联合在黄曾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句义是结构意义和词汇意义的函数,结构意义和词汇意义都是变量,它们之中任何一个或者两个发生变化,就会导致句义的变化。这种函数和演绎推理的方法,是对于还原主义方法的一个重要的改进。

司联合根据特征语义块描述作用效应链的环节的多少,来划分简单句(simple sentence)与繁复句(multiple sentence)。他指出:只描述一个环节的句子形成简单句,它们的类型称为基本句类,而描述两个以上的环节的句子就形成繁复句,句子中有两个以上的特征语义块的也可以形成繁复句。在繁复句的研究中,司联合采用了Leech的观点,把繁复句分为并列句、复合句和混合句,而混合句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并列-复合句和复合-并列句。这样,就可以从语义角度,而不是语法角度,对句子的语义进行研究。

我认为,这是本书的精华之处,也是司联合的独创之处。

    关于句子语义学的研究在国外已经进行过多年。早在1963年,Katz 和Fodor就给自然语言句子指派语义结构,提出了选择限制(selection restriction)的方法,开始了句子语义学的研究。这种简单的基于特征的表示方法的局限性以及这种方法对当时很多语言学问题在逻辑上的适应性很快引导语言学家们使用各种谓词-论元结构(predicate-argument structure)作为优先的语义表示方法。1967年,Davidson把事件表示为具体化的客体。1969年,Hintikka使用模态算符来表示知识和信念。1973年,Montague把真值条件模型理论的框架引入语言学理论中,并且把形式句法理论和各种形式语义框架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提出了蒙德鸠语法(Montague grammar)。1984年,Allen提出了关于时间间隔的概念。1985年,Fauconnier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研究了有关信念和信念空间的各种问题。1987年,Jackendoff提出了概念语义学(conceptual semantics)。1990年,Davis描述了如何用一阶谓词演算(First Order Predicate Calculus,简称 FOPC)来表示在常识领域内的各种广泛的知识,包括逻辑量词、空间、时间和信念。1995年,Meulen提出了关于时态和体的现代处理方法。这些研究都推动了句子语义学的发展。

在自然语言处理中,句子语义学也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早在1967年,Woods就研究了在自然语言的问答系统中类似于一阶谓词演算(FOPC)的表示方法,用这种方法来代替当时在这个领域的那些针对性很强(ad hoc)的表示方法。,1968年,Quillian提出了语义网络(semantic network)。1973年,Woods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自然语言问答系统(question-answer system)Lunar的研究中进一步发展并扩充了语义网络的方法。有趣的是,Lunar系统中的表示方法既使用了真值条件,也使用了语义。同年,Winograd在著名的自然语言理解系统SHRDLU中也使用了基于Micro-Planner语言的句子语义表示方法。Woods在1975年和Brachman在1979年对于语义网络的实际含义的精细研究导致了人们去研究更加精致的类似于语义网络的语言,其中包括Bobrow和Winograd于 1977提出的知识表示语言KRL(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Language)以及Brachman和Schmolze于 1985年提出的知识表示系统KL-ONE。随着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定义的更加精确,学者们发现,这些表示方法只不过是一阶谓词逻辑演算(FOPC)再加上一些特殊推理过程的具有不同约束的变体而已。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句子语义学都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与此同时,对于语言的认知模型和记忆有兴趣的研究人员在各种形式的联想网络表示方法的研究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推动了句子语义学的发展。1957年,Masterman就已经把语义网络之类的知识表示方法应用在计算方面。1968年,Fillmore提出了格语法(case grammar),后来格角色的概念被很多研究人员引进到他们的意义表示研究中。1973年,Simmons把格角色作为自然语言处理的一种表示方法。此后,格语法一直是自然语言处理中持续地受到关注的一种方法。这些都是我们在句子语义学研究中值得关注的。

我在这里列举出了在当代语言学中有关句子语义学研究的情况,这些情况在本书中也有所涉及,例如,本书中提到了Katz,Fodor,Jackendoff,Montague等学者的工作,但是,作者对于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分析和总结还不够全面;我在这里也列举出了在自然语言处理和语言认知模型研究中有关句子语义学研究的情况,本书作者也关注到了句子语义学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某些应用问题,但是,还不够深入和具体。这些都是本书的美中不足之处。

不过,瑕不掩瑜,本书使用函数和演绎推理的方法来研究句子的语义,在句子语义学的研究中是独树一帜的,本书确实是一本研究句子语义学的独创之作,值得向广大读者推荐。

是为序。

                                冯志伟

                            2010年岁末于北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