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的旷野精神》

(2014-04-05 23:42:49)
分类: 阅读生涯
    《孔子家语》(广西师大出版社98年5月版)P242引用了《荀子》、《史记》里的文字,提到孔子应楚昭王之邀,带弟子前去,路过陈蔡两国。
  
   两国大夫认为,“孔子圣贤,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若用于楚,则陈、蔡危矣”。于是派人拦截、拘留了他。
  
  孔子绝粮7天,许多学生都生病了,很狼狈。但他“愈慷慨记诵,弦歌不衰”。《论语》里说他“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估计当时饿得不轻,子路有点恼地说“君子亦有穷乎”?孔子酸溜溜地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贡也很生气。独有那个血气不足、形容枯槁的颜回理解孔子,安慰他。
  
  这个很容易理解。我关心的是《孔子家语》里记载的下面一段。说是孔子故意叫来子路,问他:“《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乎?奚为至此?”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出自《诗经。何草不黄》,讲的是周室将亡,征役不息,征夫愁怨。这句意思说,不是野牛,也不是老虎,却奔波在旷野,难道我的理想不对,为什么到了这境地?
  
  孔子引用它,将自己置于征夫的情境中,颇有些吻合奔波于诸侯国之间追寻仁政理想之不得。他向子路发问,不过是借机兜售自己的怀才不遇罢了。
  
  不过,其中“旷野”一词,还是有些让我惊喜。因为,它让我想起它是《圣经》“出埃及记”中一段,也即摩西、亚伦在耶和华晓谕下,将法老治下的以色列人带出的方向,它处于迦南人之前的阶段,也是磨难的最高潮,而之后则是文明的重生。
  
   那一段,同样用了“旷野”一词,《圣经》里这个词出现频率挺高,似乎可以称为一个哲学的意象。
  
  这个“旷野”阶段,以色列人对携耶和华之上谕的摩西、亚伦,一边认同他们的理想,但对他们选择的出路充满了怀疑,非常类似孔子陈、蔡之厄。
  
  为了实现耶和华的旨意,摩西、亚伦在“旷野”尝试让文明重生。他们创立了一种一神制的政教合一的制度,其中涉及“道德与宗教”、“逾越节”等繁琐节日、“官长制”、 “十诫”、“祭坛以及仪式”、对待“奴仆、暴行”、“房地产”、“会幕”等数十项大条例。
  
  但这个过程充满了深深的原罪感。其中最激烈的冲突,则是对一神制的冒犯而导致的杀戮。安息日里,耶和华召唤摩西上山,时间过久,以色列人焦虑不堪,亚伦于是擅作主张汇聚了他们的首饰,然后铸成牛犊,以替代耶和华作为最高引导之神,结果引来后者施手惩罚,让以色列人与兄弟、同伴及邻居互相残杀,死了3000人。
  
   这说明,“旷野”向文明的提升自然不是一劳永逸,它充满了原罪感。
  
  孔子的“旷野”异曲同工。不同在于,他似乎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将自己置于“厄运”的机会,以便借机兜售代言人颜回所说的“不容然后见君子”,《论语》里类似情境的语句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这是一种身份的错位与身份意识的焦虑。以孔子之才,何至于象条丧家狗一样奔波在诸侯之间,受人欺凌。
  
  真实的心境或许是,孔子有些累了。他想重构一个复古色彩的仁政王国,但当下的礼崩乐坏的诸侯国,难以容忍他的存在。因为,他是一面镜子,就象陈蔡两国大夫所说,“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
  
   “旷野”中的以色列人对耶和华也是如此,他们充满怀疑,不断试探、甚至嘲讽他,从而陷入深深焦灼。
  
  这就是一种文明的讽刺。以色列的焦虑与陈蔡两国大夫的惊恐,异质同构。两者对潜在的文明的重生心有期待,但无由行之。面对一个可能的指路人,面对一切从头开始的“旷野”,他们忽然留恋起即将远逝的秩序——一个已经礼崩乐坏的秩序。这是一种对于现世的倚赖,一种病态的回望,也是一种文明的惰性。自然,它也是一种命运悲剧。
  
  孔子自身也处于一种讽刺之中。因为,他一直将希望寄托于现实的君王,为他们修补、改良文明,他的“旷野”,有着现成的宫阙、严格的等级。
  
  孔子的一生,基本上就活动在这个不太彻底的哲学意义上的“旷野”。他对子路的发问,其实也是一种辩解,“君子固穷”之后,他拿“小人”开涮,不过是50步笑100步。他知道,他愈是兜售那种纯净的、理想的周王朝世界,就愈衬托出自己根本无法真正完成文明的拓荒与重建。
  
  他已经意识到,这是一种无可逃避的宿命、隐晦的光明。他的仁政理想固然带有现实的需求,属于存在的合理,但是,一种荒谬感却同时降临在这一个体身上,造成一种强烈的人生孤独感,因此,“旷野”甚至可以称为一种普遍意义上的悲剧精神。
  
  《孔子家语》“困誓”P262也曾记载“旷野”事。不过,显然更是演绎。说是大家都饿病了,孔子还在那里谈琴,子路火了,讽刺他说,你这也符合礼啊,孔子辩解说君子喜欢音乐是消除骄纵,小人喜欢音乐是消除恐惧,有很多人跟随自己而不理解自己啊。这话受用,子路抡起大斧,舞起来,曲终才罢。子贡则是个聪明人,但也有点自得。等到孔子等人一离开陈蔡,他高兴地赶着车子说,我们几个跟着你遭此大难,一辈子都忘不了。孔子说,这算什么,陈蔡之厄,是我的幸运,你们跟着我混过这个坎,也很幸运,难道你们不知道发愤图强自此始吗。
  
  孔子的晚年,还有点怀念“旷野”时期的生活。《论语》里他说,“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然后有点自得地罗列了他开设的4大学科,以及各门功课里拔尖的弟子。那意思说,当年跟我在那里遭受磨难的,现在都不在我身边了。显然,孔子虽一生志仁,但还是饶不过类似世俗的别离,弟子们,其实就是他的理想的宣泄口,当他们一个个离开他做官或死去,他就失去了理想印证的唯一工具。
  
  但悲剧往往就是永恒价值的揭示。假如孔子不是处于他的不彻底的“旷野”,那他很可能设身维护那个混乱的时代,为他讴歌。正因相反,所以孔子一直生长在文明的河流中,让人怀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