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赵又春
赵又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27,621
  • 关注人气:71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子·天下篇》解说(11·1-2)

(2018-07-18 17:33:16)

11·1-2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解说】

1、 前段头句说的“古之人”,其实是指古代圣人:传说的有名有姓的古人多是圣王,故可这样“简化”;“其备矣”是说他们的美德与才能到达了完备的程度,真“不可加”了(“其”字是表示推测的语气)。所以接着就先用七个短句列举他们的德行,然后用一个长句小结说:因此,世上一切事物,不管在何时何地,也不必问大小精粗,都无不体现着他们的人格和思想的光辉:“六通”是从空间上说,指东南西北上下六方;“四辟”是从时间上说,指春夏秋冬四季;“运”是借作“煇(暈)”,本指日月周围的光圈,后来也借以指日月的光辉了。注意:七个短句中的“醇”字是借作“准(凖)”,效法义;“本数”是与“末度”对言,所以末尾两句是说:他们明白道的根本,将之运用于法度(古人认为法度是“道”的体现、末节)。——接下两个都用“其”字领起,分别以“多有之”和“能明之”结尾的长句,是指出现在和可以在哪里得知古代圣人的思想:“其”字就是指代古圣的思想,也即“道术”;“数度”是指典章制度;“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大概是指邹、鲁两国的儒生。再下面六句,显是某读者为“其”字句写下的注文,后来混到正文中了,所以末尾两句是接着“其”字句说下来的。这些句子都意思明白,不必解说(“设”字当是使用、施行的意思)。

2、后段是讲古圣的道术消亡和方术兴起的过程,并归因于“天下大乱”。这意味着作者具有“社会存在状况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注意:

“贤圣不明,道德不一”两句是说:在天下大乱的局面下,人们的思想就不统一,是非标准就不一致,因而谁个堪称贤者、圣者,甚或哪个人是有道有德之人,就很不明确,很难得到共识了。——所以不好将这个“道德”就翻译为“道德”,当时还没有“道德”这个合词。

第三句中的“多”字是“多有”的意思,“得一察焉以自好”是个名词性结构(充当“多”的宾语),指谓“得有一孔之见就自鸣得意自我欣赏甚或向人夸耀的人”,末尾可加个“者”字。——“一察”相当于“一孔之见”;“以自好”的“以”字相当于“就”。

接下分别用“譬如”和“犹”字领起的两个长句,是打两个比方,说明“得一察焉而自好”的人所得到的见解倒是未必错,但一定不全面,因而不能与他人的观点彼此相通,也不能同时运用于不同问题(“皆有所明”是说都有其特定的见地、功能;“时有所用”是说要在特定时间、场合才能发挥作用)。——“虽然”引出的两句是指出,抱持这种见解的人既然不拥有全面周偏的道理,就终究没有掌握道术,只是“一曲之士”,即见解偏颇的人(“不该不偏”句中的“该”字通“赅”,“偏”通“遍”)。

“判天地之美”以下五句中,“判”字是分离义,“析”字是拆开义,“察”字是借作“杀”,削减、砍伐义;“称”是“与……相称”的意思;“神明之容”是为了同“天地之美”对偶而杜撰的说法,不必追问具体含义。

“是故”领起的三句是做结论了,说:惟其如此,从此以后,圣王之道,也即道术,就黯淡衰落下去(“闇”通“暗”,“郁”是“发”的反义词),人们只是为了自己的需要而随意自创方术了(“欲”是需要义,“为方”指创造方术)。注意:这里本该就说“圣王之道”的,作者改造为“内圣外王之道”,既是顺便点明“圣”和“王”有着我前面指出的那种区别,同时也是暗示:只有“内圣”亦即具有圣人品德和才能的人,才能“王天下”,使天下从“大乱”进到“大治”。因为有这意思,所以接着发那样的感叹(“必不合”是说不能与大道相合)。——“内圣外王”这个说法,首见于《庄子》书中这一篇中的这一章,后来成了“专用成语”,对中国的政治和中国人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其含义也有了些变化,人们多是从“内圣”和“外王”的关系方面去理解了,用朱熹的话说就是:“其旨归在于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

 

【辨析】

1、 前一段,《方注》在“六通四辟”句前面打逗号,即不认为此四字开头的长句是对上文作小结,故翻译为:“东西南北上下无所不通,大小精粗的道术运行无所不在”;《今注》也如此标点,只是译文稍有不同。——这,大概是因为两书的作者都未看出或不认为“运”字是借作“暈”,而是直解为“运行”,于是只好作这种明显说不通的解释和翻译了。

2、 后段头三句,《今注》和《方注》都认为第三句中的“多”字是“各”字之误,其译文分别是:“天下大乱的时候,圣贤隐晦,道德分歧,天下的人多各执一端以自耀。”“天下大乱,贤能与圣明的标准不明确,道德不能统一,天下的人得到一孔之见就自夸自耀。”——粗看似乎不错,细加分析就会觉得不对头:原文作者会把“圣贤”(之人)与“道德”(观念)这两者并提对言吗?会说天下大乱时就会每个人都“得一察焉以自好”吗?足见“多”字不误,更不会是“各”字之误。

 

【译文】

古代圣人的德性和才能一定非常全面,因为他们配合造化的灵妙学习天地的榜样,养育万物,和谐天下,造福百姓,深明大根本而将之运用于法度了:因此,世间万事万物,无论何时何地,也不管大小精粗,无不体现着他们的人格和思想的光辉。他们的聪明智慧表现在礼法数度方面的,过去的法规和前代传下来的史书中还多有保存,他们的言论留存在《诗》《书》《礼》、《乐》等书籍中的,邹鲁一带的儒生们大都知晓《诗》表达心意,《书》记载事情,《礼》规范行为《乐》调和性情,《易》说明阴阳,《春秋》则是正名分),中阐述的道术观点散布于天下又在中原各国得以实施的现在兴起的诸多派的学者还常常引用之,称道之  

自从天下大乱以后谁个堪称贤者、圣者,就很难确定了,谁是有道有德之人,也很难有共识了,于是天下多有得到一孔之见就自鸣得意自我欣赏甚或向人夸耀的人,天下自然也就没有了统一周全的道术,各学派之间,就如耳目鼻口之间的关系一样尽管各有其功能,却不能彼此沟通;也像是百家众技的关系尽管都有所长,却都只能在特定的时候和场合发挥作用因此,虽然不能说哪一家一无是处,但一个学人的理论不完备全面,终究只是一个执于一端的偏颇之人。割裂天地的完美,离析万物的常理,消减了古人的全面那是很难具备天地的完美,配得上神明的盛。所以从那以后,内圣外王之道就暗淡而明朗日趋衰微而不能振兴,天下人就都可以为了自己的需要独创出一套理论了。可悲啊!百家这样地各行其道而不回头,那是会谁都决达不到与古之道术相合的水平的。后世的学者真是不幸,竟不能见到天地的纯真和古人道术的全貌道术将被天下人撕裂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