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杨国英观察
杨国英观察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909,646
  • 关注人气:3,60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理性看待院士增选,应聚焦产学研“补短板”

(2019-06-13 21:34:07)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bt/0/9327727053/641" STYLE="display: block; clear: both; max-width: 640px; margin: 0px auto;" ALT="理性看待院士增选,应聚焦产学研“补短板”" TITLE="理性看待院士增选,应聚焦产学研“补短板”" />

 

文/杨国英

 

近日,201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一轮评审结束,结果显示,之前的531位有效候选人,仅有222位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名单。

今年院士增选从一开始就备受关注,而最新公布的名单,再次引发舆论沸腾——一些有技术背景的新经济行业领袖未能出现在该名单中,这其中,李彦宏的落选作为焦点中的焦点,从各类媒体报道的风向来看,甚至明显带有舆论狂欢的意味。

单纯从概率来看,舆论在院士增选中对个人的过分聚焦,其实是不必要的——目前所公布的院士评选结果,只能算是一年一度院士增选的“半程赛报”,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最终有2/3的候选人可能会黯然离开。

着眼于产学研“补短板”,当下针对个人的舆论狂欢,甚至显然是有害的。要知道,今年的工程院院士增选之所以备受关注,其实得益于两大突破:一是来自企业候选人数量的突破,尤其是民企,二是新经济民企代表的集中涌现,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百度创始人李彦宏、阿里CTO王坚等多位技术领袖均位列其中。这两大突破,从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经验来看,对于我国迫切需要的产学研“补短板”,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甚至,这很可能就是今年院士增选谋变心切背后的初衷。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bt/0/9327802604/641" TITLE="微信截图_20190613215628" ALT="微信截图_20190613215628" COPYRIGHT="0" ISQRCODE="0" STYLE="display: block; clear: both; max-width: 640px; margin: 0px auto;" />

 

遗憾的是,当下舆论对于院士增选,非理性的倾向多,对产学研“补短板”的聚焦少。事实上,在最新公布的候选人名单中,来自民企的候选人已经很少,上述新经济领域的技术领袖,也只有非企业家的阿里CTO王坚一人留在了名单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民营企业家的百度创始人李彦宏,从其之前入榜到这一轮落榜,前前后后都被裹挟在舆论的声势中,考虑到百度被视为人工智能国家队的事实、以及李彦宏本人的技术背景,起码就这一波舆论过于统一、烈度过大的倾向性而言,有点稍失理性。

任何历史性的变革要迈出第一步,都不会容易,在这个意义上,今年院士增选的变革有开创之功,但离全面借力市场、拥抱产学研结合尚有距离。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院士增选最新公布的候选名单中,除了李彦宏落榜,以人工智能为专业方向成为候选人的沈向洋、王海峰和杨强同样没有出现在初审通过的名单中。在百度、腾讯都在相应领域承担起国家人工智能平台职能的情况下,作为写进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被国家领导人赋予“头雁”期待的人工智能代表们,悄无声息地成为本年度院士增选的陪跑,这多少能说明,人工智能的产学研结合,尚且需要在更多维度做好铺垫。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bt/0/9327794331/641" STYLE="display: block; clear: both; max-width: 640px; margin: 0px auto;" ALT="理性看待院士增选,应聚焦产学研“补短板”" TITLE="理性看待院士增选,应聚焦产学研“补短板”" />

 

特别需要看到,和纯粹的科研工作者以及供职民企的一般技术领袖相比,像李彦宏这种既有必要的技术背景、又有民营企业家身份的院士增选对象,虽然极少,但却更有产学研结合意义上的价值。民营企业家的这类优势,在个人创新力这个要件之外,集中体现在对人、财、物等创新资源要素的整合力,而在技术创新高速迭代的新经济时代,更具资源整合效率和协同效应平台式创新远远比单点式创新更为重要。

事实上,在国家发力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战略的宏观背景下,未来的院士增选通过吸纳企业家向产学研结合加速靠拢是大势所趋,决定这一点的是市场规律、创新规律、产业规律,因此,也势必不会以舆论的导向为转移。从全球来看,公司屡陷商业风波的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都曾先后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甚至中国工程院,之前也已有引入比尔·盖茨等企业界外籍院士的先例,我国的院士之门,对有重要贡献的国内技术派民营企业家的实质性开放,注定只是时间问题。

之于当下而言,最需要纠偏的,可能还是这一波舆论导向所反映的落后观念。具体到院士增选,关注企业家的科学家背景和企业的创新地位之于产学研“补短板”的价值,远比过于关注时刻都在革新的商业模式、乃至对企业家本人的求全责备,都更为重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