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家庭百科报
家庭百科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6,934
  • 关注人气:31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角落之歌——16版 青园茶坊

(2011-12-16 16:26:04)
标签:

杂谈

分类: 美文欣赏

角落之歌——16版 <wbr>青园茶坊

角落之歌

寻北斋主
  此番诗情,当是来自我们下乡时的那个小村,那个小村里的一位不知名的农家少女罢。
  那个姑娘不过二十岁。一头乌发被红绸扎成马尾显得飘逸洒脱,白里透红的脸庞闪着光泽,显出一种城市靓女的丽质与灵气。我们见到她的时候,她正从棉海走向地头倒腰兜里的棉花,口里唱着一支优美的歌:“自从踏进茫茫人世间,穿过了春天到秋天,人生有几多追求,人生有几多梦幻……”姑娘的周围是棉海,清爽的秋风吹得天高云淡,也将姑娘甜美的歌声送出很远。
  在参观归来的路上,人们的情绪明显高涨起来,揣摩得出来,无非是那位俊俏的农家少女给了人们一份轻松,一份舒畅。是呵,人们见惯了歌舞厅里手持麦克风浅吟低唱的城市少女,她们摇头闭眼故作深沉的样子让人感到浮华与做作;也见过那些出没田间的农家少女,她们的脸上经常带着一种落寞田间的困顿与无奈,让人感到压抑与厌烦。而今天,一位农家少女竟给了我一种新鲜的感觉和晴朗的心境。多想经常遇到这样的少女呵,使你虽处困顿而心境晴朗。
  我们的办公室里悬了两幅地图,一幅世界的,一幅中国的。闲来没事的时候,我们便倒剪双手鸟瞰全球。整个环宇就横陈在我们面前。我们伸手比划,就能自然生出一种指点江山的大气魄与大境界。可返回办公桌前坐定,你又很自然地回到现实中,一种蜗居角落的感怀油然而生。这时,你才感悟为什么那么多的文人骚客并非只是悠然隐于南山之下,而是佩剑跨马,浪迹江海之间。久居草原,你会归于平淡;常在山中,你会深感压抑;冲浪于海上,该够兴奋刺激了吧,可时间长了,你的心中也会布满激流、涡旋和暗礁……只有经常走出去,到宽大新鲜的地方去,你才感到生命诗行的跳跃性!
  每次出差,其实都是一次不必言讳的旅游,就连我们那些到老没有见过火车的奶娘们,她们也喜欢挽起红布包袱,拧着小脚到小村之外的地方“离离俗”。似乎那些远离他们的陌生的地方,氧气层要厚要鲜活,让人心畅气顺,精神振奋。随着交通、通讯的飞速发展,人们更感到生活圈子的狭小局促。跳出自己生存的那个角落,到身边那个更高的山顶上去,你我己渴盼得食寝不安、心浮气躁。
  就在这时候,我见到了那个唱歌的农家少女,那位陶然一隅的棉乡丽人。
  我庆幸自己与她无言的邂逅。因为她给了我一份好的心情,那种心情恰似自己平时览读报刊:你正为书头报首寻不到好的文章而失望时,竟在报缝里读到一首亮丽的小诗。
  这个时候,我还会想起单位二楼洗手间内墙上的一幅画。
  那是一幅用木炭或别的什么勾划的人物速写,仅廖廖数笔,一位戴矿灯帽,两目有神且充满了向往,嘴唇微厚显得纯朴的典型工人形象跃然墙上。尽管我不懂美术,但也能看出这是一幅颇见功底的画作。听资深的同事讲,这画是当年盖楼的一位民工“信手涂鸦”的,收工时人们发现这幅画,除了感受它的艺术格调,我还遥想那位民工,如果他扔掉抹子操起画笔,再换掉那身满是泥渍的衣服,甚至只将那头蓬乱的长发洗净染黑,那该是一位多么神采飞扬的画家啊!
  角落里的歌,角落里的画,竟这样历久弥深地萦绕在你的耳际,悬挂在你的心中,然而除了幸运的我,有几人听到过那首歌,有几人看到过那幅画。
  今夜,沉船般的笔搁浅在稿纸的沙滩上,唯有那盏台灯在向我眨着智慧的眼睛:
  朋友,生活中是谁在为你而歌,你就该为谁而歌呀!


踏着月光回家

风 林

  那时候,父亲在四十里外的砖厂打工。砖厂每个月末会放假一天,那是父亲最盼望的日子,他会在放假前一天晚上,换上母亲做的千层底的布鞋,翻山越岭地往家里赶。
  父亲回家的路很难走,有沟壑,有小溪,有独木小桥,有时干脆就是荒草丛生的小径,有时则是乱石林立,若是赶上了雨季,天黑,路滑,风硬,稍不小心,便会跌倒,弄得一身狼狈。然而,不管天气如何,父亲总会雷打不动地回家。因为一家子的人都在期盼着他,他一回来,家里便有了节日的气氛。
  母亲会把好吃的东西留在父亲回来的那天拿出来,慈眉善目地劝父亲多吃一点儿。父亲嘴上说着吃吃,却不停地把好吃的向我和弟弟妹妹面前推。一家人高高兴兴地聚在一起,听父亲讲完砖厂里的那些新鲜事,我和弟弟妹妹又抢着把自己的那一点点得意的好事,比赛着讲给父亲听。然后,接受兴奋的父亲慷慨的赞扬,再接过他从兜里掏出的那些花花绿绿的小礼物,有糖块、蜡笔、玻璃弹子、连环画册、羊拐等等,那些给我们的童年和少年带来无数快乐的小礼物,一直让我难以忘怀。在远离父亲的那些日子里,每每想起那些小礼物,心里总有说不出的温暖,像秋天煦和的阳光。
  饭后,母亲会端来一大盆热水,看着父亲极舒坦地泡脚,母亲心疼地问父亲:“累吧?走那么远的夜路。”
  父亲笑呵呵地:“不累,有明亮的月光一路陪着,还可以想想你和孩子们的模样,脚底下就像生了风,很轻快。”
  “其实,你可以两个月回来一次,家里的一切你都看到了,不用挂念的。”母亲轻轻地搓洗着父亲磨出大洞的袜子。
  “我知道你挺能干的,孩子们也都懂事,可是,我还得回来看看,看看一家子人都好好的,我回去干活儿轻松。”父亲慢慢地挑开脚底的血泡。
  “有时候,我就想砖厂放假的前一天晚上,要是都能赶上满月该多好,在亮堂堂的月光里往家里走,心里也会亮堂的。”母亲能够想象到父亲晚归的路,走得有多辛苦。
  “不是满月也可以,有一点点的月光就行,还有那么多大大小小的星星呢,路上不会寂寞,也不会害怕的。”父亲很知足的样子,让我想起了小说家迟子建的那篇小说《踏着月光的行板》里的那位农民工,想起了许多和父亲很相象的陌生面容,他们都身处卑微的社会底层,却都有着令人羡慕的快乐。
  其实,父亲完全可以搭乘那班循环的客车回家的,可他一直坚持步行回家,他说走路总比干活儿轻松多了,还可以呼吸山间乡野的新鲜空气,既锻炼了身体,还不用花钱。我知道,步行四十多里的坎坷路回家,可以省下两块钱的车票,那是他首先考虑到的,他可以用那钱给我们买一把糖块,买几个本几支笔,也可以给母亲买一把漂亮的木梳。
  多年以后的一个冬天,我搭乘一辆顺路的运粮车回老家。离家还有二十多里远的路上,运粮车突然抛锚,司机修了半天也没修好。这时,天空洒落下皎洁的月光照得已修整得很平坦的道路明晃晃的。稍作犹豫,我背起很轻的行囊,决定体验一次父亲当年踏着月光回家的感觉。
  起初,我的脚步还挺轻松的,可是没有走多久,在城市里习惯了以车代步的我,便有些气喘吁吁了。想当初,父亲的年龄比我现在还要大,他每天干的都是绝对的重体力活儿,难得一个月有一天的休息,他本可以躺在宿舍里美美地睡上一大觉,他却把一双脚交给了崎岖的山路,无论有无月光,他的方向只有一个家。
  当我一身疲惫地叩开家门时,父亲惊讶地嗔怪我:“怎么不提前打电话来?我让你弟弟开车接你啊,二十多里的路多远呢。”
  “还好,有月光一路陪伴着,我又欣赏了一份久违的诗情画意。”我对父亲轻描淡写道,心里却在说当年,父亲走那么远的路,可是从来说过远、说过累的,赶上雪雨天,他一身泥泞地回到家,还笑呵呵地说自己怎么唱着歌,怎么想起了当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情形,他心里是多么地温暖,脚下的路是多么地好走。
  “看你,又给我买东西,乱花钱。现在日子好了,我也什么都不缺。”父亲轻轻地责怪我,目光里流露出的却是对买的那个电动剃须刀的喜爱。
  “我这次回来走得及,只买了这么一件小礼物。”父亲当年每次回家,都不会空手的,秋天的一次回家,他在朦胧的月光里去山上采了几串野葡萄,手上划了好几条明显的血痕,他却得意地说自己的眼睛很尖,远远地就看到了那个藏在荆棘丛中的葡萄架,并准确地判断出上面肯定还有葡萄。
  “你有一份心意,就够了,有没有礼物都行。”父亲说着,拿出一个精心粘贴的剪报本,那上面是我发表的文章。我曾对父亲说过,编辑都给我寄过样刊样报,大多数文章也都选入了作品集,无需再劳心费神地去做剪报,他却一直欣然地做着。母亲说那是他喜欢做的事,谁都拦不住。
  黄昏时分,我正站在窗前欣赏那盆开得茂盛的月季花,忽然听到父亲在跟两位邻居老人大声地炫耀:“我儿子给我买的电动剃须刀,用着特别舒服。这次,他还踏着月光走了二十多里路回家来,身体比上次回来健壮多了……”
  我的无数次踏着月光回家的父亲,对儿子偶尔的一次回家、一件小小的礼物,竟如此地看重。刹那间,我的眼睛湿润了,我的思绪又飞回到三十多年前,飞回了那些月光皎洁的夜晚,飞进了温馨与温暖的簇拥里面……

 

联话好人

角落之歌——16版 <wbr>青园茶坊


本期出场人物:刘世强
2011年4月1日
本报第534期封面人物
  刘世强今年37岁,河北省南皮县一座小有名气的影楼老板、摄影家。
  父亲突然辞世,他却发现没有为父亲拍过一张照片!深深的自责,使他精神几欲崩溃。为了弥补缺少的孝道,他立志为全县的老人拍照,他们的影子,都是父亲的影子。十个月,他走遍全县300多个村,免费为80岁老人拍照3000多张,制成十寸精美的水晶照赠送给老人们。行孝不能等!3000多张照片难补心中的遗憾,从这个亏欠开始,他开始了宣传孝道的公益之旅。

角落之歌——16版 <wbr>青园茶坊
角落之歌——16版 <wbr>青园茶坊


痛我之思,无数音容悲入梦;
及人之老,三千耄耋喜开颜。


宽容与生活

人际关系的中线
  人际关系中,有条无形的中线。此线因时因地因事因人而发生着动态变化。
  如果不尽本分,做得不到位,就是不及中线,会令他人产生不满。比如员工该上班的时候,找不到人;领导该拍板时推卸责任;主妇不做家务,学生不好好学习,老师不认真教课,等等……
  如果越位,超过中线,会令他人产生憎恨。比如在别人的地盘发号施令,越权决策,让别人干这个干那个,乃至自以为真理在手评判一切等等……
  善于把握这个中线的话,有利于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