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周一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CPI同比涨1.5%,与上月持平,涨幅连续5个月低于2%。随着翘尾因素效应的逐步减弱,加上当前物价保持温和上涨,全年CPI涨幅有望控制在2%以内,通胀无忧。
CPI连续5月处于“1”时代
7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6月份CPI环比下降0.2%,同比上涨1.5%;PPI环比下降0.2%,同比上涨5.5%。其中,CPI涨幅自2月份开始已经连续5个月处于“1时代”。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表示,虽然6月份CPI和PPI环比增速都延续小幅下降的趋势,但由于翘尾因素贡献略升,CPI和PPI同比增速都与上个月持平。
具体来看,食品价格下降1.2%,影响CPI下降约0.24个百分点。其中,猪肉和蛋价格下降较多,降幅分别为16.7%和9.3%,合计影响CPI下降0.56个百分点。
下半年通胀压力继续减轻
从上半年CPI走势来看,涨幅最高点是1月份的2.5%,此后CPI同比都在2%以下运行,上半年平均涨幅为1.4%,远低于政府3%的通胀控制目标。
申万宏源(5.91 +5.16%,诊股)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表示,由于食品价格处于低位,下半年通胀压力不大,全年可能在1.5%左右波动。
值得注意的是,6月份,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上涨2.2%,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
不过,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认为,随着下半年翘尾因素逐渐下降,预计PPI涨幅总体趋于回落,但下降幅度不会太大,不排除个别月份回升的可能。“预计今年PPI平均涨幅超过5%,比去年上升约7个百分点,结束近五年的通缩。”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也表示,鉴于CPI和PPI在下半年都面临翘尾因素的持续下降,即便环比增速平稳,未来同比增速也可能会随之放缓。
温和通胀打开政策调控空间
考虑到下半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或有所显现,如大宗商品需求回落、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显现、基建投资增速或回落等,以及后续翘尾因素将逐渐收窄,未来PPI同比涨幅或呈现稳中趋降走势。但从下降幅度来看,预计不会太大,或在相对均衡水平左右波动,也不排除个别月份有回升的可能。
当前我国经济企稳的内生增长动力仍需大力培育,在通胀压力不大的情况下,未来宏观政策可将关注点更多集中在稳增长、去杠杆和调结构上。同时,也需把握好金融去杠杆和稳增长之间的平稳,避免多种政策叠加导致债务违约等现象发生,影响宏观经济稳定。
从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看,下半年投资增速不确定性较大,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受宏观调控和资金等影响增速将回落。因此,货币政策应继续保持稳健中性,保持基准利率稳定,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确保流动性稳定和合理的市场利率水平,为经济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另外,现阶段宏观政策也需保持持续性和稳定性,保证市场预期和金融运行的稳定,妥善防控和化解金融风险点。同时,增加灵活性,实施前瞻和有效的相机调控,保证经济运行在平稳区间内和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