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文存目杂谈 |

任性“误”了孟浩然一生
宋桂奇
《课外阅读》2020年第21期转载
提起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大家都知道他终身布衣。其实,他并非不想做官——年轻时曾参加科考,去世前七年还写诗给丞相张九龄,说“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以求对方引荐,可见他一直存有“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那么,是什么原因致使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未能入仕呢?答案是:任性!
小时候的孟浩然就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经过十余载寒窗苦读,17岁的他参加襄阳县试高中榜首。可就在前途一片光明时,他却做出一个大胆而又任性的决定——不再继续参加科举考试!他给出的理由是:“现在宫廷政变频繁,纲纪不振,我不愿为这样的朝廷效力!”父亲劝他:“朝廷能一直纲纪不振吗?再说,朝纲不振,才需要有能力的人去改变呀!”可他的态度却十分坚决,不仅说不考就是不考,还在与家人关系闹僵后,干脆离家出走,跑到鹿门山过起了隐居生活。而待唐玄宗李隆基继位,看到“开元盛世”新时代的开启,41岁的孟浩然远赴京城长安,再度参加科考,但由于考试内容增加了关乎时事热点的“试策”,他因长期隐居于鹿门而不谙熟此道,结果在名落孙山后,只得发出诸如“犹怜不才子,白首不登科”之类的落寞伤感,
在长安,孟浩然遇到诗风相近的王维,两人很快成了至交。一天,在太乐署任职的王维,邀请孟浩然入宫作客时,突闻太监来报,说唐玄宗大驾光临。虑及皇宫禁地,外人不得随意入内,孟浩然便躲到床底之下。玄宗进屋后,见王维神情有点慌乱,就问缘由,王维只得如实禀告。玄宗因久闻孟浩然诗名,让他出来相见时,就问最近有什么诗作。没想到任性惯了的孟浩然,竟不假思索地念出考试失败后写的《岁暮归南山》:其中第二联“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虽是写自己志大才疏,但给对方的感觉却是“明主”不“明”,以致诗人怀才不遇之意。听罢这牢骚抱怨,玄宗随即一脸恼怒道:“你自己不积极应举求进,我什么时候弃你不用了?”结果,又失去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灰头土脸地离开长安后,孟浩然又回到家乡襄阳。在他46岁那年,以举贤荐能闻名于世的韩朝宗出任襄州刺史,听说孟浩然闲居在家,就前来拜访。一番畅谈后,韩朝宗觉得他是个人才,不该如此被埋没,就推心置腹道:“有机会我们一道去京城,找些位高权重的朋友举荐你。”孟浩然听罢非常兴奋。可一次进京前,到了约定时间,却不见孟浩然的身影,韩朝宗只好派手下去找。见他正与一帮朋友喝酒,手下便提醒:“你怕不是忘了与韩公的约定吧?”哪知正在兴头上的他,竟借着酒性摆手道:“你让韩公自己去吧!我现在正喝得全身痛快,哪有心思管其他事情啊!”从手下口中听到孟浩然的这番言行后,韩朝宗是既恼怒又失望,以致其后在孟浩然前去道歉时,仍是耿耿于怀,闭门不见。
如果17岁时能听信父亲良言,继续参加自己擅长的诗赋科考,或在41岁遇到皇上,能吟出展示抱负的积极向上之作,又或在46岁时信守约定,不放韩朝宗的鸽子,孟浩然就不会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可惜的是,人生没有“如果”:由于心中无人,以致在父亲、皇上和朋友面前都是我行我素;任性若此,求仕失败也就是一种必然了。
(江苏常州戚墅堰实验中学;213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