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与选择的人生感悟——读何红雨散文《等或不等》

标签:
读书 |

等或不等
清晨,在公车站牌下等车,都是急于赶时间上班的人。焦急着翘望,终于,有公车驶来。同一线路的公车,也许会在同一时刻驶来几辆。前面的那辆……人太多,那么,去乘坐后面的那辆吧。
但或者,就在你踟蹰犹豫之际,那几辆同一线路的,正是你一直在等待的公车却已然开走。看着已经驶离车站的公车,你唯有懊悔的份儿了。
一些错过,就在你的犹豫踟蹰之际。也因为这样的踟蹰和犹豫,你上班迟到,被扣发了当天的工资。也由此,你有了一连串的叹息和感悟。
——生命之中,不正是有着许多踟蹰和犹豫的么?等,或是不等?许多时候,你都可能会陷入如此的矛盾之中。
在等的时候,心里会说,只要机会来到,那么,便是毫不犹豫地行进。
然而,在机会真正来到之时,或者,你人性当中的欲念却指使你去等待另一次机会。那个时候,你在想,算了,下次属于我的机会,或许更为恰当,错过这次,我还有下次……
可是,也许,属于你人生的一些机会却并不会再次地到来。倘若,你真是想要一再地等待,等待一些最最适合亦恰当的时机的话,或许,你将会错过人生中的更多次时机。
请不要再在机会来到之时,踟蹰和犹豫,哪怕,这样的踟蹰和犹豫,只是几分钟。要知道,有些踟蹰和犹豫,真是会耽误掉你生命中最为宝贵的时机。
莎士比亚说:“好花盛开,就该尽先摘,慎莫待美景难再,否则一瞬间,它就要凋零萎谢,落在尘埃。”于花朵如是,于乘车如是,我们短暂的人生际遇,亦如是。

【读与评】
清晨的公车站台上,人们踮脚张望的神情、刹车灯闪烁的微光、车门关闭时扬起的尘埃,在何红雨女士的笔下,化作一面映照人生的棱镜。这个看似平凡的等车场景,竟折射出人类永恒的生存困境:当机会如公交车般接踵而至时,我们该以怎样的姿态迎接命运的邀约?
文章中最具穿透力的隐喻,莫过于将公交车与人生机遇等同视之。那些擦肩而过的车厢里,或许载着改变命运的转机,也可能只是平凡生活的延续。但真正令人震颤的,是何女士揭示的现代人精神困境——我们总在等待“完美时刻”的幻影中,放任现实的机遇从指缝间流逝。就像站台上犹豫的乘客,既恐惧拥挤车厢的逼仄,又担忧后续班次的不确定性,在进退维谷间沦为命运的旁观者。这种犹豫不决,本质上是对选择权的自我阉割。
莎士比亚的诗句“好花盛开,就该尽先摘”如晨钟暮鼓,在文本中激起层层涟漪。这让我想起敦煌壁画中“飞天散花”的意象,那些飘落空中的花瓣从不等待最完美的飘落轨迹,而是在风中舞出即兴的弧线。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在硅谷创业者的词典里有个术语叫“最小可行产品”,强调在迭代中完善而非等待完美。乔布斯推出第一代iPhone时,它甚至不支持复制粘贴功能,但正是这种“不完美”的勇气,开启了移动互联网的新纪元。
但文章更深层的智慧,在于揭示了犹豫的本质是贪婪。我们渴望鱼与熊掌兼得的圆满,企图在风险与收益的天平上找到绝对平衡点。这让我想起古希腊神话中的布里丹之驴,在等距的两堆干草间活活饿死。可现实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更多时候我们面临的是充满噪点的灰度画面。就像量子物理中的“观察者效应”,任何选择本身就在改变着选择的场域。那些在站台上错过首班车的人,往往也错过了与某位重要人物的邂逅,或是灵感迸发的瞬间。
在这个加速度的时代,“踌躇”正在异化为某种精神绝症。社交媒体上无限滚动的信息流,电商平台永远“明天最低价”的促销标签,婚恋软件里下一个永远“更匹配”的推荐对象,都在喂养着我们内心的迟疑怪兽。但反讽的是,算法推送的“精准机遇”越多,人们反而越陷入选择瘫痪。这让我想起博尔赫斯《小径分岔的花园》——当所有可能性同时展开,选择本身就成了最沉重的负担。
瞬时的抬头让我看到,窗外的梧桐叶正以每秒五厘米的速度飘落。我突然明白,生命的诗意恰恰藏匿在那些“不完美”的选择里。梵高在阿尔勒的麦田里追逐光影时,不会等待最理想的日照角度;王羲之写《兰亭集序》时,也未曾料想醉后涂改的墨迹会成为千古绝唱。或许真正的生命智慧,不在于做出“正确”的选择,而在于让每个选择都成为通向未知世界的船票。当下一班公交车进站时,愿我们都能带着探险者的心跳,踏上属于自己的那节车厢——哪怕它略显拥挤,哪怕它可能绕路,但重要的是,我们正在创造属于自己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