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我的朋友常常我问,如何投资才能赚钱,或是拿财报跟我讨论为何某些公司营收突然起飞,要不然就是跟我讨论一些价格的技术现象。但是光是那样就能赚钱了吗?我仍感觉有其难度。大多数的投资老手,都会努力花时间学习基本分析与技术分析,手边信息或价格讯号达到一定的可信度,才进场投资。我喜欢去推想别人的想法,就像在股票市场里我常常要假设我是主力会怎样思考,如果我是没经验的散户又会怎样思考;观察人家怎么问问题,就有机会知道对方的想法,也可以推测对方的说话的假设前提。而假设前提往往就藏着导致盈亏的结果。
『迈入股票市场的学习之路 』
过去我也曾经迷失在技术分析以及基本分析的论点里面打转。刚开始遵从葛拉汉股票价值的概念,找回自己学过的经济、会计的课本开始价值分析,看财报听产业消息。发现怎样做都怪怪的,并不顺手,想进场的时候本益比已高,在营收成长加速之前,股价又早就发动,等到确定获利的时候股价早就高到超过'价;在空头市场中,遇到符合价值投资的标的(嗯,看起来就是很'廉价'的那种),但听到名字(中碳、台塑)就是鸟鸟的,感觉起来很无聊牛皮股,甚至当价值浮现的时候,还有伴随许多产业的利空消息,买进去就是等配股配息,看看周边环境那么差,实在是下不了手,等到经济好转,股价一下子就拉高,又错过机会。(PS.我现在来看,才不管无聊不无聊,重点是只要他让我赚钱,就有得聊!)
后来觉得不对,实在应该学点技术分析的咚咚,学到均线、KD、MACD、价量、筹码等技术分析的皮毛,自以为已经出师了,开始投入大部位追逐技术讯号的买卖点,结果是仍然是受伤出场,出师变成出山。仔细检讨,发现自己似乎是该学的都学啦,怎么还是会受伤呢?经过基本分析,产业状况无虞,买卖讯号又都浮现为何还是会被迫亏损出场??因为'趋势'!台股在前一次万点之后,每年的大盘走势不但盘整压缩,因为少量资金追逐大量筹码,也没有齐涨齐跌的大行情。没有抓到主流股,几乎就是跟获利说再见,尤其是之前狂飙过的TFT、太阳能、LED、直到最近的IC设计、营建股,当时的我渐渐学习必须观察'趋势'的力量。
是的,'趋势'这个名词在2004年还真红。就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2004年时每一本新书都在吹嘘,作股票要看'趋势',一切以'趋势'为依归。屁啦!!我要是能先知道趋势,我还会在这里苦哈哈的每周挤破脑汁,想说下一周要写怎样的专栏吗??早就买乐透或是买期货赚到死了。'趋势'到底是验证出来的还是预设立场出来的??等到7135跌下来以后,我就没有听到还有人在唱高调论述'趋势'的重要性,等到多头又来的时候,才又开始听到'趋势'的重要性。
后来又在一本书上学到资金控管以及建立正报酬率的交易系统,渐渐也开始对于投入的资金有计划与安排,并且对于投资的风险与自己愿意承担的亏损作为交易策略当中的一环,同时依照风险决定投入的资金部位,作为自己每日的交易作战计划之一。但我始终觉得矛盾的是,投资风险怎么可能一开始就是确定的?还有要评估获利/风险比,这根本就是一套理论纸上谈兵。(PS.事实上,获利/风险比,是自己经由分析股价价值与走势之后设定的,成为交易计划的其中一个参数。)
我追逐过好几套的投资法则,也花了很多时间专研,希望能够归纳理解一套系统,所谓的'圣杯'系统,可以让我一辈子钓鱼到终老,几年下来,我只能说我放弃那种幼稚的想法,没有一套系统是毫无用处,也没有一个人的交易系统不会犯错,更没有一个人的投资理论可以经得起环境变化的永恒考验,市场是活的,游戏规则也不断缓步改变,是需要随机应对的,而不是永远都用一招就可以打败市场的。股票市场没有哪一套东西可以单独存在,也就是说既没有快捷方式也没办法偷懒,你必须花时间拼图,在有限的生命中慢慢的吸收各类知识,才有助于你在知也无涯的股海当中长年维生。
http://s8/middle/72744bea4baca81927607&690
图1.股海无边
『基本面、技术面的千里之外』
后来在我多次反复操作的经验累积之下,渐渐对于投资的获利,开始觉得不是一件不可达成的任务,同时我一直在思索,是我自己哪里变得不一样??明明会的东西没有差,为何对于投资获利渐渐变得稳定?(事实上,也归功于基本面、技术面、趋势,一切都对于这两年的多头有利)在技术面与基本面之外,我的大脑里渐渐似乎产生某种不明确的东西,但是似乎是我获利的来源重要的支柱。
我脑袋里时时出现彼得林区说过的话:「如果你有一份设定10%停损的投资组合,那么最后结果就是注定会赔10%的投资组合」「决定投资人命运的既不是股票市场,也不是各上市公司,而是投资者本人。」
有一段时间我把停损设定在-3%,我突然发现到,决定投资成败的是我自己,自己的决策决定了获利点,也决定的亏损点。所以彼得林区才会说,如果设定10%停损,结果往往就是注定赔10%,因为我会在它回落到亏损10%的时候进行决策与执行操作,而不是在-5%、-3%或是-20%,因为我早已经做了决定。在那个阶段,我好像体认到某种超出市场交易的东西,既不是资本面也不是技术面,而纯粹是交易决策。透过每日的交易纪录表,我发现,其实在我每次的交易脑海中已经有一套交易逻辑,那是我自己习惯的逻辑,交易逻辑决定我在何时会出手何时要收手。
我发现到,大多数人并不是需要学习技术面或是基本面,而是缺乏一套交易逻辑。
http://s15/middle/72744bea4baca819a598e&690
图2.初学者没有交易逻辑
『统计学的假设检定(Statistical Hypothesis Testing)』
在提到交易逻辑之前,我要先简单提到统计学,统计学的章节安排中,学完机率分配之后,在多变量回归分析之前,最主要的精髓就是推论统计的'假设、检定'。统计学的目的不在于统计,而是要透过统计的科学方法提供人们在工业、社会、自然的问题上找出答案或是进行理性的决策。当然身为没有学过统学的读者各位,是不可能会马上一看就懂的,但是我要沿用的是'假设检定'的逻辑架构。
先举一个简单的假设检定的命题:
针对想知道大学生是否反对婚前性行为,访问 100 名学生,结果发现有 59
位表示反对,这个结果是否足以显示反对的比例的确高于赞成者的比例?
假设检定需要对于命题作定义,并且要设定两个假说,虚无假设(Null
Hypothesis,H0)对立假说之补事件(吾人不感兴趣的事<wbr></wbr>件)与对立假设(Alternative
Hypothesis,H1)吾人欲证明的事件(所感兴趣)。以适当的统计量 (test
statistic),并根据特定的标准来判断虚无假设(H0)的真伪。一旦判定虚无假设(H0)为伪,则拒绝 (reject)
虚无假设(H0);若判定虚无假设为真 (或者并无证据显示虚无假设为伪),则接受 (accept) 虚无假设(H0)
(或者说,不拒绝虚无假设)。
依照之前的例子,做成假设检定就是如下:
H0:大学生不反对婚前性行为
H1:大学生反对婚前性行为
因为我们想要研究的是所有的学生群体对于'是否赞成婚前性行为'的看法,只能透过'抽样'的方式,研究抽样的样本结果来推论原本的群体(母体)的内容,利用机率的原理,判断该假设是否成立。所以以上的方法就是,经过合理的随机抽样,访问大于32人的100名学生,其中有59人反对,占有了59%的反对,所以可以简单推论可能大多数人可能是反对婚前性行为的。拒绝H0,作出结论大学生反对婚前性行为。这是假设检定的逻辑,实际上,统计学的假设检定的过程并没有这样单纯(因为必须考虑到母体分配跟抽样可能产生的误差,以及设定的信赖水平(容错率))。
http://s6/middle/72744bea4baca819dbe25&690
图3.检定流程图
『假设检定型一误差与型二误差』
讨论到假设检定,就不能不讨论到误差。例如法律系统中,皆假设人是无辜的,除非他被证实有罪。原则上就是相信H0,直到有足够证据反对它为止。
H0: 被告无罪
H1: 被告有罪(需提证据)
而所谓的型一误差就是H0是真的,可是却拒绝H0;型二误差是H0是错的,却接受了H0。依照被告理论来说,型一误差就是被告无罪,却被误判成有罪;型二误差就是被告有罪,却被判定成无罪开释。
我需要利用到假设检定的精神以及误差来解释投资逻辑,所以必须要先提到以上枯燥的内容。
『股价未来可能的走势』
简单的解释一次假设检定,现在再回到股票投资的领域当中。一只股票买进以后,它可能的走势是明天涨一元,后天跌一元,大后天再涨一元,如底下的附图,股价的走势有可能上去又下来也可能下来又上去。如同蜘蛛网一般,未来的走势只会有一种,但是是在无数的变化组合当中,你很难知道是哪一个。但是不知道就不能买股票吗??其实不然,大家都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还是愿意去买股票,就是一种承担风险的行为。
股票买进以后,怎么走比较重要??还是结果走到哪里比较重要??我认为结果很重要,因为结果决定了自己投资部位的盈亏,当你需要做出决定时,只会有一个价位,所以当时的价位点非常重要。但是,虽然最后的价位决定成败,怎么走虽然不会决定盈亏,但是会决定心情。例如上面的买进例子,同样都是50元买进一个月后80元卖出的股票,三种走势持有心情却大不相同。一种是买进以后一周内直接上涨到70元,最后80元让你获利了结;一种是三周都落在50~60之间,最后一星期才飙到80元;最候一种是买进后两周往下掉到30元,最后两周再急冲上80元。三者的持有过程中,心情大不相同,刺激的程度也大异其趣。往下跌的过程往往要承受负面的心理压力,而一般投资人还准备不充分的时候,往往在下跌或是盘整过程中,因为心情影响判断,而犯出大量的错误。
http://s12/middle/72744bea4baca81b61cdb&690
图4.股价的走势变化无穷
『买进股票的交易逻辑』
每当我们不管任何理由买进股票的时候,假设前提就是,这只股票未来会上涨;但是每个人的买进理由不同,它可以是因为站上10MA、KD黄金交叉、营收创新高、本意比有涨升空间、产业利多消息,任何的理由都可以。
所以我们可以做出假设:
H0:因为本益比有涨升空间、股价站上10MA、KD黄金交叉、内线、明牌.....等等理由。讯号正确,股价会上涨。
H1:讯号错误,股价没有上涨。
买进股票之后,价位就是统计量,我会设定两个临界值UB(Upper Bound)、LB(Lower
Bpund),而UB、LB的水平,跟你自己的信心水平有关以及你希望的容错率有多大有关。作为观察假设前提的检定方法。而这两个名词只是仿照国际贸易里头的InBound、OutBound而来,当初全球运筹的时候老师特别教大家针对这两个单字做报告,所以印象深刻。
http://s1/middle/72744bea4baca81cf31d0&690
图5.UBLB定义检定区域
所以原本的买进股价走势图当中,就被UB、LB切成三个区域,UB之上是绿色区域,也就是接受上涨假设H0的成功区域、UB~LB之间就是无显著差异必须继续取样密切观察,LB之下作为拒绝上涨假设H0的拒绝区域。而如果走到LB之下,被拒绝之后又往上突破成本变成上涨,就是上涨是真的却拒绝持有股票的型一误差;如果走到UB之上,又回跌到成本之下就是型二误差。
http://s7/middle/72744bea4baca81d89db6&690
图6.投资决策的Type I Error 与 Type II Error
『UB~LB之间』
这是在持有的成本区,刚买进的时候,股价方向浑沌未明,需要以时间换取方向,让股价再设定的运动范围当中每日游走,直到突破UB或是跌破LB作为认定。而这一段时间需要的是多观察留意股价方向,如果长期股价都没有明显方向,表示假设会上涨不显著,要回头去看自己的买进理由是否发生错误。
观察时间跟买进理由有关,例如因为上个月营收公布而去投资,至少要等到下个月营收公布是否确定成长才可以验证H0的假设是否成立。如果是依照技术面买进,就需要衡量技术指标的时间架构,例如站上10MA,结果价格来来回回狭幅盘整两周,就可以推论上涨不显著,当时两周前的买进讯号的假设错误。
『LB之下』
股价跌落到LB之下,就是拒绝区域,明明已经有买进讯号或是消息,而股价却跌破自己设定的观察水平,表示消息或讯号失效,或者是买进价位错误。这是一个危险讯号,这时候无论如何都需要执行停损。人在面对账面亏损的时候,也承担某些压力>,如果能清除影响自己的部位,同时也避面了最容易犯错的区域。有人可能会说,ㄚ那我下跌的时候都没有感觉,是不是可以继续持有??错!这样更糟,有感觉是正常的反应,如果让自己变得麻木不仁,反而会让自己轻忽持有部位得风险。适当的压力可以让碳变成钻石,过度的压力则会辗碎钻石。
停损就是拒绝了所有跌破LB之下的所有未来走势,当然也包含了之后可能涨回UB~LB的走势,也就是型一误差,但是这样的误差是在所难免;这时候就要推荐基本面搭配技术讯号,因为如果因为基本面买进,但是偏偏股价往下杀,后来又要反应基本面的价值(只要你确定价值真的存在),回头上涨的过程中必定有技术面的买进讯号。再重新买进,设定新的UBLB来观察即可。虽然要折损一些价差与手续费,但是你可能介入的价位远低于原本的成本,持有的价位变得更有'竞争力'。
http://s3/middle/72744bea4baca81edc262&690
图7.同样是钻石,在志玲姊姊身上就是不一样。
『UB之上 』
如果买进之后,能够回升到平均业界本益比,或是上涨到某个水平,就表示当时的买进理由是正确,所以讯号是被接受的。接下来要做的是,获利了结;但还要防范的就是重新跌回UB之下,或是出现跟原本买进理由相反的讯号,例如产业本益比下滑、营收衰退、跌破10MA、KD死亡交叉,那个时候最少要拔档减低持股。到了UB之上,减半持股,交给趋势指标,是最轻松的操作方式>。
『UB、LB的设定』
UB、LB一般我自己的中短期投资的参数设定为(+10%、-5%),也就是说只要我是有理由的买进,不管是听报纸、看财报还是技术面,跌破买进价的5%,表示我的消息可能有误,财报没有价值,假的技术讯号,为了避免更大的伤害一定要先闪在说。而要是运气很好股价走到UB10%之上,表示我的讯息或是观察是正确的,为了奖励自己先随意减码一半,剩下的交给均线、趋势线等趋势指标带我出场。如果股价落在UB~LB之间,就是最辛苦的阶段,刚买进的股票一定要有耐心观察,直到价格突破才做出下一个决策。
而如果懂技术分析或是筹码分析的人,UB、LB自然会设定在'有意义'支撑压力或是大量成交区,作为观察水平,要设定成(+25%,-10%)也无所谓,但记得搭配长期持有的理由,总之,高兴即可。其实价位设定精确不精确根本不重要,因为再怎样精确也会有误判的一天,重要的是你会不会依照自己定义的区域来执行操作。设定自己的买进成本来观察,纯粹就是作为一个衡量标准。我曾经教一个朋友,跟他说只要KD黄金交叉,买进的成本价之下的5%就停损,涨到10%就卖掉一半,剩下随便卖,有趣的是,他六个多月下来,停损17次,获利12次,总获利21%。买进之后,他根本就不管走势怎样走,只要达到目标就执行动作。虽然相关的股票投资知识不大懂,他连交割日是两日都搞不懂,但是他已经亲身体验了操作获利与停损的法则与逻辑。入门者可以玩玩看,必定对于投资有不同的感觉。
『股市不关心你的成本,故你要时时检查你的买进与持有理由 』
投资大师彼得林区与华伦巴菲特都说过类似的一句话:这家公司基本面没有变,就不要因为股票涨高了而抛弃它;这家公司基本面改变,就不要因为股价很低而去买进它!UB、LB投资的原则,实际上存在于每一个高手的心理当中,有些人是自然而然的运用而无所觉,有些人则有一套可能切成五条是八条界线,每段切割都有一套应对策略或是作战计划;或是依照走势变动调整的更复杂的交易系统,但绝对不脱离'假设、检定'的逻辑,依照假设的前提,以及对于每个区域该发生的走势与操作策略。
http://s2/middle/72744bea4baca81f41a41&690
图8.讲到投资大师怎么可以不提到我锁螺丝呢??
『江湖一点诀,说破不值钱』
彼得.林区或者华伦.巴菲特都是到了六十岁以后才说自己真正懂得投资。我自己整理出这一套逻辑有一段时间,或许是我比较笨,但真正跟界定出区间与买进理由的结合至少花了我半年以上才有这一点点的心得。
不管学了多少东西,交易逻辑一定要建立在脑袋里,否则很难有新的突破。很多高手说过,你要知道你为何买进一只股票,而且要时时检验买进的理由是否成真或是根本是错误的理由。就像打篮球,大家都知道上篮可以走三步;知道是很简单的,光说不练,但是要是在球场比赛里,怎么在层层包围中走出三步,"用出"的层次远远超乎"知道"的程度。
在股票市场里面,我还没有遇过哪一件事情是我自己发明的,所有的一点一滴全都是跟别人学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套UB、LB的操作术,跟许多交易法则没有差异,以前我一直以为我懂得这样的概念,现在回头想想,当时其实根本我不懂,既不会让部位有足够的活动空间,遇到了该做决策的关键时刻也很容易忽略放松,或是存有侥幸心理,虽然只是简单定义两条线,但却能结合很多大师的投资概念。希望透过这篇文章,可以让读者在基本面与技术面之外,建立一点操作上逻辑的思考。
http://s7/middle/72744bea0791440344346&690
图9.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