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鲍秀兰诊室
鲍秀兰诊室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681,738
  • 关注人气:5,63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宝宝有攻击行为!家长怎么办?

(2021-08-05 08:35:23)

宝宝有攻击行为!家长怎么办?

每个人都想做自己,表达自己的想法,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当人们的这种期望被尊重时,会比较平和。相反,如果这种期望无法表达,人就会不满。心理成熟且健康的成年人会采取各种方式做自我调节,儿童却可能直接表现出攻击行为,比如摔东西、抢东西、咬人、打人等。

这时,很多大人会觉得孩子脾气大,不可理喻。实际上,这与儿童大脑的发育息息相关。

宝宝有攻击行为!家长怎么办?

01“杏仁核”和“前额叶皮层”

大脑中有个叫做“杏仁核”的区域,作用之一是产生、识别和调节情绪。对于恐惧、悲伤等负面情绪,杏仁核尤其敏感。孩子出生时,这个区域就已发育成熟。某件事或某个行为没让孩子满意,孩子可能会在第一时间产生负面情绪反应,如愤怒、恐惧。

大脑中还有负责理智思考的“前额叶皮层”,也就是自我控制的区域。相对于杏仁核,这个区域特别晚熟,孩子2~3岁开始发育,6岁时基本发育完,直到25岁左右才会全部发育成熟。

所以,幼儿可能因为他人的一句话、一个举动,引发了恐惧、愤怒等情绪,本能地动了手,也就是出现攻击行为,结果却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动过手。

我儿子刚上幼儿园小班时,有一天老师说他咬了一个同学。原来,他正在玩积木,一个女同学想玩他的积木。他拒绝后,女同学还是抢过去玩了。他不知道怎么办,情急之下咬了女同学的胳膊。

我和爸爸相信事情是真的,但仍然觉得诧异。以前儿子从来没有咬过人,之后也没再咬过。回家后,我问儿子情况,他说不清事情的经过,却完全否认咬人这件事。看他快急哭的样子,我没再说他,让他带了一本书送给小朋友,并再次跟小朋友道歉。

孩子的行为提前于思考,这是6岁之前幼儿的大脑发育水平决定的。关键是,当孩子出现攻击行为后,家长怎么做。

宝宝有攻击行为!家长怎么办?

02这些方法要不得

如果大人总是用打、骂和冷暴力的方式应对,模仿能力超强的孩子也会用这种方式对待他人,结果孩子的攻击行为只会变得更多。

有些孩子出于害怕,可能暂时收起攻击倾向。但是,攻击倾向就像洪水,一味地堵塞并不会让其消失,它总会找机会爆发。就像很多乖巧懂事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后,忽然变成了父母眼中情绪乖张的陌生人。

弗洛伊德曾说过,一个人必须学会合理或象征地表达他的攻击,否则他就会出心理问题。

一些无法向外表达攻击的孩子,会转而向内攻击自己,心理上表现为自我贬低、怨恨自己;行为上表现为咬指甲、自残甚至自杀。

武志红老师曾专门讲过咬指甲的行为。原因在于,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比较强势,性格急躁,要求严格,不允许孩子有哪怕一丁点攻击行为。比如,不允许孩子顶嘴,否则大人就会生气,或责骂、或打人。

孩子是自恋的,会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当他看到父母生气,他会认为是自己导致父母生气,要么出于害怕,要么出于内疚,他会收起自己的攻击。

然而,这种攻击的力量太强大,他必须找出口释放。既然不能伤害别人,那就报复自己。咬指甲、自残就成为了释放方式。

宝宝有攻击行为!家长怎么办?

03这些方法可以一试

为了避免孩子长大后出现更激烈的攻击行为,孩子6岁前出现攻击行为时,家长一定要及时采取措施。

如果孩子只是偶尔一次出现攻击行为,家长不必大惊小怪。俗话说“兔子急了还咬人”,人也不免有爆发的时候。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放纵孩子的行为,第一时间制止、安抚情绪、演练正确的方式是不可缺少的3个步骤。

孩子打人时,毫无疑问第一时间应将孩子拉开,如果孩子表现激烈,暂时带离“事发现场”是不错的选择,同时家长可以代为道歉。

接下来是安抚情绪,拥抱、陪伴是很好的安抚方式。当孩子情绪稳定后,家长再告诉孩子正确的处理方式,孩子更易于接受。

如果孩子经常出现攻击行为,父母就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有问题,同时引导孩子正确应对。

首先,家长要反思,家长遇事时的处理方式。

网上看到一个案例,四岁半的浩浩,与小伙伴玩的时候,经常打人、咬人。每当这时,他的奶奶就会打他一下,奶奶认为这是在教育浩浩,可浩浩的行为非但没好转,反而更爱打人。

奶奶用打人的方式教育浩浩,模仿能力强的浩浩也把打人作为自己的处事方法。要想浩浩不再打人,奶奶也要先结束这种“以暴制暴”的教育方式。

家长还要做进一步的反思,孩子身上的其他攻击行为自己有没有,比如骂人、生气、摔东西,如果有,也要想办法改正,为孩子做好榜样。

其次,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孩子意识到攻击行为不可取。

讲道理对于6岁前的幼儿来说,收效甚微。更好的方式是游戏。比如,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重现打人场景。

父母充分发挥自己的编剧才能,提前设计剧本,并和孩子多次表演,让孩子担任打人和被打者的不同角色。表演结束后,家长试着和孩子讨论被打者的感受。

角色扮演的方式,既让孩子意识到打人是不对的,又高质量陪伴了孩子。

第三,孩子需要与其他小朋友相处时,家长提前约定正确的相处方式。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书中,作者金伯莉·布雷恩提出了“情感引导式教育”,其中一个重要步骤就是“播下种子”。具体做法是,当孩子要做某事时,提前且多次讲好规则,就像在孩子的脑海中种下一颗种子。

比如,家长和孩子约好傍晚去小区游乐场玩。那么,晚饭前、晚饭后出门前、去游乐场的路上,让孩子多次重复与小朋友相处的规则。

孩子玩耍时,家长随时观察孩子,如果出现攻击行为的苗头,可以适当干预。

提前约定和随时观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攻击行为出现。

第四,当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时,及时制止,安抚情绪后,演练正确的方式。

这与孩子偶尔出现攻击行为时的处理方式基本一致,这里不再赘述。

04写在最后

幼儿的可塑性很强,一时有攻击行为不可怕。作为家长,要理解孩子攻击行为的生理原因,知道这是孩子大脑发育不平衡的结果。

同时,攻击行为并非一无是处,适当的表现攻击行为,可以帮助我们活出自我,随意释放攻击行为才是问题。

当孩子总是出现攻击行为时,家长首先要自我反思,并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处事榜样;同时,运用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孩子体验被攻击时的感受,学会正确与人交流的方式;当孩子真正出现攻击行为时,通过及时制止、安抚情绪、演练正确的方式这3个步骤,不断巩固正确的交往方式。

总之,幼儿有攻击行为时不可怕,家长以爱与尊重为底色,采取正确的措施,孩子的表现一定会越来越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