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的“伪德政”

(2011-01-27 12:34:06)
标签:

忧者无忧

孔子

文化

分类: 世事评点

孔子的“伪德政”

 

文/忧者无忧

 

手头有本邹纪孟的书:《正道》。有篇文章为“孔子居然也杀人”。

邹纪孟何许人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东方文化研究所教授,主攻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官场问题。

孔子标榜为政以德,反对使用刑罚。他的这些主张,自己也未践行。在他短暂得可怜的从政记录中,有一则杀人记录(而且杀的不是一般人,是“二般人”)。

一度,孔子在鲁国“以司寇摄行相事”。司寇,是主管司法的官员,权力不小。孔子以这样的身份再代理宰相,权力就更大了。按说,有了从政平台,可以实践自己的“德政”理想了吧?

(不,绝对不。)

任职7天后,孔子开了杀戒,杀少正卯。

少正卯何许人也?“鲁之闻人也”,“在鲁与孔子并”,而且同孔子一样聚众讲学,名气与效果比孔子还要好,以致“孔子之门三盈三虚”。

(孔子的弟子一而再、再而三地“逃课”到少正卯那里去了。)

这就要了少正卯的命。

(此时的孔子,不只是一个“智者”,而且是一个“治者”;少正卯呢,只是一个“智者”而已。“智者”的单一,敌不过“智治”合一。于是,被孔子杀了。)

孔子杀他,也非无缘无故。据孔子自己说,少正卯有五大罪状:一是“心达而险”。(宰了你,你也就别想“居心险恶”了。)

二是“行辟而坚”。(宰了你,你就无法“死不悔改”了。)

三是“言伪而辨”。(宰了你,“灭”了你的口,也就灭了你的伪,灭了你的辨。)

四是“记丑而博”。(宰了你,看你如何记住丑恶,宣扬丑恶。)

五是“顺非而泽”。(宰了你,你还如何倡导错误又给人好处。)

孔子称少正卯“小人之雄杰也”,并强调:“此五者,一有于人,则不能免受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其结论是:“此人不可不诛也。”

(瞧瞧圣人孔子,讲得何其有理。少正卯,死有余辜啊。)

这个故事,当然不会记载在《论语》里,那是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记之,岂不有损老师光辉形象。这个故事,也未记载在《左传》里,那是经过孔子删改的。留之,岂不自损光辉形象。这个故事,是荀子讲出来的。他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传人。此时,距孔子已有两个半世纪之久,已没有必要为尊者讳了,所以事情才得以公布。

邹纪孟教授是这样分析此事的:

这件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标志着孔子“为政以德”主张的彻底失败。在孔子的从政记录中,看不到他是如何以德为政的。他自己一旦掌了权,第一件事便是杀人,岂不是自己掌嘴吗?孔子自己算是一个有德之人了,他何以不去感化少正卯呢?少正卯并非冥顽不化的人,他是一位知名学者。

孔子杀少正卯,原因很简单:封建官场的排斥异己。是否有政见分歧不大清楚。但清楚的是:少正卯在鲁国的学术地位,同孔子可以并驾齐驱,甚至还要高过他。他的存在,对孔子无疑是个威胁,被杀也是必然的了。至于罪名,叫作“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可见,不用杀,是不在位的读书人的政治幻想;而用杀,是在位的执政者的政治实践。幻想仅仅是幻想,不能与现实混为一谈。

读后:1、孔子的德政理论,只是“伪德政”。心与言,言与行,并不一致。2、荀子记载此事,邹教授挖掘此事,很是可贵啊。3、此博在表述上尊重原文,但并非原文转帖,加进了少许自家言论。带括号的即是。 4、………

 

(2009-5-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